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支出压力,延迟退休年龄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被推出,并成为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退休年龄是否应该延迟,作为基本养老保险领域重要的课题之一,目前已成为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主张提高退休年龄的观点
1.延长提高年龄的原因
1.1从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来看,退休年龄应该有所提高。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源于195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当时规定男性与女性的退休年龄分别为60岁、50岁,特殊行业遵循特殊规定。1955年,《国家计划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将女干部的退休年龄规定为55岁。197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两个文件规定男性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退休年龄均为60岁,而女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女工人则为50岁。至此之后,尽管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则没有进行修改,关于退休年龄的文件和法律基本都是对该规定的重申。该退休制度是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平均寿命设定的,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再继续沿用过去的退休政策已不符合当今的社会形势了。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男女的平均预期寿命为40、42.3岁。随着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延长。“2010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3岁…且仍呈不断上升趋势”,而我国的退休年龄却并未提高。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寿命的延长则意味着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年限将延长。在养老金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如果要保证老人的退休后生活质量不会下降甚至有所提高则必然需求更多的养老金。如果退休年龄不做调整,已面临巨大支付压力的养老保障体制将遭遇更大困境。
根据1999年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的数据来看,我国属于低退休年龄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下降的双重压力下,世界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提高了退休年龄或计划提高退休年龄,我国退休年龄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根据联合国官方网站的数据,世界上62%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男女同龄退休。我国实行的却是男女差别退休,而且女性之间由于身份的不同退休年龄也有差异。按照现行退休制度,我国男女退休年龄相差5-10岁,而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高3-4岁。这就意味着女性要比男性多领8-14年的养老金。
1.2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来看,退休年龄应该有所提高。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就业年龄推迟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支付压力较大,再加上养老金支付方式从现收现付模式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隐形债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社保问题研究专家郑秉文2010 年7月披露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另据2005年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测算,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至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如不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将受到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使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增加,从而增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另一方面又缩短了养老金的支付时间,即它可以从多收和少支两条渠道来改善养老金的收支平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从而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
1.3从开发人力资源角度来看,退休年龄应该由所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初始就业年龄相应推迟。如果继续实行现行退休政策,劳动者的就业年限就相应缩短,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就较低,而且劳动者在退休时的人力资本存量依然较高,而且具有其他年龄段人口所不具备的优势,特别是对于官员、高级知识分子、技术工人而言,年龄和工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工作年限,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劳动力资源,熟练的老员工可以给企业出谋划策,也可以节省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延长退休年龄满足了那些精力旺盛,渴望工作的老人的工作需求,这不仅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期和应对劳动力资源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1.4从就业的角度来看,退休年龄应该由所提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很大的条件下,提高退休年龄会使劳动力供给增加从而对就业产生压力,但通过小步渐进改革的方式能将其影响降低至非常低的程度,因此,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退休年龄与年轻人就业并没有什么矛盾可言。从理论上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替代关系,劳动者能否就业与企业用人条件和劳动者自身就业能力有关,就业机会不是完全靠制度安排和他人给予,我国目前存在的退休人员返聘、众多待业青年生活无着落的落差现象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从实践来看,为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我国曾采取了子女接班的做法,但事实证明,此举不但降低了劳动力的质量而且浪费了人力资源,致使有些企业在技术上一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劳动力资源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蔡昉认为民工荒并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征兆,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劳动力资源率下降的局面不可避免。延长退休年龄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延长人口红利期。
1.5从维护女性权利来看,退休年龄应该由所延长。提前退休损害了女性政治权利和发展权利。由于提前5年或10年退休,女性在教育培训和岗位晋升等方面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更反映了男女职工对资源占用的不公平。
提前退休使女性的经济利益受损,尤其是退休金。现行养老体制下,退休金的多少取决于缴费年限和账户内资金数额,这与工作时间的长短、退休的早迟和工作期间的工资高低有关。由于在职时,女性的工资收入低于男性,退休年龄无疑就成为确定女性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对高学历的女性,由于受教育年限较长,工作时间相应缩短,退休年龄对其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影响不言而喻。如果再考虑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平均寿命的因素,目前的差别退休年龄对女性晚年生活的负面影响则更大。
2.延长退休年龄的对策。关于如何调整退休年龄,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人群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分阶段即实施“三步走”方案:第一步,采取措施控制提前退休,基本达到严格按法定退休年龄执行;第二步,实施女工人、女干部同龄退休;第三步,实行男女同龄退休,逐步延长退休年龄[20]。还有学者认为应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2020年以前,退休年龄可以保持现行规定不变;第二步,从2020年起,采取每隔3年提高1岁的办法,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或65岁;第三步,2050年以后,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稳定在65岁。分人群实施即根据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职业差异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而实行差别化退休:东部沿海的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尤其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劳动力短期的省市及其他一些经济发展的大城市可以适当提高退休年龄;经验性、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退休年龄可以适当提高;工作环境较好,工作压力、劳动量较小的职业,退休年龄可以稍微高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如达到硕士学位及以上的职工可考虑在法定退休年龄和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退休年龄,而高失业率的行业则暂不提高退休年龄,以避免恶化就业形势。另有学者从保障平等权和个人选择权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双轨制弹性退休”方案,即设置强制退休制与弹性退休制相结合的退休年龄制度,既可以满足不同职工的特殊需求和意愿,又可以防止强势群体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不愿退出工作岗位。
此外,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还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宣传机制,向全社会宣传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使人们了解提高退休年龄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调查了解社会各阶层对提高退休年龄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充分重视因提高退休年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人们对提高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改善劳动力就业状况,为提高退休年龄创造条件。第三,要建立利益补偿和激励机制,根据退休年龄制定基本养老保险金给付标准,退休越晚,基本养老金给付水准越高,同时对提前退休的劳动者予以相应的经济惩罚。最后,还要完善劳动力保护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就业权益。
二、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的观点
1.从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是增收节支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帐”问题,只能在短时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为按照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如果延长退休年龄,那么在更高年龄退休的人每月应该领取到更多的养老金以保证个人利益没有受损,养老金的总额其实并没有改变,只是产生了一个时滞,即一定时期内退休人数减少,养老金支付压力减轻,但时滞消失后,退休人数又会提高到原先的水平。养老金亏空单纯靠延长退休年龄很难弥补,更重要的是,空帐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靠延长退休年龄来解决显然有悖公平。在现行条件下,如果贸然延长退休年龄,会使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养老保险制度上产生更大的问题和混淆,从而影响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从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在关注“空帐”、“老龄化”等问题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知道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就业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多数原先达到退休年龄的在职职工将继续工作,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将导致短时间内失业人口激增,失业率升高。此外,我国的就业压力还来自于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工作岗位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势必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提高退休年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对于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这使他们可能更容易失业,而一旦被解雇,他们再就业就很困难了。
这意味着延长退休年龄会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原先养老保险承担的压力会转嫁给失业保险和救济。
3.从对企业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企业中年龄较长的劳动者增多,而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相对较少,企业还承担着继续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任,这无疑提高了企业劳动力的平均成本。同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劳动者居多,对于他们而言,年龄大大制约了其劳动生产率,因而退休年龄的延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有学者认为在论证我国延迟退休合理性时所使用的主要依据之一的“预期寿命延长”值得商榷,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主要归因于婴儿死亡率的迅速下降,而且我国目前的预期寿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借鉴国际经验提高退休年龄应慎重。
三、结语
关于是否提高退休年龄,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各个学者都对自己的主张表明了理由和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提高退休年龄必然是大势所趋。退休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国际经验来看,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在短期内大步迈进,更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参考文献:
[1]侯文若,孔泾源.社会保险[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290,28~29).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228- 231.
[3]罗倩妮. 老龄化背景下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9-73.
[4]徐晓雯,张新宽.对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73-77.
[5]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4).
[6]徐婷婷,韦樟清.养老金制度参数分析与延迟退休对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77 - 81.
[7]范围. 退休年龄比较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1(5):48-55.
[8]都博亭.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理性思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9):20-23.
[9]金 刚. 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10]夏于慧.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7):187-188.
[11]王皎. 关于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相关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250-251.
[12]王丽梅. 当前我国延迟退休问题探讨[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23-25.
[13]童玉芬. 提高退休年龄不会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J]. 人口与发展2011(4):30-32.
[14]刘华平. 提高退休年龄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J]. 社科纵横2007(8):70-73.
[15]张桂芹.老年人力资源与延长退休年龄问题谈[J]. 人力资源2011(8):189-190.
[16]柳清瑞, 金刚. 人口红利转变、老龄化与提高退休年龄[J]. 人口与发展2011(17):39-47.
[17]李相敏. 养老保险制度中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定量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8(9):83-85.
[18]魏敏. 法定退休年龄的社会性别解析[J]. 人民论坛2010(8):192-193.
[19]井文豪,谢春玲女性延迟退休:养老与平等的双重目标[J]. 现代经济探讨2010(7):52-56.
[20]李燕花. 对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几点思考[J]. 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6(1):19-21.
[21]刘均.我国社保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和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5(1):17-19.
[22]徐玉锋. 当前经济形势下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0 年第28:116-117.
[23]黎文武,唐代盛.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初论[J].西北人口,2004(3):39-42.
[24]穆光宗.延迟退休缘何成为潮流[J].决策探讨,2010(10):8- 9.
[25]刘明辉. 对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的性别检视[J]. 妇女研究论丛2011(9):19-26.
[26]张乐川.上海地区弹性退休制度构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04- 207.
[27]高庆波. 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J]. 北京社会科学2009(4):11-16.
[28]李晓慧.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37.
[29]朱 建.“延长退休年龄”我们如何看待[J].宁波经济2010(10):48-49.
[30]崔世良,代 群,赵 飞.“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可行性研究[J].理论前沿2011(09):241-242.
[31]马金鸽.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1(10):109-111.
[32]贾智莲. 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影响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5):29-33.
[33]邵金平. 对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J]. 科技创业月刊2006(6):125-126.
[34]刘赟. 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2(13):186-187.
[35]周辉.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J]. 学术交流2011(2):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