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
描述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史早期的一种重要学科形态或理论取向,长期被学术界冷落或忽视。本论文主要从心理学史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相对独立发展的整体视角,系统梳理和考察描述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理论形态、基本观点和理论特征等,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探索它对未来心理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启发价值。
本论文主体部分包括前言和七章内容:
第一章从总体上论述描述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和理论形态;
第二章从社会条件、哲学渊源、科学土壤和心理学背景等角度考察描述心理学的思想来源;
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阐述描述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及其所包含的具体理论形态的基本主张,即严格科学传统的描述心理学(包括布伦塔诺的意动描述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描述心理学和胡塞尔的本质描述心理学)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包括狄尔泰的体验描述心理学、斯普兰格的结构描述心理学和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
第五章阐述描述心理学在第三势力心理学和当代质性心理学中的发展融合;
第六章从科学观、对象论、方法学和理论观等多个方面概括描述心理学的理论特征;
第七章对描述心理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主要贡献、主要局限、主要影响以及对未来心理学健康发展的主要启示。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是:描述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学科形态,属于人文科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历史贡献和影响,而且对未来心理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从理论内涵和特征上看,描述心理学主张在现象学或解释学思想指导下对人的心理现象或内心生活进行不涉及因果假设的整体性描述,注重人的价值、情感和体验以及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情境,蕴含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典型理论特征。
(二)从发展脉络上看,描述心理学是〗世纪年代在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大背景下由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共同创立,基本沿循严格科学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两条路径来发展,并且每条路径又贯穿三种理论形态,前者包括布伦塔诺的意动描述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描述心理学和胡塞尔的本质描述心理学,后者包括狄尔泰的体验描述心理学、斯普兰格的结构描述心理学和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最终,描述心理学由最初的一种学 科形态逐渐演化成了心理学质性研究这种方法学取向,仍以另一种当代形态延续和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命。
(三)从贡献和影响上看,描述心理学奠定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最初学科形态,丰富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思想内涵,推动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甚至整个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对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第三势力“心理学等后续心理学派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其影响己超出心理学领域而扩展到哲学、文学和教育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当然,描述心理学也存在诸多局限。例如,它缺乏统合性的理论体系和实证性支持。
(四)从现实价值上看,描述心理学致力于从人文科学视角从事心理学研究,其科学观、对象论和方法学等基本理念对于当今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主流心理学是一种纠正和补充,对未来心理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今后,我们要在深刻反思西方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人文科学心理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有效融合模式,促使我们的心理学学科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研究创新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这是国内甚至国外首次从历史发展角度和学科架构层面对描述心理学作全面系统的专门研究,具有填补心理学史该领域研究空白的意义。
首先,本论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史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相对独立发展的整体视角,系统梳理和考察了描述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理论形态、基本观点和理论特征等内容并作了客观公正评价,特别是用严格科学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两条线索及其所贯穿的六种理论形态建构了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架构,这在国内甚至国外尚属首次。
其次,本论文详细考证了描述心理学的创立问题,认定布伦塔诺和狄尔泰是描述心理学的共同创立者;同时,深入考察了描述心理学与心理学质性研宄的内在关联,探明了描述心理学的最终去向问题,认定描述心理学由最初的一种学科形态最终演化成了心理学质性研宄或质性心理学这种当代形态。
再次,本论文在深入理解描述心理学内在精神特质的基础上,挖掘和阐释了描述心理学对未来心理学健康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促成了历史与现实甚或未来的有效衔接。
六、总体安排和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1月1日-20xx年2月20日)资料搜集,形成研究课题确立研究课题,并根据研究课题进行资料搜集,并制定合理的写作计划。
第二阶段(20xx年2月21日-20xx年3月15日)论文开题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3月16日-20xx年6月)根据开题情况,紧扣选题,完成写作20xx年4月,对资料进行总结,在老师指导下,形成初稿。
第四阶段 20xx年5月,在指导老师指导与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形成定稿。
七、参考文献
[1]喻丰,彭凯平,郑先隽。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重构及特征[J].科学通报,2015,Z1:520-533.
[2]游茂林,石岩。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J].体育科学,2015,02:73-80.
[3]朱廷劭,汪静莹,赵楠,刘晓倩。论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4]吴茂英,PhilipL.Pearce.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14,01:39-46.
[5]辛伟,雷二庆,常晓,宋芸芸,苗丹民。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ISIWebof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02:334-347.
[6]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1-42.
[7]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
[8]王申连。科学心理学早期的另一种声音[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杨莉萍,D.D.珀金斯。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48-56.
[10]叶浩生,杨文登。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2,06:103-111+149.
[11]埃利奥特·D·柯亨,丁晓军。21世纪的新型理性疗法:将哲学应用于心理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04:53-59+158.
[12]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2:250-252.
[13]史妙,王宁,王锦琰,罗非。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06:574-576.
[14]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06:154-161.
[15]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34-137.
[16]张理义,姚高峰。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构想[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12:1255-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