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2)
来源:学术堂 作者:秦老师
发布于:2017-08-21 共7573字
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大体上首肯其诡谲奇丽、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以时间顺序观之,较早的评论是程帆刊登在《微波》第 1 卷第 1 期(1944 年 8 月)的《鬼恋与人恋--关于徐訏着<鬼恋>的题材与主题》一文,其文褒扬了徐訏将鬼魅、情爱与革命三者互相交融的奇特艺术构思。随后《大公报》(1948 年 1 月)刊发了《论洋场才子的价值观--评徐訏的<风萧萧>》一文,该文细致剖析了《风萧萧》的思想意蕴,不但较早的留意到徐訏与海派都市文化之关联,而且指出其颇具十里洋场的才子之风。正当徐訏小说风头正健之时,部分评论者也开始站在严肃文学立场对其展开“攻势”.1948 年,“孟超、徐角、杨光明、范启新和王季等召开座谈会讨论徐訏的创作,并五人联名在天津《大公报》(1948 年 12 月 16、17 日)副刊‘大公园’里发表了题为《蝴蝶·梦·徐訏》的文章,从思想和技巧两方面对徐訏作品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批评”.该文认为徐訏的成就与“鸳鸯蝴蝶派”中的张恨水、包笑天等相去甚远,简直无法等量齐观。该文甚至大加挞伐《鬼恋》、《荒谬的英法海峡》等作,认为徐訏所谓的浪漫并不能彰显时代的足音,相反却充斥着逃避、厌世、自我麻醉与宿命论色彩。虽然“孟超等人从文学与现实生活关系的角度、从浪漫主义的本质对徐訏创作倾向的批评是犀利而深刻的,也相当准确地把握到徐訏作品的艺术特征。然而他们由于有着预设的价值立场,因此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徐訏作品神秘浪漫主义的独特美学意义。”
事实上,以流派史角度观之,把徐訏简单的归为“鸳鸯蝴蝶派”未免有失严谨。所谓“鸳鸯蝴蝶派”发轫于 20 世纪初的上海,该派别的早期作品多囿于“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范围,便因此而得名,该派主要以《礼拜六》等杂志为依托,因而亦称“礼拜六派”,其代表作家有包笑天、周瘦娟、张恨水等。众所周知,“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从创作、出版到风行的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商业策略,一方面无不极尽能事以谋求读者的感官刺激和情感陶醉,另一方面刻意迎合上海滩日益兴盛的大众文化和世俗趣味。当然,彼时徐訏编排了 20 多种“三思楼月书”,且风行一时的《风萧萧》也难逃老套的间谍故事模式。可以说,上海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嬗变也使得徐訏在雅俗之间游移,但值得注意的是,“依其内涵、技巧方法、叙事方式和商业策略,徐訏、无名氏作品显示出对‘新感觉派’、浪漫主义以及鸳鸯蝴蝶派的依重,由此形成了它的混交倾向。”
我们不得不承认,徐訏在 1930 至 1940 年代的作品确实沾染了“鸳鸯蝴蝶派”的些许特色,但那并不是他一成不变的风格,也不足以概括其整体风貌。其实,判别一个作家的流派归属有必要着眼于其整个创作历程,而他彼时的不成熟的杂糅风格只能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看待罢了。
1980 年代,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年版)中,把徐訏、无名氏定位为“后期浪漫派”,这一文学概念主要是比照以“创造社”为核心的“前期浪漫派”而言的。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界重量级的人物,严家炎先生从艺术审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科学而严谨地论析了徐訏小说的美学价值,并认为该回归小说史的本来面目了。衡量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应该从文本特质和艺术独创性出发,而不是意识形态化的狭隘立场。严家炎先生认为徐訏的小说创作集中体现在如下特点:“异国情调”、“离奇的故事情节”、“神秘色彩”、“具有浪漫化的抒情色调”等等。严家炎论析了徐訏小说的流派归属问题,增加了其小说在学理层面的辨识度。况且严着其立论之独到,论据之充分,引用资料之详实,后继学者虽多有援引,但无有出其右者。随后,朱德发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中同样指出了徐訏的浪漫主义特质。
2. 台港及海外的徐訏研究
1950 年后,徐訏赴香港定居。先后在新加坡、香港等多所大学任教。直到1980 年去世。徐訏在港台拥有大量的读者,批评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以时序观之,香港作家李辉英率先对徐訏给予高度关注。李辉英曾是 1930 年代大陆名极一时的作家,后移居香港并在高校任教。他与徐訏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因此作为历史见证者他对同行的评价也更为中肯。李辉英在描述抗战后小说时,将徐訏、无名氏的作品共同标举为除解放区和国统区之外的另外一派小说。虽然他指出徐訏之作大多耽美于传奇性而与抗战毫无关联,缺乏时代性,甚至对抗战起到了消极作用,但他仍客观地指出了《风萧萧》在艺术手法、情节模式和故事结构上的匠心独特,并认为那是一部现实主义之作,更是徐訏彼时的代表作。如今观之,意识形态化的解读或者价值强加,李辉英能够看到徐訏创作的殊异性和独特性,是值得肯定的。随后,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邵明出版社 1980 年版)中对徐訏给予极高评价。他认为徐訏的文学创作可以和现代文学鼻祖级人物鲁迅相媲美,像徐訏这样的全才,完全可以和鲁迅、郭沫若相提并论。他从创作规模及具体文体样式考量,认为鲁迅只有中篇和短篇小说,而没有长篇小说创作。郭沫若虽然创作颇丰,但是集中在历史题材,而且无论从诗歌、小说、戏剧还是文学批评,内质都不能和徐訏相比较。司马长风从伟大作家应该具有长篇小说创作,而且从艺术想象力和美学维度上肯定了徐訏创作的价值。
三、研究思路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大陆学者对徐訏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如何跨越藩篱,从微观延展到宏观,于语焉不详之处做更深更细的研究,是大陆研究者亟需关注的问题。相比较之下,台港学者有着自己的地缘优势,因此,进一步发掘徐訏晚年的轶文轶事和文学资料,破除政治偏见,深入研究徐訏的人与文,亦能为徐訏的研究增益养分。
四、提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