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教师教育课程,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应用性。从修正课程定位、重构课程体系、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优化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型课程建设之路。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型课程;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ourse that has a strong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tersectionality and applicabi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ed course in terms of correcting the course orient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learning-platform, optimizing the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Keywor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ed course; curricula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师范生公共课, 属于教师教育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 因此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应用性。在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 课程团队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 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任务课程化, 教学任务工作化”的理念, 就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紧扣行业标准, 修正课程定位
对接行业企业标准, 是应用型课程建设中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一个特点, 它可以使课程的定位更加符合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岗位需求, 可以使课程的目标更加清晰、准确。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 各高校有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强调教学媒体的运用, 有的突出信息化教学的设计, 还有的注重各类软件的应用[1]。通过考察兄弟院校的做法, 在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现有条件, 课程团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公共课性质无需调整, 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3]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 》[4]为依据, 结合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 (试行) [5]、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6]和相关岗位需求进行精心筛选与编排。在培养方向定位上, 需对接国家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要求, 突出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基础、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终身学习能力为扩展”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5], 注重培养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中运用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和转变学习方式的发展能力, 引导学生构建信息时代学与教的理论观、媒体观、资源观、技术观、设计观和评价观。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定位上, 要使学生了解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学习理念与教学理念, 掌握教育技术的内涵、作用和理论基础, 理解各类教学媒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深入理解并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 并能够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 最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专业课程的学与教, 探索教学改革并促进个人发展。
二、对接岗位需求, 重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课程定位, 参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应用型课程建设基本规范, 在内容的重构上, 课程团队根据调研结果, 按照“大学课堂对接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对接能力标准、能力培养对接岗位需求”的三对接原则, 设计了由“模块-专题-活动-任务”组成的四层逻辑关系, 搭建了六大模块、十五个专题、三十余个活动、四十余个任务的学习内容体系, 使得每个模块有多个专题, 每个专题有多项活动 (分享、讨论、汇报、自评与互评等) , 每项活动均有相关任务 (个体任务与团队任务) , 每个任务对应实际岗位工作的精细化组织形式, 重构了整个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见下表1。
表1 教师岗位需求对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一览表
三、融合三大课堂, 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为了充分体现应用型课程特点、顺利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团队在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围绕教育技术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这五类活动, 以学习支持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建设与组织为核心, 利用超星平台和诸多微课视频,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以现实课堂为主的第一课堂、以超星慕课平台为线上学习的第二课堂、以新余市逸夫小学为观摩见习的第三课堂, 搭建起了立体化学习平台, 并形成了融合团队学习、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形式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1. 第一课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现实课堂教学中, 以团队学习的形式为主, 开展基于各微课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和对分课堂教学, 通过精讲、演示、讨论、练习、汇报等方式展开各专题的学习。课程团队将十五个主题根据内容分解并录制了六十余个微课视频, 借助这些视频和超星平台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 较好地处理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 引入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教学法, 借助隔堂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内化与课堂参与, 有效地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 课程团队还构建了“一看、二议、三仿、四评、五想”教学模型,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一看:指学生课前或课中查看任务说明、微课视频、课件及教师演示过程等;
二议:指学生课中就学习要求、特定情境、范例和微课视频等展开分析及讨论;
三仿:指学生按要求对照微课视频或教师课堂演示, 动手操作完成相关任务;
四评:指学生按要求对个人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及他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析;
五想:指学生课中及课后深入思考如何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拓展、迁移、创造性应用等。
2. 第二课堂———基于超星慕课平台的xMOOC模式
课程团队借助超星的慕课平台搭建了在线学习环境, 在相关教学资源初步建设完成后, 按照当前热门的xMOOC形式, 采取一周一课的主题学习或专题学习方式, 借助相应的微课视频、测验、作业与讨论开展。线上的学习进度和传统课堂的保持一致, 但其内容上更加丰富, 有效地弥补了课时限制, 极大地扩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 引入超星平台后, 过程性评价资料骤增:一是学生的线上活动与线下课堂活动相比原有课堂大幅增加了;二是超星平台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管理与督促功能, 无论是考勤、资源发布、作业与测验的发布与批改、线上讨论、单独辅导等均可以实现, 这也利于后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3. 第三课堂———基于实践基地的见习模式
以新余市逸夫小学作为观摩见习的实践基地, 课程团队定期组织学生到逸夫小学开展公开课观摩、小型座谈、微格教学等活动, 定期邀请一线教师来校为学生举办讲座与座谈,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真正融入职业要求中, 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学、真想、真掌握, 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学与教的结合。
四、关注学习过程, 优化评价体系
应用型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其考核方式也应该要体现这一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原有考核是平时成绩占30%, 期末开卷笔试占70%。虽然课程团队不断改善开卷笔试的题型及答题要求, 但始终未能真正改变期末笔试在考核中的主导作用, 无法体现应用型课程的特点。
为了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课程团队根据实际需求将考核权重设为:考勤与学习记录 (20%) +模块测验与作业 (30%) +同伴评价 (10%) +期末开卷笔试 (40%) 。详见下表2。
表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型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上述评价权重的设计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形成的。笔试所占比重相比之前有大幅下降, 主要是为了彻底改变原有的总结性评价而突出新型学习模式下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平时的学习记录、模块测验与作业所占比重较高, 这些考核材料均是借助超星平台进行采集。同伴评价的得分是借助各种团队活动评价量规而形成的, 诸多的团队活动评价量规将由课程团队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而设计, 既用于团队间评价也适用于团队内评价。考勤一直是争议较大的评价内容, 课程团队将其保留, 充分利用超星平台中的考勤模块实施数字考勤, 一是优化考勤程序, 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二是可完整记录出勤情况, 便于统计。
五、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广泛, 很容易沦为技术培训课。在多年的课程建设探索中, 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适应性”和“应用性”为核心理念,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融合, 在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对接的同时, 突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学生参与的“趣味性”, 融合线上线下的各类资源, 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 走出了一条师范教育课程的应用型课程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高洁.师范类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7) :137-1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EB/OL]. (2004-12-15) [2018-05-10]. http://old.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96/201212/xxgk_145623. 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 (2011-10-8) [2018-05-10]. http://old.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 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EB/OL]. (2014-05-28) [2018-05-12]. http://www. moe. 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 html.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的通知[EB/OL]. (2012-09-13) [2018-05-10].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 html.
[7]赵小勇, 杨春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J].新余学院学报, 2015 (2)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