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对高校新开设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认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9 共4120字
论文摘要

  近些年,高校为积极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专业细化逐渐成为一个趋势,出现了一些新增专业。有些专业是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有些专业为现代新兴服务产业服务的,如城市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有些专业是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的,如复合材料与工程等。新增专业对高校硬件投入、师资条件、学生教育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挑战。如何保证新增专业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许多地方或新兴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高校新增专业的政策背景、分布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新增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并就加强和改进新增专业学生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新增专业的政策背景、分布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和2011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设置了几大块内容,其中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和专业综合改革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质量工程的实施体现了以下几个现实要求:一是国家教育战略的转型。自1998年高校大幅度扩张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如何在扩招的教育背景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出现较大的下滑,逐渐成为社会与政府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教育部出台“质量工程”主要背景。二是高校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的转变。受传统办学思路及办学模式的惯性影响,许多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对社会需求的关注程度不够,也不能及时依据社会需要对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及时、动态的调整,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也是导致部分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有9个本科专业的就业被红牌警告。这些专业是: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美术。这些专业与2012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

  为了具体了解新增专业在各级各类高校的设置情况,笔者选取福建省作为样本,将新增专业数量及所属学科门类的分布进行统计。2013年,福建省高校新增82个本科专业。表1是对福建省部分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务院侨办直属高校和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等9所高校)新增专业名称及数量的统计。表2是对福建省部分高校新增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分布的统计。

  论文摘要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高校新增专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越分越细,但近几年新增专业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折射出社会对高校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二是在增设专业中,理工科专业数量占2/3多,尤其是工科专业居多。三是市场需求催生新兴专业产生。新增专业多属于新兴产业,属于社会急需相应的专门人才,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通过调研发现,与相对比较成熟、开设时间较长的传统专业相比,新增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对该专业的培养要求;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和模糊;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过高;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紊乱,核心课程不明确,专业课课时偏少;有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太少。

  2.有些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偏少,生师比过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分布过于集中在某一年龄段,有的专业青年教师比重过大,没有形成正常的梯队;有的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个别专业高级职称教师缺乏,甚至没有符合要求的专业带头人。

  3.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不足,实验设施简陋、设备陈旧,没有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难以安排到位,导致有的学生甚至放任自流;有的专业图书和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个别学校甚至没有给新办专业以必须的建设经费投入,致使专业办学步履维艰。

  4.有的新办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要求不够规范;指导力量薄弱,高级职称教师参与指导的少,讲师、助教偏多,有的教师指导论文数量偏多,存在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个别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缺乏专门的设计(综合训练)场地。

  5.部分学校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专业布点不够合理;有的专业没有相应的学科做依托,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办学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有的专业,特别是部分独立学院的专业在设置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缺乏办学特色,导致一些专业生源匮乏。

  二、高校新增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高校新增专业学生既有和其他专业学生相同的心理特征,同时又有着自身特有的一些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习负担重导致心理压力较大

  新增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多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传统学科的内容,还有最新的专业研究成果,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甚至超过其他传统专业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势必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加重。新增专业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尤其是工科专业居多。工科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探索性实践教学往往达不到学生的期许,从而导致学生质疑专业条件和师资水平,困惑心理和迷茫情绪加重,产生思想波动。

  2.专业影响小导致心理自卑自闭

  新增专业可以说“前无古人”,由于招生规模小,学生人数和班级较少,一般只有一个班级几十个人的规模。而在教学科研、师资配备等条件也无法与其他专业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增专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些因素使新增专业学生产生被孤立和被忽略的心理,甚至造成心理自卑。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活跃度相对较低,仍然保持着高中那种单纯生活方式;大部分学生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其它方面的需求和改变较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要经历一个更为漫长的阶段。

  3.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意愿不强

  新增专业因为师资未能完全配备到位,有些课程及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新增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对新专业的学习内容无法把握,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如,新增专业的学生大一学年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基础课程,他们认识不到自己与其他相关专业有何区别,觉得很迷茫;而一旦到了大二学年,面对多和难的专业课,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些家长反馈学生压力大,对新增专业没有信心,想转专业。

  新增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他们对专业学习较为迷茫、对就业形势没有信心,对大学生活未能充分了解,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依赖于学生自身作出调整,还要依靠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强和改进新增专业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新增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除学生自身调整外,应从学校、教师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齐抓共管,集思广益,积极有效地做好新增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促使新增专业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这同时也有利于新增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学校及学院层面。在专业开设之前,学校和学院应加强新专业办学定位的研究,应多方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方向和建设内涵;在新增专业获批和决定开设之时,组织力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在招生时,要做好政策的引导。鼓励考生报考新专业,让考生了解为什么开设新专业,新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应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大力优化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

  二是教师层面。思政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对存在困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召开班会或者班委会,定期对班级同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搜集、分析和解决。及时缓解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对专业的局限思维、以及对专业就业的忧虑和压力。专业教师则应从专业学习方面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加强新专业学习。引导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专业老师、班导师、师长开展座谈会、专业介绍会、专业交流会等。专业教师还要及时跟踪、调查新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做好新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安排等方面的调整。

  三是学生层面。(1)要有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学习自由性比较强,而新增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2)要改变高中单纯学习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参加专业方面的比赛,锻炼专业技能。学会以课本的理论知识指导专业实践,同时通过专业实践促进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巩固。(3)要走出本专业的范围,打破专业界限,勇于向不同专业老师、同学请教,敢于参加其他专业的各项活动和竞赛,拓宽眼界,发展特长。(4)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担负起本专业的“传”、“帮”、“带”工作。(5)应主动联系老师和同学,注重人际交往,拓展视野和交际能力。

  四是社会层面。高校在开设新专业的同时,应加强社会调查研究,同时随着新专业的不断发展,做好衔接、反馈等工作。如,目前新增设专业大部分为工科专业,实践性强,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新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另外,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为学生授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加强学习引导,培养其专业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张婕.政府干预、市场力量与大学自觉的有机结合———基于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7):35-40.
  [2]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3]朱建华.对高校新增专业的观察和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8-3-12(6).
  [4]黄伟年.高校新设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18-20.

相关标签:教育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