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心理学论文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防护工作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6 共4301字
摘要

  古人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一个人的健康不只是指身体的健壮,同时也包含了心理的愉悦,同时达到了这两项标准才能称为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官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情绪稳定、认知清晰、心态良好是完成军事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心理防护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非战争军事行动最早由美国提出,并将其提高到与战争行动几乎相同的地位,是指国家、民族、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一定政治、经济、军事目的,为维护国家利益,保障社会稳定,抵御自然灾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或间接运用武装力量,采用非暴力手段,或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度地运用暴力手段,所实施的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容宽泛,规模、类型和性质不一,样式复杂,主要有:军事威慑、军事外交、边海空防斗争、建立禁区、软战攻击、军贸军援、维和行动、反恐行动、反黑缉毒、难民监管、武装护送、消除核生化污染、军事管制、民事支援、掩护撤侨、危机处理等。

  非战争军事行动由于事件突发和任务险重,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的特点,还常会伴有环境恶劣、任务艰巨以及人员极度疲劳等情况,有时比单纯的作战环境更容易以遂行任务官兵造成紧张、恐惧、焦虑和适应不良等心理反应,对官兵心理健康、部队的战斗力、军人履行使命任务都带来不良影响。比如在抗震救灾的任务中,官兵面对断壁残垣、处处伤亡的情况,在对恶劣环境的不适、急切救人的愿望、对生命脆弱的恐惧等复杂情绪的影响下,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反应。许多参与救援的官兵不愿休息也不能休息,脑海中不时出现的惨烈场面使他们内心更加的焦虑和紧张,甚至许多官兵在任务结束两三个月后还常出现难以入睡、脾气暴躁、情绪失控等现象。还比如在维稳处突的任务中,官兵直接与恐怖分子面对面进行对峙,在群众和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会出现恐惧、愤怒等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官兵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

  二、心理防护对军人心理的重要作用

  心理防护是指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有意识、有计划地预先采取相应有效和手段和方法,使心理达成预期的,并使预期状态根据意愿在一定时间段内得以相对稳定地保持,同时采取措施避免其它心理干扰状态的出现或加剧。

  官兵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会出现种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而如果能及时地进行心理防护,避免心理干扰状态的出现、保持稳定、理性、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能减少非战斗性减员等情况的发生,确保部队使命任务的完成。而若缺乏相应的心理防护和心理调节,则可能使官兵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斗士气。尤其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所面临的情境要比平时危急、惨烈的多,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强烈的多,心理防护工作正是在此情况下对军人心理健康筑起一道防线。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人心理防护工作非常重要,科学预防和及时调适这些不良心理,对于提高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非战争军事任务、履行使命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防护工作的实施阶段

  (一)行动准备阶段的心理防护工作。部队官兵在受领任务后,就会开始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或兴奋、或紧张、或跃跃欲试、或担心害怕。此时,就应该对官兵进行相应的心理防护工作。可以利用“战前动员”、“行军途中”等时机开展心理防护工作,比如在动员时,通过对任务现场情景的描述,使官兵客观认识即将所处的环境、理性分析自己在行动中该如何与团队、战友相配合等;在行军途中,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肌肉紧张--松弛、讲笑话、拉歌等方式使官兵从紧张的状态放松下来,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行动实施阶段的心理防护工作。行动过程中的心理防护工作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在任务一线官兵进行的心理防护工作。此时,官兵在任务中,心理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个人恐惧、紧张的状态,提高集体的斗志和士气,如在抵御灌水和暴乱时,个人面对难免出现恐惧的心理,而通过集体呼喊口号的方式,让每一个官兵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可以减弱官兵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整体的斗志和士气。二是对换防休息的官兵的心理防护工作。休息的官兵不仅身体极度疲惫、精神状态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此时主要的心理防护工作就是放松,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渐近式肌肉放松等方式,使官兵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同时快速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行动结束阶段的心理防护工作。行动结束后,心理防护工作还不能结束,此时主要针对官兵在行动结束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如官兵在结束行动回到营地后,反复出现回忆或梦到任务情景、过度警觉、敏感、易激惹、高度焦虑、甚至自伤自杀等行为。这种不良反应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将严重影响官兵们的正常生活。在行动结束后,应该分阶段地在一周后、一月后、半年后,对参与行动官兵采用脱敏法、暗示法等心理调控手段进行心理服务,以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由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本身所具备的基本特性,参加行动的官兵常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心慌意乱、神情恍惚、坐立不宁、寝食难安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统称为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即在遇到突发的重大事件或紧急事件时,个人内存的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机体产生的生理、心理系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反应:一是紧张。非战争军事行动或事发突然、或任务艰巨,参战官兵在初接到任务命令时会因突然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因为对任务现场、自身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生命安全等等未知因素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的心理,表现为出汗、发抖、头脑空白、思维不敏捷等。二是恐惧。非战争军事行动常面对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如地震后的断壁残垣、洪水来临时的巨大冲击、泥石流过后的满目疮痍、海上护航或搜救时的枯燥无助、维和时的安全威胁乖,各种突发事件所产生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恐怖袭击事件的残酷和血腥,都会给参与行动的官兵身心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三是焦虑。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官兵,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因为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焦虑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震颤、出汗、四肢发冷等。在任务中,官兵长时间处于各方因素的压力下而产生的焦虑状态,将会严重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因为各种事件的突发性和严峻性,常常需要官兵在复杂的环境下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甚至要执行一些看似备受争议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行动的官兵势必会出现心理冲突的现象。五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官兵在行动中经历、目睹或遭遇到的死亡、破坏、毁灭等场景,会给官兵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任务结束后出现反复回忆或梦到任务时的景象、回避和拒绝相关的活动、过度警觉和敏感、易激惹和高度焦虑、甚至自伤自杀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将严重影响官兵们的正常生活。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的心理防护工作应该根据行动任务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心理干预法。这是通过改善外部条件,减轻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环境对官兵的心理影响,保持官兵积极心态的方法。官兵经历过强烈的刺激后,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这时可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使官兵在与团体交流中消除不良心理症状,重塑合理的认知模式。比如,指挥员通过冷静指挥、冲锋在前等积极行为,对官兵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直接的影响,增强官兵的心理认同感,提高官兵的模仿意识和行为,达到稳定官兵心理、激发官兵热情、提高官兵士气的目的。二是合理宣泄。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官兵的心理压力往往比较大,有时会出现一些牢骚情绪和消极行为,而通过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减轻或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达到稳定情绪、舒缓压力的目的。比如引导官兵运用倾诉、书写、运动、哭泣、呼喊等合理宣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三是心理调控。即通过一定的练习,使人机体的机能重新得到加强,从而获得身心两方面的放松。比如当官兵出现紧张、焦虑、烦闷、恐惧等情绪以及头疼、失眠等生理状态时,可以通过心理调控的技术来进行缓解。如呼吸调节法、暗示法和脱敏法等,达到心理防护的目的。四是心理治疗法。这是指在遂行任务中,专业的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对官兵们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的矫正和治疗。如放松、访谈、甚至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在官兵完成任务后,对出现应激反应的官兵,仍需1-2个星期来适应,期间他们将接受身体、心理方面的康复训练,参加相关课程的短训,可以通过和家人联系等方法,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五是“虚拟现实”技术。即让官兵在日常训练中进入由计算机虚拟出的各种不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场景,适应由各种突发情况引起的不良心理反映,逐步改善心理控制能力。这是近年来美军采取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在治疗因经历“911”恐怖袭击而出现精神问题的患者中首次使用,后来在治疗驻伊美军过度紧张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六是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由官兵的家人、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等构成,也包括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开展区域的民众。通过与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接触,官兵可以由此获得广泛而多样的支持,以缓解心理的压力。

  如亲友、朋友的支持、开导、理解等,使官兵获得荣誉感和归属感。而由于部队任务的特殊性,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官兵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将会比较少,更主要地依靠周围的战友、团队的肯定和支持,在许可范围内,获得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以提高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减少非战斗性减员。

  参考文献:

  [1]蒋一斌: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服务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2):44-47.

  [2]陈晓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人群体心理应激及心理防护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0-42,95.

  [3]谭文芳,兰芬: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人群体心理救助[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6):83-85.

  [4]王大毅,周菊云: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不良心理及对策[J].政工学刊。2008.(11):50-51.

  [6]李敏,马永富:加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力度[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9):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