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特制因素理论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0 共3987字
论文摘要

  相比一些传统的学科,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显示出其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一学科的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也日益完善:特制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在职业与就业指导,特别是在高校职业与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愈显突出。

  特质因素理论的由来与内容
  
  特质一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帕森斯在20世纪初提出的。当时美国社会经过工业革命,人口急剧膨胀,大量农民和外来人口涌入了美国城市。美国政府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民众服务中心(职业局),由工程师帕森斯(FarnkPasrnos)担任领导,从事职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力图对大量的外国移民和年轻人提供教育方案以促进社会就业。帕森斯1909年在《职业的选择》(Cho.Singavocatino)一书中创建了特质一因素理论,它构建了帮助择业者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使人的特点(特性)与职业要求(因素)相匹配的咨询和斡旋的职业指导模式。(1)作为最早出现的职业选择理论,特制因素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和能力模式,他们是可以测量的;2、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及其资格要求一般都不相同;3、职业选择就是要尽量寻找适合你个性的职位。这一理论所提出的职业选择方法,至今仍然为人们广泛接受和采用。

  具体来说,特制因素理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为了记忆方便,此我们暂且概括为“三二三(”三个原则、二种类型、三个步骤)理论,即: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原则)、人职匹配的两种类型和人职匹配三个步骤。弗兰克·帕森斯教授认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涉及到对工作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三个主要因素。这就是所谓的“职业选择的三大原则”(2);在了解了三大要素后,弗兰克·帕森斯进而把人职匹配主要归为:条件匹配(因素匹配)和特长匹配(特性匹配)两种类型;而在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中,则可以遵从特性评价、因素分析和二者匹配三个步骤。

  特制因素理论,在其近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检验。他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职业选择理论的发展,而且在具体工作中也给人带来的极大的方便。因此,使得这一理论在我们具体工作中发出其应有的光芒,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的。

  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原因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艺考热带来的盲目追崇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队伍也失去了其纯粹性。而且艺术院校的学科其专业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人格特性)、不拘泥常规的特质,所以在职业规划上,相比其他综合类院校,更显得迫切和重要。从近几年的毕业生情况看,在职业规划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高考的盲目性
  
  1、中学的升学率;升学攻略导致把学生按分数分离出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强迫学生进行某种专长的集训。

  2、家长的盲目性;家长不是从小去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科学的兴趣培养,而是按自己的意愿或是为圆自己的儿时梦想,强行安排孩子去参加某一类别的兴趣班训练来对付高考。

  3、考生被盲目绑架;以上两方面的势力足以让学生无法挣脱,被牢牢束缚,带着茫然被高考人潮推拥着进了大学门。

  二、职业社会的认知不足

  从在校的学习到踏入职业岗位,其间需要许多流程和过度。而在校大学生往往仅注重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却忽视了对将来从事职业的定位。所以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中,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烦躁的状态。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不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也茫然于自己要达到实现理想的职业还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做怎样的准备……所以,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出现了迷茫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没有对职业和自我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具体体现在:

  1、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不明确。在校的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不完全接轨的错位现象。所以,一些毕业生在踏上岗位后,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究其原因,其重要之处不是所学知识不够,而是对行业及岗位内实际所需专业知识的认知不足,使之不能达到完全的职业胜任。

  2、对工资待遇了解不够充分。多数学生在踏上岗位前,缺乏对该行业及岗位的基本工资状况的了解。毕业生在到岗后才发现他们的心理期望值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落差,这势必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现实中优厚的薪资待遇是在经过行业和岗位历练获取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方能获得。但长期以来由于毕业生对这一状况了解不足,总是用一步到位、挑三拣四的思想理念去择业就业,所以也就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3、缺乏对工作条件、晋升空间等诸多因素的考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经常是习惯性的只注重单位能提供多少薪水,只看到眼前暂时的工作条件而盲目求职上岗,结果在工作一段时期后才发现本岗位与自己的职业兴趣不完全匹配,使自己的长远职业发展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无法干一行爱一行。因此,跳槽的现象及概率增加。当然,跳槽并非均为不良现象,合理正确的规划人生,健康的职业发展也是需要跳槽(职业空间提升)现象的,但如果跳槽中,还不能及时修正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便会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形成跳槽的随机性、习惯性,进入恶性循环,看那个单位都有问题,使之无法正确看待事务和融入社会群体,最终导致职业生涯的畸形发展。

  三、对自己职业素质的全面认识不够
  
  除了对职业信息了解不足外,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全面认识也存在着缺失。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限,对性格和兴趣没有理性的认识,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3)。特别是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前为找出路而受家长或中学老师的指导,在并不具备艺术特质的情况下,凭着短期强化训练考进了艺术院校或选择了某艺术专业,这部分学生更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当然职业素质的缺失是多方面的:

  1、个人能力和能力倾向不清晰。一些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学习外还缺少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对自身的潜在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无形中埋没。

  2、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够清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扬长避短,能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中的获胜概率。然而,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的优劣势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因此影响了最终的职业决策。

  3、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不够清晰。个人的兴趣爱好反映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岗位的正确选择。艺术类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个性特质,也是艺术创作必备的不拘泥常规的状态,所以在择业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人格特质和职业素质,具备与岗位特性相吻合的人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缺少职业需求和自身职业素质的调度
  
  职业规划中的最后环节,便是如何达到人职匹配。只有职业的要求与具备此职业素质的人员相匹配,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工作状态。所以,需要求职者在全面认识职业岗位要求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后作出适当的选择和调度。

  例如,艺术类型的职业岗位,一般需要具有敏感的思维能力、独特的创新能力、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不拘泥常规等人格特质的这类人来从事。所以,如果从事艺术类的工作,那么应该先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看自己是否具备从事这类岗位的特征,或者是否能通过一些训练协调到这些特征,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够得心应手的胜任此类工作。所以,职业需求和自身职业素质的调度是艺术类学生职业培训和择业时必须进行的一个程序。

  特质因素理论在职业与就业指导中的具体应用
  
  一、注重课外实践,加强对行业的了解
  要达到理想的人职匹配,我们首先要多渠道、多方位的对职业的性质进行认识。“我国也可以参照此做法,由学生、学生家庭、学校、学院、学科、社会、政府、企业等共同结盟,形成信息互动网络,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有利于学生及时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生涯发展。高校可以在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4)。在艺术院校,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基地、艺术实践活动、就业见习等使学生对岗位职业的要求,学历、专业成绩、所能提供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二、量体裁衣,明确职场定位
  通过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对自己有理性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自身的认识,主要包括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是外在条件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质形象、家庭条件、经济收入、父母职业、亲友人脉网等外在的因素。通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做出综合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

  三、权衡利弊,寻找最好的平衡点
  在前文已经提到过,职业的匹配有:条件匹配和人职匹配两种。因此,可以通过测评软件、择业心理测试等方式,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经济收入、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以及职业的性质、职业对学历、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要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还存在着不足,则要准备参加就业相关的教育课程训练,相关类型的社团活动来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终,寻找到既适合自己的特点,又能获得职业的最佳平衡点。

  特质因素理论是我们在平时职业与就业指导中的总依据。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把握客观、正确、规范的工作方向,帮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也要同具体的工作相结合,只有把理论依据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在职业与就业指导过程中做到科学而又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

  参考资料:
  [1]蒋菊。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蒋菊。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王妮。西方生涯发展理论对我国高职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