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轴压比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4.3.1不同轴压比的框架模型
4.3.2各分析模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4.4混凝土强度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
4.4.1采用不同强度混凝土的框架模型
4.4.2各分析模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4.5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Perform3D对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进行动力非线性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为:
(1)论述IDA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建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高度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非线性分析模型,并选取合适的地震动记录,对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研究其抗震性能。同时分别考虑以不同地震动参数(Sa, PGA, PGV, S*)作为地震强度指标绘制IDA曲线,得到了IM-6,nax分位数曲线和emax的条件对数标准差,研究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以强度参数表示的IDA曲线的离散性变化,评判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有效性。
(2)论述了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基于IDA分析结果对框架分析模型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分别绘制不同地震强度指标的易损性曲线,评价其抗震性能,并对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表示的结构易损性矩阵进行分析比较。
(3)研究结构自身不同特性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从填充墙、轴压比、混凝土强度三个方面对框架结构在以PGV为强度参数的IDA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评估以上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其他地震动强度参数如弹塑性谱加速度在IDA分析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研究探讨。以PGV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对应规范中三水准设防要求的具体划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填充墙与框架结构件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研究模型还存在一定争议。
(3)箍筋对梁柱的约束作用在结构抗震能力中起到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预期的结果。
(1)在IDA分析中,同一结构、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条件下的IDA曲线簇的形状及离散性有一定差异。PGA对短周期结构的有效性较高,对于中长周期结构的有效性较低,对于中高层建筑的分析结果会产生较大的离散性;S*在各周期的效性相对较高,但在结构的弹性段内离散程度相对较大;Sa(T1,5%)在结构短周期内的有效性相对不高,而中长周期内有效性较高。PGV在较大的周期范围内,尤其是中长周期范围内的有效性较高,并且随周期分布较均匀;对于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的多层规则结构,采用Sa(T1,5%)指标和PGV指标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比采用PGA分析得到的IDA曲线的离散性要小,即采用Sa(T1,5%)或PGV更为准确。相比之下,采用PGV为地震动参数可以较好的改善ID A曲线的离散性,有效性较高。
(2)通过地震易损性分析可知,在小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延性耗能能力并不显着,达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可能性较高,而在大震甚至巨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或超越生命安全极限状态的概率很小,倒塌的可能性更小。通过抗倒塌储备系数可知结构的延性耗能能力较强,根据我国规范进行常规设计的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倒塌性能。以PGV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的易损性曲线不同极限状态结构的超越概率值相对较大,即结果相对保守,有利于保证结构不至倒塌,因此建议以PGV作为框架结构的IDA分析和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强度参数。
(3)通过考虑不同因素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对比可得,填充墙的布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填充墙均匀布置是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而除底层外布置填充墙的情况对结构的抗震能力不利;轴压比的减小可以提高结构的抗倒塌性能,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规范中关于轴压比限值的规定偏高;柱混凝土强度提高对结构的在大震、巨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不显着。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5.05-2015.06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资料研究
2015.06-2015.07 框架结构调查
2015.07-2016.02 框架结构数据建模
2016.02-2016.06 提交论文初稿
2016.07-2016.08 确定论文终稿
2016.08-2016.09 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