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东与俄罗斯接壤,其中同江、饶河、抚远为东部主要边境城市,自然资源为典型的小兴安岭环境类型,这些区域植物与昆虫资源十分丰富。作者在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的资助下,由佳木斯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科研人员组织在校生、宝清县第二中学生物老师等,对双鸭山市宝清县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不同生境进行为期2年多的蝶类资源调查,掌握了该森林公园蝶类多样性分布情况及季节性变化规律。
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蝶类调查结合了当地气候的特点,选择蝶类发生丰富的时间,对景区中蝶类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采样调查,分析该景区蝶类生态分布情况,对比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相似度指数,并确定该景区中蝶类优势种结构组成。
1、样地自然概况
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总面积为136km2,距宝勃高等级公路18km,宝清县城25km,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内有占地面积0.2km2的梨花山庄,具有综合娱乐、水上娱乐、风景游览、生活服务、旅游度假等功能。
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属中低山丘陵地带,为典型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植物群落包括了国家濒危保护树种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刺五加、北五味子等近百种木本植物,还广泛生长着包括柴胡、乌头、党参、防风、龙胆草、桔梗、玉竹草本植物在600种以上,常见野生动物30多种。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是科考、分类教学及资源调查的重要场所,也是北方生态旅游的理想胜地。
2、蝶类研究方法
参考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的年温度变化规律,结合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蝶类资源调查的具体情况与蝶类活动的特点。作者选择了蝶类丰富的时间对景区进行蝶类多样性调查。日采集时间为早8时至下午12时。作者在景区内根据不同环境类型划分为林缘、草甸、灌丛、农田等4个不同环境类型的样点。每个样点以对角线方向进行网捕采集,记录采集和观察的蝶类标本种类及其数量。
参考国内、外蝶类分类学相关文献对蝶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
3、结果与分析
3.1蝶类科、属、种组成及分布
通过蝶类采集调查与数量统计,在梨树沟景区4个样地中我们累计采集蝶类428只,隶属于7科40属54种,蝶类调查得到的个种数量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凤蝶科1属3种,绢蝶科1属2种,粉蝶科6属8种,眼蝶科6属7种,蛱蝶科12属19种,灰蝶科8属8种,弄蝶科5属6种。种数上蛱蝶最多,灰蝶次之,绢蝶最少。个体数量以蛱蝶最多,粉蝶次之,绢蝶最少。优势种为:斑缘豆粉蝶、孔雀蛱蝶、绢粉蝶、云粉蝶、大红蛱蝶、菜粉蝶等4种。其中斑缘豆粉蝶数量最多,绢粉蝶次之。
3.2相似度指数比较
4个研究样地中的蝶类种群结构相似性情况,见表2。其中草甸与林缘相似性指数最高,环境中植物类型相似,而林缘与农田的相似性差异显著,通过调查发现两个样地周围的植被类型明显不同。
4、结论与讨论
4.1蝶类种类与个体数量变化情况
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内植物种类丰富,环境较原始。景区表现出蝶类个体数量大,如斑缘豆粉蝶成群分布于豆科植物的环境中,绿带翠凤蝶雄性在山路湿地处成群吸水。从调查的4个样地环境中的蝶类科、属、种和个体数等情况来看,样地生态环境复杂性和原始性表现良好。
4.2样地中蝶类分布特点
调查发现,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蝶类多样性指数灌丛最高,个体数量也较多,体现出灌丛这个环境中植物类型的丰富情况,而人为在破坏较少。某些灰蝶分布在榛属植物环境中,可在植物的叶片上采到,如诗灰蝶。农田区域的蝶类多样性最低,这与农业活动有直接关系,表现出植物种类单一,某些蝶类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如链弄蝶等。
5、展望
我们建议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要保持景区原始环境状态,植物种类的丰富可保持蝶类与其它生物类型多样性指数,建议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生态建设,并要对环境中比较单一的植被结构进行适当建设与改造,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要做好蝶类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据周尧的《中国蝶类志》记载,中国蝶类有1400种以上,而在梨树沟景区这样高纬度、年积温低的生态环境中能够有54种蝶类分布,占全国蝶类种类的4%以上,可见景区的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希望在开发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要保护蝶类的生存环境,维持好梨树沟景区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罗志文,李佳琳,肖志坚,等.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蝶类资源调查[J].江西植保,2011,34(3):115-116.
[2]肖志坚,刘德财,吕冬云,等.佳木斯地区蝶类资源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1):78-79.
[3]罗志文,李晓庆,程海涛,等.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不同生境蝶类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96-198.
[4]罗志文,张雨奇,李世震.佳木斯地区鳞翅目蝶类资源调查初报[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404-409.
[5]周尧.中国蝶类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