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按照战争发展的逻辑次序分析周易各爻辞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3 共4875字
论文摘要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书中内容涵盖广泛,包罗万象,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七卦——地水师卦阐述了古代战争的基本原则,集中、系统地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对后世兵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发掘师卦中的军事思想,对于探寻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源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卦的精神是指一卦体现在人文社会领域的主要意义。如乾卦,乾为天,纯阳刚健,体现到人文社会领域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应效法乾道要不断奋发上进。那么,乾卦的精神便可概括为“自强不息”。理解卦的精神便于透过《周易》神秘的外衣,从整体上把握卦辞、爻辞的内涵。与传统上按照爻序解卦不同气本文从分析师卦所体现的精神——“行险而顺”开始,以“顺”——即顺从战争规律为线索,按照战争发展过程的逻辑次序对各爻辞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古人对于战争每一阶段所应遵循的战争规律的认识,以期发掘其中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军事思想。

  一、“行险而顺”——师卦的精神

  师卦下卦为坎,坎为险,上卦为坤,坤为顺。对于师卦所体现的卦象,《彖传》中提到“行险而顺”。这里“行险而顺”的含义,历代易学名家虽注解不一,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如宋朝理学家朱熹解释为“行险谓行危道,顺谓顺人心” ,近代易学家马振彪解释为“统帅行兵犯险,而能攻治天下之乱,使百姓纷纷顺从” ,当代易学名家南怀谨、徐芹庭则认为是“虽然行于险道,也是顺合于天理与人情的”。“行险而顺” 一语,反映了古人对于战争特点和战争规律的一个总体认识,即战争是凶险的、进行战争要顺从战争规律。同时,“行险而顺”也体现了师卦的精神,兹分析如下。
  师卦下卦坎险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兵凶战危。战争是凶险的人类社会活动,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国家的存亡。在古代社会,只要国家之间战端一起,必将致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白骨露野、生灵涂炭、苍生倒悬。战争极大地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孙子也在其着作中开篇便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些充满智慧的茂言都反映了古人对兵凶战危的深刻认识。坎险的另一层含义是兵行险道。战争中,一个决策上的失误便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一着不慎便有可能面临满盘皆输。师卦上卦坤顺的含义可理解为顺应、顺从。发动战争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战时才能同仇敌性、众志成城。实施战争只有顺从战争的客观规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才会在凶险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通过上述分析,“行险而顺”便可理解为遭遇危险但能够顺应规律行事。在这里“险”的含义体现了古人对战争显着特点的认识,即战争是凶险的、进行战争是危险的。“顺”则体现了古人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即顺应战争规律,积极主动作为。

  二、“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发动战争要坚持正义性,任用将领要知人善用

  师卦卦辞云:“师,贞,丈人吉,无咎。”首先强调战争的两大原则:一是要把握战争的性质。“贞,正也”,贞即正、正道的意思。发动战争要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要师出有名,这是战争的大前提:二是要谨慎选择统帅。“丈人”,为“贤明之长者”,也即德才优秀的统帅。统兵作战要选择贤明且富有经验和威望的“丈人”来做统帅,这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师卦六五艾辞:“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意思是,田野中有野兽出没,围猎捕获适宜说明理由,没有过错。长子统率军队,弟子载尸而归,坚持会有凶祸。从艾辞内容来看,讲的是战争的起因和将领的任用两大问题。按艾位说,六五是君位,是否发动战争、出征选用哪个将领也理所当然取决于君王的决策。这一点是《周易》作者将其列为六五艾辞而不是初六艾辞的原因。再结合卦辞来看,六五艾辞所阐述的两大问题直接与卦辞中的“贞,丈人”相呼应。综合这三点,六五艾可作为师卦所论战争过程的逻辑起点。
  六五艾辞首先通过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揭示出本卦所述战争的起因。“田有禽”喻为敌军侵犯国土。“利执言”喻为理所应当出兵讨伐。由此可见,师卦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在战略层面,师卦中的君王所统治的国家不主动进攻和入侵他国,而是实行以防御为主、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国家仅当受到敌军侵犯时,才予以抵抗还击。在这种情况下,君王发动战争便做到了师出有名,从而可最大限度地赢得本国民众对战争的同情和支持。朱熹对六五艾的解释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六五用兵之主,柔顺而中,不为兵端者也。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故为‘田有禽’之象,而其占利以搏执而无咎也”。
  在做出发动战争抵抗侵略这一战略性决策后,君王下一步面临的问题便是任用将领、选择统帅了。“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据虞翻、胡炳文等易学家对师卦的注解,长子为“刚正长者”,即战争中的统帅,在师卦中指九二,也即卦辞中的“丈人”。弟子为“无德小子”,在师卦中指六三。君王一方面决定任用贤明的“长子”作统帅统领全军作战,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恐统帅出兵在外不听君命,所以又想派遣“无德小子”参与监军。艾辞明确指出,如果君王坚持这样的人事安排,那么结果便是“凶”,也即军队会遭到惨败。所以六五艾辞后半段其实是强调君王选将要知人善用,并且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选好统帅,就应当委以专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六五艾的,“顺”也就是要顺从发动战争要坚持正义性、任用将领要知人善用这两条规律。顺从战争的正义性规律,即使发动战争也可赢得民众的支持,可“以王矣”。顺从选将要知人善用的规律,则可“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但如果知人不善用,便会有招致失败的可能,也即六三艾辞中的“舆尸”之败。

  三、“师出以律,否减凶”与“师或舆尸,凶”—军队要服从指挥,要严格军纪

  “师出以律,否减凶”是师卦初六的艾辞,意为“出师征战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如果军纪混乱必然会有凶险”。初六是师卦第一艾,象征统帅受命后整军出战的初始阶段。师卦将“师出以律”作为本卦第一艾的艾辞,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从如何打赢战争的辩证角度来看是很有深义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同时,初六的艾辞并没有说“师出以律”吉,而只言“否减凶”,这同样也符合战争的逻辑。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一定能打胜仗,因为打胜仗还需要很多别的主客观条件;但是,一支部队军纪涣散,则肯定打不了胜仗的,所以说“否减凶”。
  “师或舆尸,凶”是六三艾辞,意为“军队可能载尸而归,凶险”。从艾位上分析,师卦六三艾与初六艾同为阴艾居刚位,不正不中,象征弱才为将,或是小人挂帅。两者不同的是初六承于九二,而六三乘于九二;一为顺承,一为凌驾。从传统解卦角度来讲,阴顺阳、柔顺刚,则下从上,卑从尊,为礼之正,艾辞多吉;阴乘阳、柔乘刚,则下凌上,卑犯尊,为背礼,艾辞多凶。再结合师卦的战争背景来看,六三凌九二,六三才弱志刚却想揽权侵位,不服从九二统帅指挥,所以招致“舆尸”的惨败。而初六承九二,初六虽志大才疏,但却能服从九二的指挥,因此在艾辞上只是从守纪的正反两方面对初六进行了告诫,而并没有明确初六的吉凶。
  从对初六与六三爻辞的分析可看出,这一阶段的“顺”主要指的是出兵打仗要顺从军队要服从指挥、要严格军纪。不仅兵众要顺从将领,而且将领也要顺从统帅。顺不一定为吉,但不顺一定为凶。初六与六三两个同样素质的将领最后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其原因就在于战场上是否服从了统帅的指挥。那么整个师卦中率军出战的核心人物—军队统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又是如何用兵的呢?九二爻辞与六四爻辞分别给出了答案。

  四、“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与“师无咎”—统帅要顺从君命,用兵要切合“实际

    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是师卦九二艾辞,意为“统率军队,持中不偏可得吉祥,不会有什么灾祸。君王三次进行嘉奖”。九二艾是师卦唯一的阳艾,被五个阴艾环绕,是“统兵之象”。九二便象征领兵出战的统帅,也即卦辞中的“丈人”。师卦象辞中提到“刚中而应”,指的便是九二统帅。九二的性质以及所处的艾位暗含了优秀统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九二阳艾居阴位,处下卦之中,说明九二养兵、用兵能够刚柔相济而得其中。阳艾在下意味着九二能够以情带兵,能与士兵亲如兄弟、官兵一致。阳艾居阴位意味着九二内刚而外柔,有勇有谋。阳艾居中则意味着九二具备“刚中之德”,思考和行动能够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能够按战争的客观规律指挥作战。九二统帅除了具备这三个优秀素质外,还具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九二与六五正应,这便意味着九二可获得温和中正的君王的坚定支持。“王三锡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有利外在条件。这在古代战争中存在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与“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相互矛盾的政令军令情况下,是军队统帅能够抛开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去指挥战争,最后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九二统帅的指挥艺术体现在一个“中”字。中即持中不偏、实事求是,主观指导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客观实际。这一点在九四艾辞里具体地体现了出来。“师左次,无咎”。“左次”为后退而暂处。该义辞意为“率军暂时撤退,没有过错”。王弼解释该丈为“六四得位而无应,无应则不可以行,得位则可以处,故左次之,而无咎也”。六四阴艾居柔位为得位,意即能按客观规律行事。无应,与初六同为阴艾,意为没有有利的进攻条件。所以,由“左次”便可看出九二统帅深谙进退之道。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孙子曾言“不知三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三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糜军”。吴子也讲“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毛泽东对此也做出过深刻的总结:“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废的。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直接目的,但是当战场形势不利于己、态势为敌强我弱时,统帅若能够审时度势,知难而后退暂处,先保存自己,再待时而进,这也是用兵的常法。
  九二与六四艾辞所体现的“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统帅要顺从君命。无论前方征战如何顺利,统师也要服从君王的君命,在君王面前要永保柔顺之道。否则便不是“王三锡命”,而是君臣猜忌了;二是用兵要切合实际,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要服从和运用战争规律,该进则进,该退则退,知所进退,才能全军保国。

  五、“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战后要顺应和平发展趋势,选贤任能,治理国家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是师卦上六艾即最后一艾的艾辞,同时也是描述战争结束的艾辞。“开国承家”为分封诸侯、卿大夫。师卦所述的战争从“田有禽”(六五艾)、君王决定吊民伐罪选将出征时开始,在九二统帅的指挥下,经过了出师(初六艾“师出”)、失败(六三艾“舆尸”)、防御(六四艾“左次”)等迁回曲折的斗争,至此终于胜利结束了。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君王颁发命令,根据将领功劳大小或封为诸侯,或封为卿、大夫,但不再任用小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正功也”.这里,将领指的是以九二统帅为首的对战争胜利有功的人员,小人指的是不顺从统帅指挥的六三“无德小子”,也即六五艾辞中的“弟子”。为什么不再任用小人?上六象辞中提到“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小人有才无德,战争中任用了小人导致战争局部的失败,如果战后还继续重用小人,则必定会使国家陷于混乱。
  上六艾辞所体现的“顺”主要是指战后要顺应和平发展的趋势,要选贤任能治理国家.战争一结束,社会便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和平发展乃是大势所趋。国家欲长治久安,对内必使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必须加强防御,使国土有磐石之安。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选贤任能都非常重要,而选贤任能的根据正是在战争中将领们所建立的功勋。

  六、结语

  《周易》在文体上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占盆书,师卦艾辞中也不乏占卜吉凶的断语。但是,通过以上各节对师卦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周易》神秘外衣的里面隐藏着的是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笔者从师卦的精神“行险而顺”入手,探讨了师卦中所揭示的“发动战争要坚持正义性,任用将领要知人善用”、“军队要服从指挥,要严格军纪”、“统帅要顺从君命,用兵要切合实际”、“战后要顺应和平发展趋势,选贤任能,治理国家”等战争规律。从这些规律可以看出,师卦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的军事思想,有些思想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师卦也正因其内在的科学性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滥筋。
相关标签:周易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