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毛泽东思想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人成功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进程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在特定时期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军事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回顾历史,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五千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胜利;展望未来,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必将作为发展中的基础指导思想之一,不断引领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现代化,去赢得更大的胜利,创造更大的辉煌.
一、毛泽东思想是军队建设的基础
从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来看,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其紧密相联.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确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将无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的先进性注入军队,使其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具有先进性的武装.
在新时期,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军队的建设构想作用于军队,也是我国在发展中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听从党的指挥,是我国军队能够将战斗力发挥到最大的基础.进而我们也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在连上建立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党委制和政治机关制度,使得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和决策权完全掌控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这也就从客观上保证了,我们军队整体的行动方向和行动力,这也是我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后,长期繁荣稳定的基本原因之一.现阶段面对西方主观提出的"军队非党化"和"军队国家化"等一系列不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错误观点,我们更需要毫不动摇的坚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用于军队建设.确保军队和党的行动方向高度统一,继续全方位的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民生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必须要将军队建设和党建相结合,与国家的整体战略相融合.其中,听从党的指挥应该作为我军的根本原则,将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作为履行使命的根本要求,将优秀作风作为我军的根本保证.
遥想过去,中国自 1840 年以后便不断遭受西方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侵略,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其中军队指导思想的不科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军队理念不先进、行动力不统一长期困扰着中国军队建设和发展.这一现状的改变,其起点也就源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人结合中国革命现状将马克思主义成功运用其中,建设了一支行动力高度统一,完全服务于人民的军队.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运用是打胜仗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构建之前的长时间内,中国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军事力量整体较为薄弱,长期遭受侵略者的袭扰,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在确立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基础指导思想的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战争精华理论并充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状,科学的解释了中国在近代对外军事活动中处于劣势的规律,并以此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兵民是胜利之本",客观的提出了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道路,充分调动大范围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在中国最黑暗的时期,通过这套理论,打造了一个全民皆兵的中国.在具体的作战形式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不顾敌我基本情况的阵地战,而是巧妙发挥我方优势创造了游击战、运动战的作战方法.以此,中国军队逐渐改变了以往被动挨打,逢战必败的局面.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情,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及革命特点的军事指导理论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针对自身实际条件来决定用何种方式打仗,根据敌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军事战术,机动灵活.今天,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作战的形势、空间、力量都与几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战争中,如何保全自己、打击敌人以及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优秀思想和理论依旧具有很强指导作用.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充分领略人民战争中的先进战术,着眼于提高核心军事力量,并着眼毛泽东军事思想作用于新时代下的军事、政治发展.
民、兵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对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形成燎原之势,并最终打败国内外的强大敌人,从战争指导角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全民皆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而战,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群众的胜利.进入新世纪,这一指导思想的核心依旧不会改变,人民群众依旧是国家的主体,在新的挑战背景下,也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和力量,我国的整体实力才会得到最大化的提高,军事行动以及非军事行动也才有更大的取胜保障.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之于安邦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支强大军队的护航,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防建设有机结合,衍生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它从整体上强调了:经济与民生建设都离不开国防建设,但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又必须来源于经济和民生的稳定和提高;要建设正规、现代的国防力量,必须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的训练服从共产党领导的特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要坚持独立自主的、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并奉行尖端武器与常规武器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整体国际形势作为参考,来推动国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富国与强军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分割的主体,脱离任何一方都是主观不科学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正确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的融合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强大的国防和恢复经济发展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在那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开拓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共同进步的思想,将富国与强军高度统一,这也符合了富国强军本就是一个主体的哲学思想.
今天,无论国际形势还是中国现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富国与强军的发展依旧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主题,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的基石,是中国梦实现的核心思想.国富不等于兵强,兵强也不能说是国家富裕表现,只有将两者统一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来推进国防建设,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有一个重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人的事情一定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处理,在国防的建设上绝不能依靠外援,这一思想深刻长远的影响了中国的国防建设,也是我国在国防建设上取得进步的基础.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反对盲目崇拜西方、效仿西方的教条主义,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上,应该发挥我们在制度上的优势,扬长避短,坚信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国有光复旧物的决心.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思想之匙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我国一位伟大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他用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科学的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与中国革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本人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政治发展的延续,究其本质来看,战争可以分为正义和非正义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战争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消灭那些非正义战争.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在当前和平稳定时期同样应该被作为指导思想,用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也应该毫不动摇的贯彻、学习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要深刻理解其思想对于战争本质的认识.此外,毛泽东同志还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入了军事和政治、经济建设中,对战争的表象和本质进行综合客观的分析,客观的揭露了战争的本质,也首次提出了具有唯物思想的战争观,并以此指导了中国革命和抗美援朝等战争.
当今形势,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仍旧是不变的,例如:战争依旧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依旧是政治继续的表现.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奉行的是不主动进攻、不放弃进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将人民群众放在实践的主体地位;从哲学上来看,非正义战争最终必定是会被正义战争所击败的,我国奉行的不惹事、不怕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思想来源于毛泽东哲学军事思想,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
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方法灵活并且多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到处都体现了哲学智慧,就中国长期革命的军事实践来看,毛泽东领导人民成功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进攻和防御、集中和分散等一系列辩证矛盾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新形势下,我国依旧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国防和军事建设也都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处理,完成转危为安的转变,其基础还是要结合毛泽东军事思想.当前,我国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海洋安全、网络安全等,要想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有一往无前的决心,还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新的思维,站在新的角度重新定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用其武装然后来指导我们解决这些现实难题.
毛泽东军事思想源自于一个特殊时期,但是其作用却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原因之一就是其充分结合了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历程,科学的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革命军事理论,经过客观实践系统的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光辉的一笔.它所引导的军事变革,改变了中国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科学的看出毛泽东军事思想将长期不变的作用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这具有一定的中国历史必然性,它也是中国军事发展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艾跃进.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南开大学.2012.
[2]马卫防.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军事历史.2013.
[3]任海泉. 正确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党的文献.2013.
[4]刘晖. 浅析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武汉科技大学.2012.
[5]申前进.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启示.山东大学.2010.
[6]陶政.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2012.
[7]肖琳. 毛泽东军事思想特点研究.西南大学.2010.
[8]温宗仁.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军事历史.2011.
[9]尚金锁.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现代国防及未来战争(续三).军事历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