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中的环境伦理教育模式与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9 共3134字
论文摘要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近些年,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否一定会阻碍发展?经济发展是否一定会污染环境?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应当协调发展,应实现环境与经济“融合”和“双赢”。在探讨人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转变过程中,环境伦理这种新型的伦理学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伦理把伦理学的世界从“人—人”拓展到“人—自然”,其思想主要是人类不仅要对人类负有责任和义务,而且要对非人类的自然也应负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环境伦理教育,一方面,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高校师生共同努力下能大力促进环境伦理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和谐环境社会的新理念对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共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环境伦理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

  早在 100 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将汇成一体。现如今,马克思的预言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得到证实。当代科技发展中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间相互影响与渗透,联系也愈加紧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层出不穷。并且,有诸多交叉性、综合性科学本身就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社会科学自然化和自然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把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综合成一个联系紧密且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使人类认识世界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两者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在对立和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关系。对事物的认知的变化,将影响行为的变化。通过加强环境伦理教育,转变人们环境与生态的伦理观念,不仅能够提高公民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而且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可见,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是环境与经济在协同作用下协调发展重要保证和支持条件。

  二、环境伦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伦理教育的社会和家庭途径

  环境伦理教育应从社会开始。社会教育大环境是环境伦理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利益最大化思想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环境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一定缺陷,过度的使用资源、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这些对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围绕着“环境与经济”主题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建立健全环境立法,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处罚力度等活动。但目前还有许多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到位,例如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虽设有垃圾分类收集装置,但是很少有人按照分类收集装置丢弃垃圾物品。即便垃圾是按照分类收集的,在垃圾作业人员处理垃圾过程中又将已经分好类别的垃圾物品混到一起,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环境保护知识、意识和理念。环境伦理教育与法律等强制约束力手段不同,它具有主动性,是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因此,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需要从社会大局出发,大力开展环境伦理教育,构建优良的社会伦理道德环境,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共同努力。
  家庭是环境伦理教育中最小功能单元。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学习和成长。例如,在城市车辆逐渐增多的今天,总有一部分人坐在车里随意向车外扔废弃物,这些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将来的行为。反过来,孩子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也将反作于父母。孩子对父母一个真诚的建议或许能改掉一种不良习惯,例如,戒烟,不过度用电等。因此,只有社会中每一个小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

  (二)环境伦理学教育的学校途径

  学校是知识的传播源地,也是开展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当代和未来“社会 - 经济 - 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环境行为的主体。可见,在学校开展环境伦理教育,影响的不仅是当前社会的环境道德水平,而且是影响未来社会的环境道德水平。因此,在学校实施环境伦理教育对现在与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将环境伦理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学校良好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环境伦理教育。随时代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入,学校德育教育应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环境关系,自觉保护环境、遵守道德规范。通过课堂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到“只有一个地球”的概念,坚决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代间和代际平等意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行为习惯,学会保护和爱护我们自己的环境和生存空间。

  2.将环境伦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书育人是学校重要的职责,将环境伦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树立环境伦理观,成为真正的社会优秀人才。如果学生掌握的科技知识越多,那么在未来他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可能性越大。然而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可能导致对资源过渡开发利用,进而导致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老师应教育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后要将“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视为同等重要的任务。

  三、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伦理教育模式

  开展多种模式的环境伦理教育实践,使环境伦理行为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变成自觉行为,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措施。
  渗透模式。习惯与观念是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内容,既不影响环境与经济目标的实现,又能树立环境伦理的观念,并且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跨越模式。调动多要素条件,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与环境伦理学相结合,形成一门独立的、跨越式的、综合的环境课程,培养具有多技能且有环境伦理知识的工作者。
  强化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行为,增加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伦理教育。例如,环保协会或其他组织通过宣传号召带领人们一起种植植物、设计节水系统、回收废旧电池,观看环境伦理教育片,召开讨论会等,提高人们环境伦理意识。通过对人们的知识、动手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强化作用,不仅有利于实现对个体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更有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四、环境伦理教育的展望

  系统完善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要建立职业行为和道德规范,而且要建立人们的环境行为和道德规范,用以约束人们行为。增强决策者、施政者等国家行政公务人员的环境意识,这样有利于制定整套现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且能够将这些措施有“落脚点”。普及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知识与环境伦理道德,这需要开展有关环境方面的继续教育工作,主要集中表现为学校、培训,职业及媒体等多角度的开放型教育。通过普及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意识,唤起全社会人民的危机感,建立全民性环境保护意识,使大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共同担起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的重任,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冯亚平,华启和.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68-169.
  [2] 施万胜,雷建,舒友菊. 环境伦理教育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94-96.
  [3] 刘鸿亮,曹凤中. 21 世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全新思维模式的建立[J]. 环境科学研究,2006,(4): 148-153.
  [4] 朱勤. 辽河流域治理成功经验引起国际关注 [N]. 辽宁日报,2013-10-26(A1).
  [5] 徐蕾. 高等院校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的思考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97-100.
  [6] 任丽萍.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3-77.
  [7] 韩冬.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校环境伦理道德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57-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