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等重要的基础科学,加强“生物化学”教学,能把握生命科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环保意识等。但由于它具有:(1)多学科渗透、综合性较强。(2)反应多,分子量大,结构复杂,抽象难理解。(3)物质代谢的中间过程多等特点。所以,是公认的难学、难教、难记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不能表达变化过程,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高,缺乏兴趣,结果这门重要的学科往往被忽略。另外,目前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进度的安排都由教师决定,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实施同步教学,整齐化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水平,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师生的交流被限制在固定的时空当中,往往局限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协作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体现。而网络和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物质结构极其复杂,学生对其很难想象和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生物化学现象,解决了很多传统课堂中没能解决的问题,便于学习者观察、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人工智能等功能,可以使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适应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且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真正实现困材施教。实践证明,生物化学教学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
1、它改变了教学关系,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导致了教学关系的重大变化。即从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的三元关系变成了“教材——教师——计算机——学生”新四元关系,实现了教育家们提出的促使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改变,强调了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进行选择性学习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为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2、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多媒体以其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精,又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3、它有助于学生感知迅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有利于突破难点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任何知识、技能的获得都在于人们的感官对客观世界感知的结果。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同样也要通过感官产生的感觉进行感性认识。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形有声,有较强的直观性,充分发挥了视觉的优势,许多肉眼无法观察的世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加强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对内容获得充分的感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感知迅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有利于突破难点。
4、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运用多媒体的组合,网络的超媒体的链接方式,可以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科学和艺术的相融中感知抽象,理解复杂。其丰富的表现手段,新奇的效果,可促使人们的思维活跃,引发创新意识,形成思接千里的发散思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生物化学”网络课程还能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过程。
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教学中,由于教师大量引用网络信息,学生就会对老师经常访问的网站、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感兴趣,这样以来,学生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去查阅国内外最新动态,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调查发现,经常上网的同学有69%会在老师上课后去浏览老师曾经访问过的网页。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它无比的优越性。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转变观念、提高素养、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71.
[2]孙洪峰.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教学研究,2008,3:78-80.
[3]秦国周,方达科.网络环境下探究学习情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