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及其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4928字
摘要

  0 引言

  指挥与控制是集中群智、发挥群力最有效的手段,社会信息化离不开高效能的指挥与控制系统。

  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还是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无论是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抢险救灾,还是载人航天飞行、空中交通管制和地面交通管理,都离不开先进的指挥与控制装备作保障[1].军事指挥与控制系统曾被誉为是“兵力倍增器”,美军的“全球快速打击”军事战略要实现 1 h 内对全球战略目标的快速打击[2],美国要获得对其他国家的非对称优势,更多地要倚仗其指挥与控制优势。加强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发展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不仅对当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人类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国内开始研制的火炮指挥仪、火力控制系统,到 20 世纪末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再到目前的一体化综合指挥控制信息系统,指挥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C&C)的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作为这一发展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建议[2],即:敏锐地洞察到指挥与控制学科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跟踪研究美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成立、连续开展学术活动已近 20 年的国际化学术组织---“指挥与控制研究计划(CCRP: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Program)”[3],率先提出学科名称为“指挥与控制”,开展了“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广泛调研,在分析总结国内指挥与控制理论和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客观需求,提出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在国家标准中的学科位置,于 2006 年完成研究报告,通过了由李德毅院士任主任委员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 年6 月 5 日批准的国家科技成果登记号为 075015,同时 进 行 了 国 防 科 技 成 果 登 记 , 登 记 号 为2007BQG001.该研究成果提供给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信息与标准化研究所等有关研究机构和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就学科建设问题我们与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方交流和讨论。
  
  2006 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起草小组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1992 时,参考该学科建设研究成果,首次将指挥与控制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学科名称和代码为“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 41310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 科 分 类 与 代 码》GB/T13745-2009 (代 替GB/T13745-1992) 于 2008 年 6 月 24 日在北京召开的审查会上通过审查[4].2007 年以来,有关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指挥与控制学科发展的论文[5-6],引起了领域内对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关注。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围绕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申请筹备,团结、凝聚了我国指挥与控制领域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共同推动我国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在领域内掀起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的高潮;策划主编了《指挥与控制技术丛书》,于 2008 年2 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前 2 册,到 2012 年9 月丛书 4 册全部出版发行;并于 2009 年主办了“神经中枢 2009---中国指挥与控制高层论坛”,出版了论文集。许多高校调整设置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和专业,如“火力指挥与控制”、“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等。指挥与控制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标志着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使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总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是在国内火指控领域、指挥自动化领域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领域内有关专家锐意创新,奋力推进的结果,凝结着领域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劳动,是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指挥与控制学科在现行国家标准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代替 GB/T13745-1992)于 2009年 5 月 6 日发布,11 月 1 日实施,“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首次纳入其中,学科代码为 4131015.详见表 1 所示。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属于“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 413)下的“控制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 41310),即“: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与“自动控制应用理论”、“导航制导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流体传动与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机器人控制”、“自动化技术应用”、“控制科学与技术其他学科”并列,位于“控制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而“控制科学与技术”与“仿真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性应用”、“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其它学科”并列,位于“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 413)下。

  总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列出“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第一次明确了指挥与控制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学科地位,是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

  3 指挥与控制学科确立的深远意义

  “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与“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密码学”等学科首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代替 GB/T13745-1992)中,标志着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与“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密码学”等都是已经或正在迅猛发展的新学科。以兵器科学与技术为例,原来的兵器工业部,现在的两个兵器集团,以及中国兵工学会,都是强力推进兵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支柱力量。“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与“兵器科学与技术”等同时首次于 2009 年被纳入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其意义可见一斑。指挥与控制学科确立的深远意义需要时间去验证,姑且简要概括为几点:

  (1)首次解决了困扰火指控领域的学科定位问题,为形成指挥与控制科技研发合力创造了条件

  从 20 世纪 50 年代算起,火力控制和指挥控制科学技术在我国已有 60 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相关领域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粗略估计,目前从事指挥与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科技人员不少于 20 万人,多年来已出版了大量学术专着,有 8 种专业期刊重点涉及该领域。但是,该领域却没有统一的学科归属。有倾向于归入自动控制的,有倾向于归入指挥学的,还有倾向于归入系统工程的,这些都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学科属性。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采用“指挥与控制”这一术语,首次解决了困扰火指控领域的学科定位问题,为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危机应急管理、航空管制、军事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指挥与控制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实现指挥与控制科技领域的人才、技术及文献聚类,为形成研发合力创造了条件。

  (2)为解决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中存在的指挥与自动化两张皮[7]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发展,存在着指挥与自动化两张皮的问题,而在指挥与控制学科中,指挥与控制并列,一开始就将指挥与控制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将二者分离。在这一理念下的指挥与控制理论,将指挥与控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这种指挥与控制理论为指导,开发建设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就是要完成有效指挥与控制功能,而不是为了实现指挥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就从根本上为解决指挥与自动化两张皮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为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获得批准筹备成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批准筹备成立全国性学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相应的学科作支撑,早在 1995 年,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就启动了申请筹备成立全国性学会的工作,但由于客观原因暂停,2005 年再次启动这项工作,经过广泛调研,最终确定了学会名称采用“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同时进行了学科建设研究。这项研究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从而使学会申请筹备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科协于2010 年 8 月同意筹备成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协函学字[2010]158 号《关于同意筹备成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的函》),并同意作为该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于 2012 年 3 月同意筹备成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民政部关于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筹备成立的批复》民函[2012]77 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最终得以于 2012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成立。

  (4) 为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挥与控制理论、技术和系统奠定了基础

  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便于将领域内积累的知识聚类,统一到指挥与控制学科类目下,广泛共享;便于在具体应用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领域,探究指挥与控制理论;便于军民融合,从不同的应用视角开发指挥与控制技术,进行指挥与控制系统建设;便于开阔思路,运用我国丰富灿烂的军事谋略思想如《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毛泽东军事思想等开展指挥与控制理论研究,从哲学角度研究指挥与控制[8],基于系统认知观研究指挥与控制机理[9],研究通用指挥与控制系统技术[10],探索生物技术在指挥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这必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挥与控制理论、技术和系统建设的创新发展。

  4 进一步推动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的一些建议

  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确立是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必然。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涉及到社会域、物理域、认知域、信息域,是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横断学科。研究指挥与控制理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必将带动指挥与控制及其相关技术在公共事务管理、行政指挥、生产调度、交通运输、航空管制、应急处置、抢险救灾、军事指挥、武器控制、异地协同等领域的广泛应用[11].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4.1 发挥好国家战略需求对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

  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对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的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指挥与控制科技研发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加强指挥与控制科技人才培养,特别是应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指挥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

  4.2 发挥好指挥与控制领域骨干单位和顶级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

  指挥与控制领域的骨干单位是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既包括研究所和企业,也包括高校和使用单位,指挥与控制领域的顶级专家是该领域宏观决策的智囊,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建设指挥与控制领域的高端智库,发挥好骨干单位和顶级专家的引领作用,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应用先进的理念,找准研究方向,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

  4.3 发挥好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是我国指挥与控制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应用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成立已将近 3 年,在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应发挥好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的作用,将我国各行各业中的指挥与控制科技工作者团结起来,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研发合力,共同推动我国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

  4.4 关注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赛博空间、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指挥与控制领域的应用正在兴起,敏捷化、高能效、通用化、无人化、虚拟化技术以及哲学、社会学、脑科学、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也在对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应广泛关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领域,与时俱进推动指挥与控制科技发展。

  4.5 加强指挥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指挥与控制学科虽然确立了,但支撑这一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却远未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说,传统的指挥与控制过程模型最典型的是 OODA 循环,那么,在网络化、移动计算及大数据背景下,指挥与控制过程模型什么样最优、如何建立并优化指挥与控制模型、如何评价指挥与控制模型及系统,诸如此类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亟需开展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德毅。指挥与控制技术丛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黄迎馨。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祝贺“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诞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10):封 2.
  [3]黄迎馨。国内有关指挥与控制的部分文献[C]// 太原:中国指挥与控制高层论坛论文集,2009.
  [4]李小林。学科分类与代码 GB/T13745-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5]黄迎馨。美国指挥与控制研究计划(CCRP)[C]// 太原:中国指挥与控制高层论坛论文集,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