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2)

来源:学术堂 作者:蒋老师
发布于:2017-06-05 共7728字
  [4]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失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杨德昭。社区的革命一世界新社区精品集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彦辉。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8]刘大威。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9]杨靖,马进。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0]【丹麦】扬·盖尔着;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美】卡尔索普,富尔顿着;叶齐茂等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内匕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美】简·雅各布斯着;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3]【日】城市集合住宅研究会编,洪再生,袁逸倩译。世界城市住宅小区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4]【美】约翰·伦德·寇耿等着,俞海星译。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5]【英】克利夫·芒福汀着;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垄业出版社,2004.
  [16] Rob Krier.Town Space.Switerland. Birkhauser Verlar AG, 2003.
  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朱锡金。成就·问题·策略一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纵谈[J].住宅科技,1991(08)
  [2]戴晓晖。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2000(5):77-78.
  [3]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 (07)。
  [4]胡珊,李军,杜安迪。鲍赞巴克的设计理念与作品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 (4) .
  [5]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 02:101-104.
  [6]窦以德,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J].建筑学报,2004 (4) : 08-10.
  [7]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一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 (5) : 46-49.
  [8]黄大田。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发街区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践一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探索[J].城市规划2011 <04)。
  [9]日本幕张新都心“滨城宅区”(Bay Town)城市设计的实践-以“城市设计准则”(Urban Design Guideline)为依据[J].国外城市规划,1998, 04: 29.
  [10]葛海英。用住宅塑形城市一日本幕张海湾新镇的设计策略[J].理想空间,2008 (27)
  [11]李琳琳,李江。新加坡组屋区规划结构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 (2)109-112.
  [12]周俭,肖达。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研究-“壹街区”城市设计实践[J].城市规划,2011(S1)。
  [13]汤朔宁。川西风貌上海风情-都江堰市壹街区安居房设计[J].建筑学报,2010(09)。
  [14]周俭,俞静。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策略分析-都江堰“壹街区”营造实践[J].建筑学报,2010 (9)。
  [15]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0 (3) .
  [16]徐建伟。简约建筑的人性化-建外SOHO设计[J].建筑学报,2004(4)。
  [17]马雯。透析北京建外SOHO设计中的人文理念[J].南方建筑,2005 (4) .
  [18]乔东华,陈建邦。营造创智天地[J].时代建筑。2009 (02)。
  [19]葛庆英。集成北美BLOCK风格的健康居住社区_北京赛洛城住宅区开发设计特点分析[J].建筑设计。2006 (02)
  [20]邹颖。荷兰MvRDv事务所[J].城市环境设计,2005, 02:110-117.
  [21]邹颖,卞洪滨。透视MvRDv的居住设计思想[J].世界建筑,2006, 03:32-35.
  [22]薄宏涛。欧洲传统城市空间在中国的复合移植[J].建筑学报,2005, 06: 76-78.
  [23]费淳璐。安亭新镇:以建筑的名义定义未来的生活方式[J].时代建筑,2004, 03:130-135.
  [24]上海SGBC社区[J].城市建筑,2011, 08:56-58.
  [25]梁鹤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J].城市规划,2002, O1: 70-74.
  [26] Southworth&Ben-Joseph, Streets and Shaping of Towns and Citie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7.
  [27] Tyler Volk .Metapatterns: Across Space, Time, and Mi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28] Rowland Atkinson and Sarah Blandy. Gated Communit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Taylor ,Francis Group,2006.
  [29] Donald Watson,FAIA,Editor-in-Chief. Time-saver Standards for Urban Design.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
  [30] Ian Colquhoun,Peter G.Fauset. Housing design in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1.
  3论文集、会议录
  [1]余妙,周俭一小尺度街坊价值、特征及营造理念-都江堰“壹街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
  [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13.
  4学位论文
  [1]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3]尤娟娟。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研究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王红卫。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朱择。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城市内部住区规划设计模式探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6.
  [6]袁野。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10.
  [7]张荣华。城市扩张中开放型住区模式及问题探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游向然。住区开放度均衡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9]张杰。基于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住区开放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0]马小凤。开放型住区实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11]李江。住区发展的新趋势[D].东南大学,2006.
  [12]周彦明。基于功能混合模式下的住宅街区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3]刘枫。城市住宅街廓的小尺度围合式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4]黄政民。欧洲当代城市住区形态与设计策略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4.
  [15]卞洪滨。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国家标准
  [1]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CECS377,绿色住区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相关标签:开题报告格式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