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我国的国防与经济建设关系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 一) 建国之初至 70 年代中后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中国的“两件大事”阶段
1950 年 9 月 25 日,毛泽东指出: “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为抓好这两件大事,在 1956 年 4 月 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1]建国初期,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依托和基础作用。此后的一段时期,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阻碍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不断压缩军政费用,国防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进入 60 年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严重恶化,中美关系未得到改善,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十年间苏联共挑起边境事件 5000 多起,特别是 1969 年 3月发生的珍宝岛事件,几乎触发中苏大战。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防力量大大增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取代了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因此,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受到一定影响。
( 二)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所好转,中美建交并形成战略关系。20 世纪 80年代,我国又同美国拉开了距离,与苏联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苏两国互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创造了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国防费实现了骤减,由 1979年的140 亿美元下降到 1989 年的 60 亿美元,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6%下降到1.46%。1984年至1988 年为军费过度萎缩期。
( 三)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兼顾阶段
1991 年苏联解体,世界军事出现了新的格局,我国安全环境也面临着新的考验,特别是中美军事外交,经历了“恢复—升温—受挫—再恢复—再受挫”的循环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我国领导集体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兼顾的思想。他指出: “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政治局常委的意见是两头都要兼顾。一方面,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继续贯彻忍耐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谅国家的困难; 另一方面,国防费也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使部队武器装备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海湾战争爆发后,江泽民同志又提出: “对国防建设是要增加一定的投资。增加一定的投资力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经费的投入也要逐年有所增加。”[2]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军费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由1989 年的 9. 42% 提高到 1992 年的 10. 9% 、1996 年的 10. 6%,90 年代军费投入都维持在 9. 4%以上。
( 四)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阶段
1998 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提出: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过四年的实践,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一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我国国防费保持 10% 以上的增长率,国防建设紧跟经济建设的步伐,走军民融合的路子,实现两大建设的同步和资源配置的匹配,突出中国特色,扩大国防与经济领域的交汇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发展的科学内涵
( 一) 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目的,建设三大体系
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战略、生产力水平、周边环境和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寻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 亿元,到 2013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6. 9 万亿元,年均增长11.6%,是世界经济同期年均增长率的 3 倍多,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富国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国际局势紧张、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防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是当前的“一个核心思想”; 集中社会优势资源,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相互依存; 勤俭建军,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发展路子,实现“两个基本目的”; 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寓军于民的保障体系。
( 二) 积极发展经济,不断加强国防建设
积极发展经济,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政治强国。但相比于美国、俄罗斯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中国军事力量仍需大力发展。放眼世界,美国奉行全球驻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 环顾周边,领土争端愈发突出,印巴冲突、印中争端、朝鲜半岛之争、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问题,周边安全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着眼国内,恐怖暴力事件、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势力等扰乱破坏活动不断,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在增大。因此,积极发展经济、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正如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指出: “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 三) 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伴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需求冲突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军队里。如军转干部的安置问题、随军家属就业问题、住房医疗保障问题、子女教育保障问题等。军队承担着保卫领土完整、保卫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不具有解决经济社会人民利益矛盾的职责和能力。军队作为只讲牺牲奉献的特殊行业,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各级政府提供更为全面的公共服务,社会提供较为完备的服务,以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使军心稳定,安于保家卫国。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要多渠道为军队排忧解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国防通过自身建设,拉动和促进经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凝聚国家意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发展的对策
( 一) 继续走融合式发展道路
***同志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军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发展,走军民融合的融合式发展道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目前,美国军人人均军费为 35 万美元,英国、法国和德国为 20 万美元,而我国还不到美国的 5%,仅为 1. 5 万美元。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国防投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资源配置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 二) “产学研”相结合,建成军工复合体
二战期间,美国大学参与政府研制“曼哈顿”工程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美国国防事业产学研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自此,美国大学又增加了技术创新的职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到2000 年,在新材料、电子与信息技术、新兴制造业等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领域,美国已开辟出 1. 365 万亿元的国际国内市场。美国“防务—科研—工业”联盟布局模式,为我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军民兼顾的军工复合体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将国防军事技术向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扩散,形成三者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军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实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 三) 建立“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苏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特点是集中垄断,与民用科研生产近乎隔绝,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的。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武器装备生产体系。美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就着手改革,转向投资民营企业,逐步形成民营企业研发生产武器的政策制度。目前,美国私营企业承担了90%的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
因此,军工企业走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引入竞争,推动国防建设的深度发展。二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地方高校先后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军队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但总体看,军队高素质专业人才依然比较缺乏。因此,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借助国家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优势,依托国家教育平台,通过自主培养、联合打造等方法,造就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三是建立寓军于民的保障体系。军队的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后勤保障以及家属就业和子女教育等保障需求结构也日趋复杂,需要依托国民经济体系,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将军队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备,实现国家发展与军队发展的相互协调,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军事保障体系。
( 四) 牢固树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为了真正“融”出效益、“结”出成果、“寓”出质量,须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加强与各级政府、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
其次,加强政府投入引导,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格局,在发挥军工单位投入主体的同时,政府要审时度势,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支持。最后,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军工优势,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掌握和提高核心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 第 5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2] 江泽民. 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3.
[3] 高景和. 促进军事经济与国民经济相互融合推动军事技术变革深入发展[J]. 军事经济研究,2004,( 5) .
[4] 解放军报评论员. 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 解放军报,2005 -4 -18( 1) .
[5] 万东诚. 经济增长与国防费规模[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