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研究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对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7例。对照组接受颌间结扎牵引术治疗, 观察组接受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牙龈指数 (G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及生活质量评分 (SF-36)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 (35/37) , 高于对照组的75.68% (28/3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6个月GI、SBI较对照组低, 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 (均P<0.05) 。结论 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效果显着, 可明显改善牙龈及龈沟出血情况,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 牙龈指数; 龈沟出血指数; 生活质量;
下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颌面部骨折类型, 多见于下颌角部、颏孔部、髁状突部及颏部等, 通常是由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导致, 会对患者咀嚼、吞咽、语言、呼吸、颌面外形甚至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1]。颌间结扎牵引术是既往临床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主要术式。近年来, 医学技术及生物材料不断进展, 小型钛板逐渐应用到该疾病的治疗中, 以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较常见。本研究选取7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 分组对比研究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7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7例。对照组男28例, 女9例;年龄为17~65岁, 平均 (35.48±8.03) 岁;骨折部位为下颌角部12例, 下颌骨正中10例, 髁状突部7例, 颏孔部8例;致伤原因为打架斗殴7例, 交通事故16例, 高空坠落11例, 其他3例。观察组男27例, 女10例;年龄为16~66岁, 平均 (36.18±8.49) 岁;骨折部位为下颌角部13例, 下颌骨正中9例, 髁状突部8例, 颏孔部7例;致伤原因为打架斗殴8例, 交通事故15例, 高空坠落10例, 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接受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治疗。经鼻插管, 全身静脉麻醉, 于口内选择手术入路, 充分显露骨折部位。采取手法复位, 暴露软组织, 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暂时性结扎颌间, 维持正常咬合状态。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形状、大小合适的小型钛板, 必要时采取弯制塑形, 使其与颌骨表面紧贴, 钛板沿骨折部位放置, 无张力密合骨面, 采取内固定处理。将螺钉拧入钻孔处, 于钻孔垂直骨面位置进行注水, 并使其冷却, 将螺钉 (2枚) 拧入骨折线两端, 完成内固定。对颌间进行开放、结扎处理, 确认下颌骨咬合关系, 若正常, 则采取冲洗措施, 缝合手术创口。术后采取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术后7 d开始下颌康复训练。
1.2.2、 对照组
接受颌间结扎牵引术。麻醉方法、骨折端复位同观察组, 选择牙弓夹板安置于上下牙列, 颌间采用橡皮圈牵引、固定。术后采取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术后7 d开始下颌康复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下颌骨解剖结构恢复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面部对称, 下颌可正常运动, 张口自如为显效;下颌骨解剖结构恢复正常, 咬合功能复常, 面部对称, 下颌运动功能复常, 但个别牙齿错位, 张口存在轻微受限, 并伴有轻度不适为有效;下颌骨解剖结构未恢复正常, 咬合功能紊乱, 面部不对称, 下颌运动功能存在一定障碍为无效。总有效率= (有效+显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②手术前、术后6个月牙龈指数 (G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③分别于手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SF-36)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5.68% (28/37) ;观察组显效26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59% (35/37)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2, P<0.05) 。
2.2 、GI和SBI
术前两组GI和SB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术后6个月, 两组GI和SBI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GI和SBI比较(x?±s(x?±s, 分)
2.3、 SF-36评分
术前, 对照组SF-36评分为 (44.01±4.87) 分, 观察组SF-36评分为 (43.15±4.02) 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个月, 对照组SF-36评分为 (74.11±3.62) 分, 观察组SF-36评分为 (82.06±3.45) 分, 两组SF-36评分均较术前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3、 讨论
下颌骨具有血流丰富、解剖结构特殊、生理功能复杂等特点, 其固定力、支持力较薄弱, 正常情况下需承受多种压力, 若出现异常外力作用, 极易导致骨折。颌骨骨折后需尽早复位, 防止出现错位愈合, 避免其对咬合功能及外观造成较大影响, 复位标准为恢复颌骨原有咬合关系[2]。
颌间结扎牵引术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 应用于下颌骨骨折中虽具有一定疗效, 但治疗后极易造成骨折部位出现错位愈合, 导致下颌骨运动功能长时间处于受限状态, 加之其术中所用牙弓板或结扎丝可导致食物残渣难以有效清除, 进而造成牙龈炎发生风险增加[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术后6个月GI、SBI低于对照组 (均P<0.05) 。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属于新型内固定术, 应用于下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 在采用小型内固定钢板前提下, 加用钛合金材料, 具有更为完善的内固定技术[4]。该术式所采用的小型钛板成型性、延展性均较好, 与骨折端骨面可形成良好密合关系, 且钛板具有耐压性、耐腐蚀性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促使邻近组织炎症反应、排异反应降低[5]。观察组术后6个月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 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效果显着, 可明显改善牙龈及龈沟出血情况,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程由勇, 蔡琛, 刘媛, 等.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8例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 (1) :31-32.
[2] 范军.微型钛板与拉力螺钉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单处骨折的疗效对比 (附475例报告) [J].贵州医药, 2014, 38 (12) :1082-1083.
[3] 詹景翔.用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与颌间结扎牵引疗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 (6) :81-82.
[4] 苏红亮, 刘宏伟.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4) :50-51.
[5] 陈强, 林峰, 潘玮.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3)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