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印度洋美中印海权格局下我国海权拓展的挑战与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9 共10566字
论文摘要

  中国的远洋生命线大部分集中在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东、北非这一航线上,因此印度洋海权格局对中国的远海战略通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保卫印度洋航线安全、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稳定是未来中国海权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也是当前中国海权发展的现实动力。印度是印度洋上的海上强国,对这一航线拥有先天战略优势。考虑到印度与中国一样是崛起中的亚洲大国,未来也必将成为全球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以及印度近年来大力推进“东进”战略和觊觎马六甲甚至南海海权的战略倾向,印度及其海权战略以及印度洋海权格局是中国海权远洋拓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经过多年发展,印度的海军实力和海军战略体系不断完善,海军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印度已经完成了从海军守势战略向攻势战略的转变,作为印度洋上海军强国的实力也已得到体现。然而,印度洋并非“印度之洋”,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部署仍然把印度洋海权握在手中。印度海权战略的生存之道就在于对美国海权的主动适应,这种适应同时又放大了印度对中国海权发展的猜忌和抵制。

  一、印度的海权理念与海军战略

  印度三面环海,占据着南亚次大陆主体板块,像一把匕首深深插入印度洋2600多千米,其大陆海岸线长达7500多千米,而且拥有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相当于印度陆地面积的66%。此外,印度还拥有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公里的1000多个岛屿,其中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紧紧扼守着马六甲海峡这个“亚太咽喉要道”的西口,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而印度洋本身的地理特殊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印度的海洋优势。印度洋北靠亚洲,西邻非洲,南抵南极洲,东临中南半岛和印尼群岛,进出通道依赖于周边几个重要海峡水道,包括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好望角、大小巽它群岛和马六甲海峡,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易于控制的海洋。印度洋周边又囊括了为全球供给油气能源的海湾地区、富含大量矿产资源的非洲大陆,导致印度洋上如蛛网般密布着沟通欧亚非太的重要海上航线。环顾印度洋周边,几乎没有可以与印度匹敌的海洋强国,对比中国所面临的海洋地理条件,让人不得不感叹印度海洋环境之优越。

  1.1印度的海权理念及其发展轨迹

  现代印度的海权发展缘于英国霸权的衰落。20世纪60年代英军撤离印度洋地区,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激烈对峙的时期,美苏两国相继涉足印度洋来填补“力量真空”,美国海军从英国手中接收了迪戈加西亚,苏联核潜艇也频繁出现在印度洋。印度为此感受到深深的不安和威胁,开始加强海军建设,并于l964年推出了第一个海军建设五年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印度建成一支具备近海作战能力的海上力量。

  l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摆脱了腹背受敌的战略困境,获得了控制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优势。印度海军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赢得了尊重信赖,也获得了发展机遇。此后,印度的陆上战略目标实现并不断巩固,开始把战略重心转向印度洋。1975年,因第三次中东战争而停航8年的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再次打开了欧洲国家经地中海进入印度洋的便捷通道。为了阻止外来势力重新掌控印度洋,印度开始实施对印度洋的海权战略目标,作出了一系列强化海上武装力量建设的决策。这一时期,印度的国家战略也经历了“跳出南亚澡盆,控制印度洋”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和印度国内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超级大国在印度洋对峙的局面消失,这为印度向印度洋挺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进一步明确了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

  1.2独霸印度洋的海权雄心

  早在独立前,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独立以后,印度认识到,要重振印度民族的雄威,必须依靠其濒临印度洋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并且认为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于印度洋,未来的伟大也依靠印度洋。印度现代海权理论奠基人潘尼迦认为,“印度天然是一个海洋国家,……从16世纪起,印度洋就成为争夺制海权的战场,印度的前途不取决于陆地的边境,而取决于从三面环绕印度的广阔海洋。”

  进入21世纪,印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海洋、海军战略问题的官方文件,包括《印度海上军事学说》、《印度海军构想文件》、《自由海洋:印度海上战略》、《海上能力远景规划》等,构建了相当完整的海洋战略理论体系。其中基本要点包括:对印度洋的地缘战略价值认知;控制印度洋的关键是控制咽喉要点、重要岛屿和贸易交通线;凭借地理优势,印度应该也必须控制印度洋;海军战略从原来的“近海防御”和“区域威慑”战略转向“远洋进攻”战略;在控制印度洋的基础上,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非洲、大洋洲的广大海域。与之相配合的措施有:大力加强海军兵力建设,采购、升级现代化武器装备;调整体制编制,强化海上组织指挥机构;执行“西出、东进、南下”战略,扩大海军活动和交流合作范围。

  基于控制印度洋的战略追求,印度对所有“地区外海军”在印度洋海域的存在都有防范之心,尽管其声称与美国在印度洋没有利益冲突,但事实上,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在印度洋的海上力量都被其视为影响地区安全的潜在因素。

  1.3印度海军的发展建设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就一直致力于发展海军力量,并且成为亚洲最早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印度通过大力开展国际军购、自主研发、改装仿制等多种途径,主战装备正在向大型化、导弹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并迅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整体实力不断攀升,已成为印度洋乃至全球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海上力量。在装备建设方面,最突出的是航母建设,现役航母“维拉特”号购自于英国,从俄罗斯购买的4.5万吨级“戈尔什科夫元帅”航母经现代化改装后已于2013年年底交付,同时其国产航母“蓝天卫士”号也于2013年8月正式下水舾装,预计2017年前后服役。届时印度海军将拥有3支具有强大远洋作战的航母战斗群,从数量上跻身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母大国。潜艇建设是印度海军发展的另一重点。印度海军现有14艘先进常规潜艇,包括10艘俄制“基洛”级潜艇和4艘从德国引进的209型潜艇,另外还从法国定购了6艘“鲉鱼”级潜艇,预计将于2014年后陆续交付。这样一支高质量的常规潜艇部队,在印度洋海域和邻近的东南亚和海湾地区首屈一指。印度海军的核潜艇主要为从俄国海军租借来的阿库拉Ⅱ级“查克拉”号攻击性核潜艇和印度自行研制正在海试的“歼敌者”号弹道导弹核潜艇。

  目前,印度海军拥有近170艘舰艇、约220架飞机和16艘潜艇,以总吨位数计,印度海军全球排名第五,是印度洋周边最为强大的海军。新世纪以来,印度推出了“新海军发展计划”,提出了“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利益范围”的口号,并把海军建设重点转到东方,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组建了第四海军司令部(又称东方海军司令部)。该群岛占据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印度的东方门户。2004年,印度进一步更新海军战略理论,详细阐述了其“印度洋地区控制战略”,以及确保海军具备“第二次核报复”能力和远程“军力投送”能力等战略与军备发展细则。

  1.4积极向外的海军战略

  印度海军一直秉持积极向外的海军战略。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国防部长就扬言将取得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明显优势作为印度海军建设的目标,并将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上咽喉要地作为未来海军的战略目标。2004年,印度海军公布新的战略理论,明确对印度洋的海权目标以300海里和600海里为界限分为三个层次:从海岸线直到专属经济区边沿的300海里以内的海域是印度海军的“内层防务区”,又称为绝对控制区,大致包括整个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及沿岸300海里以内的印度洋区域,主要承担本土防务任务,依靠海军近海部队、岸基航空兵和海岸警卫队执行海上防卫的任务;从内层防务区的外沿向外延伸至600海里的海域是“外层防卫区”,也称中等控制区,该区域由印度远洋舰队防守,其任务主要是平时保卫印度的远海海岛、海上通道和商船队,对广大海域实行中等监控和监视,在战时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等印度洋及周边的重要海峡;第三个圈层为“软控制区”,将印度海军的控制权扩展到了印度半岛600海里之外的范围。这一区域是印度海军未来的战略实施区,是印度走出印度洋,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时应当控制的区域。在海上力量还不能完全控制整个印度洋时,印度将采取控制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进出印度洋主要海峡的战略来保障印度的海上安全。

  按照这一新海军战略,印度海军制海权目标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并由尼科巴群岛向西经过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再向北延伸到波斯湾一带。

  事实上,即使是“绝对控制区”的地理范围也已经超出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软控制区”所表示出的战略意图已经涵盖几乎整个印度洋。因而,从印度海军的发展和印度海军战略的目标和性质来看,印度的海军战略及其对印度洋周边的地缘战略是一种内含强势控制意图的带有明显扩张性的海权战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印度海军实力不断完善,海军活动范围逐渐由周边海域向远洋进发,海上利益范围不断扩大,海军战略目标也由巩固印度洋的支配地位逐渐向控制更广阔的海域拓展。从海军建设的特点和已经拥有的实力可以看出,印度已经完成了从海军守势战略向攻势战略的转变。尽管印度充当印度洋霸主的愿望仍未实现,但是作为印度洋海上强国的实力已得到体现,即使是超级大国在印度洋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二、印度洋海权格局及美印中三国的海权互动

  尽管拥有地理条件上的天然优势,而且始终把控制印度洋作为其海权战略目标,但是印度绝不可能把印度洋变成自己的“内湖”,这恰恰是由于印度洋在全球地缘格局中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原因所致。数百年来,印度洋海权始终是世界霸权争夺的焦点,印度洋北岸也一直是大国力量的最终逐鹿场,从拿破仑时代到冷战期间莫不如此。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出兵埃及,目的就是为了切断大英帝国来自印度洋的战略支撑;19世纪末,英俄争霸决战在印度洋北岸的阿富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寄希望于与德国会师在印度;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不仅在印度洋上对峙,而且又一次让阿富汗成为了最终的决战场;冷战结束后,超级霸权美国先后利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对印度洋、波斯湾、中东、中亚实施了高强度的战略控制。由此可见,不是全球性的超级力量就不可能在印度洋建立起排他性的海上霸权。

  当前,尽管印度已经成为印度洋周边最强的海上力量,但是印度洋海权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作为全球海洋霸权,美国在印度洋驻有第五舰队和各种海空兵力,还在印度洋周边从中东到非洲、从亚洲到澳大利亚设有诸多的陆、海、空基地,在印度洋的中心占据着迪戈加西亚,在印度洋海面上则部署着快速支援舰队和后勤预置船队,这样的布局确保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在印度洋向其发起挑战。短时间内,美国或许能够允许印度发展可控的“印度洋控制能力”,但长期来看,除非印度完全抛弃不结盟政策甘愿成为美国的附庸,否则迟早要触动美国霸权的敏感神经。况且印度洋航线安全涉及全球几乎所有大国的经济安全,计划独霸印度洋必然引起大国们的集体猜忌和强烈反应,到时候印度版的“海洋霸权梦”恐怕真要沦落为美梦一场。

  2.1印度海权对美国海权的主动适应

  印度海权战略的生存之道来源于对美国海权的主动适应。从战略目标看,印度对印度洋的控制模式和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战略追求基本一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现实中印度和美国并没有在印度洋地区发生战略冲突。这种战略目标冲突下的和谐主要来源于印度海权战略对美国海权战略的适应,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印度避免在地缘战略的目标范围上与美国直接碰撞。印度十分清楚美国在印度洋的关键利益在中东波斯湾、阿拉伯海西部、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一线,以及处在印度洋正中间的迪戈加西亚,因此印度在阐释海军战略第三层“软控制范围”时尽管包括阿拉伯海、波斯湾,但强调在该区域只是具备自我防护、预警巡视以及一定的兵力投送能力,并没有明确显示出战略控制的意图。这样印度在进行海军战略地理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要避开美国在印度洋的势力范围。

  第二,印度避免成为美国地缘战略利益的潜在威胁。熟悉印度地缘战略的人都知道,印度有“南下、西进、东出”的地缘战略指向。然而印度并没有在三个方向上平均用力,印度很清楚,西进将进到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南下会遭遇迪戈加西亚和澳大利亚,唯一的出路在东方。孟加拉湾和马六甲海峡西口直至南中国海没有超级海权与之相抵触,印度海权唯有东进,既不会侵犯到美国的利益,又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印度与美国战略合作的价值,因此印度把海权战略扩张的主要方向放在东方。为此,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设置东方海军司令部,在孟加拉湾周边大修基地,同时增强在孟加拉、缅甸等国事务中的影响力,甚至大张旗鼓地将手伸进了南中国海。近年来,印度海军东进战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战时凭借安达曼岛上海军基地的支援,印度的航母战斗群可以有效封锁马六甲海峡西口,威慑并阻止别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和平时期,印度海军可以轻松地通过马六甲进入太平洋,威慑南中国海,对东南亚甚至东亚地区施加军事影响。

  第三,印度顺应了美国的亚太地缘战略。由于中印之间存在未解决的领土边界问题,印度政府、军方一直有把中国作为战略对手的冲动。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宣扬“中国威胁论”,成为了美国战略盟友群之外的友好国家,转移了美国对两国间潜在矛盾的注意。

  鉴于“中国威胁”的“存在”,印度提高其远东海军司令部地位的举措有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也正因如此,印度海军的“东进”战略不仅没有遭到东南亚各国的反对,也没有引起美国的警惕,反而因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益一致的关系,拓展了其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2.2中印之间的海权竞争与合作

  向印度洋发展是中国海权远洋拓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同样会面临美国海上霸权的战略压制,但现实的战略竞争者却是印度。这是因为,以美国海权在印度洋之强大,根本不担心中国海权短期内在印度洋发展出的微弱实力,同时又可以挑拨利用中印内斗,坐收渔翁之利,这也是世界霸权统治全球的惯用伎俩;而由于印度全面承袭了马汉的海权思想,其海权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强势控制特征的扩张性战略,又带有强烈的大国霸权情结,对中国海权的发展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敌视、挤压、排斥等竞争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印度洋战略通道安全的现实威胁。随着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从中东、非洲横跨印度洋途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航线,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商贸和能源动脉,输入中国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大半要跨越印度洋并通过马六甲海峡。所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都紧密地同印度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随着印度海上力量的扩张,其已经具备在印度洋北部阻断我国战略航线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从其官员和媒体的表态可以看出,印度事实上以我国为假想敌进行海军战略筹划,并大肆渲染“中国海军威胁论”,对中国显示出非常明显的敌对意图,中印之间一旦爆发海上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此我们还应怀有足够警惕。

  二是对我国海权进入印度洋的战略猜忌和阻碍。或许是受困于20世纪60年代战争失败的心理影响,印度对中国一直抱有非常深的战略猜忌,特别是在海洋安全和海洋利益方面显得尤为敏感,并且引发其在海洋上对中国的“围追堵截”。2005年,美国一家咨询公司杜撰出中国在印度洋谋划“珍珠链战略”,本来没有的事,却在印度引起了大范围响应,似乎中国已经围绕着印度构建了一条战略包围线。

  为此印度把中国视为海洋安全战略最主要的对手,采取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海洋战略,不仅在军力上威慑中国,甚至通过联合地区和区域外大国来制约中国对印度洋的和平利用,企图最终将中国排斥在印度洋之外,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海上安全和海洋利益,也将严重损害中印关系。

  三是印度“东进”战略对我国地缘安全影响巨大。印度“东进”战略在军事上主要是加强东部军事基地建设和兵力配备,包括组建东方海军司令部,建设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军事基地,由于缺乏竞争对手,基本上形成了对孟加拉湾和马六甲海峡西口的控制权。对于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通道的“阿喀琉斯之踝”,孟加拉湾周边国家与中国有重要经贸联系,中国和缅甸之间还建有重要的油气管道,印度对马六甲海峡和孟加拉湾的战略控制,事实上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威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海上通道安全中的“马六甲困局”。

  印度“东进”战略在外交和海上兵力运用上,进一步穿越马六甲,向中国南海进发,企图利用介入南海问题,在经济、安全、军事领域与中国在东盟竞争,进而在亚太地区事务中辐射影响力。更令人担心的是印度“东进”战略与日本“南下”战略在中国南海有“交汇合流”之嫌,如果再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配合起来,事实上形成了对中国海上地缘环境的战略包围,对我国海洋安全和海权发展而言危害尤甚。

  然而,撇开印度的敏感神经不谈,中印海权竞争并非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中国和印度之间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间:

  首先,中印之间有诸多共同利益。同属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同是发展中国家,中印在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中存在共同利益,在反对美国海上霸权、构建新的海上战略格局方面有共同语言,在金砖国家、联合国等国际多边舞台上有互相倚重、配合的动力和基础。因此,中印之间没必要非得在海权上进行对决。

  其次,印度的“印度洋霸权梦”脱离实际。印度洋海上安全涉及当今几乎所有大国的共同利益,即使印度谋划“独霸印度洋”,但理想与现实脱节,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的参与反而可以与印度互相协助,共同稳定南亚、中东、伊朗等对双方而言都有重大利益和安全关切的地区形势,实现利益共赢、责任均担。

  第三,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本身还存在深深的隐患和问题。尽管印度大力发展蓝水海军,在国际军购上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看上去似乎很风光,但是一方面印度短期内没有解决同周边国家陆上领上纠纷的可能,国家安全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陆上,分配给海上的资源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工业技术水平不足所导致的印军装备长期依赖国外军购,这样拼凑出来的“多国部队”在能力生成、系统集成、维修保障、战时自持等方面均面临仰人鼻息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们自己没必要为外界媒体渲染的“中印海权矛盾”所左右而自乱阵脚。

  三、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拓展的挑战与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崛起对海外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和海外贸易的高度依赖,维护印度洋战略航线安全成为中国海权走向印度洋的原始动力。在此基础上,获取海洋资源、拓展战略空间、塑造地缘安全环境等逐渐成为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拓展的进一步需要。然而印度洋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大国海权竞相角逐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印度海上力量的崛起,印度洋对中国海权而言并非开放之地,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拓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战略性挑战。

  3.1克服先天不足,创造性进入印度洋

  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拓展存在先天不足。一是中国并非印度洋沿岸国家,中国从海上进入印度洋最近的航线都有数千公里,正所谓鞭长莫及,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国海上力量能够在印度洋发挥的战略威力极其有限。二是中国海上力量进入印度洋的通道狭窄,必须经由马六甲、巽它等少数几个关键海峡水道,极容易被封锁控制,事实上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建立远东海军司令部,本身就有封堵中国海上力量经马六甲进入印度洋的战略企图。

  美印合力排挤中国海上力量进入印度洋。

  由于印度不断提升区域控制和威慑能力并且始终将中国作为排斥敌视的主要对象,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着印美联合堵华的严峻形势。近年来印度倾力提升远洋作战能力,致力于打造一支以三艘航母编队为核心的远洋海上力量,不断强化对印度东岸孟加拉湾和印度西岸阿拉伯海的监视控制能力,建设远东海军司令部和控制西印度洋的卡达姆巴海军基地,并且在马达加斯加岛上设立海军监听站,监控了东非海岸与亚太之间的通道联系,除开美国的战略影响,印度事实上成为了印度洋周边的海上霸主。而且印度始终对中国海上力量进入印度洋抱有敌视态度,所谓“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在印度大有市场,与印度国内浓厚的反华氛围是分不开的。

  由于美国事实上掌控着印度洋海权,印度在谋求海权发展的道路上为了与美国的战略相配合,更是在塑造“中国威胁论”上找到了共同语言,美印之间以平衡中国为籍口相互借用,在核合作、军事技术转让、军事安全合作等领域形成了一致对我的默契,甚至在东进太平洋、渗透南中国海的战略步调上相互配合,直接威胁了我国的战略利益、挤压了我国的战略空间。

  中国在印度洋严重缺乏战略支点和前哨,应该说是后天的“营养不良”。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不在海外建基地的策略导致中国海外战略触角的延伸远远落后于国家利益的拓展,出现了“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一个毫无安全保障的世界”的情况,这一点在印度洋方向显得尤为明显。2009年以来,中国海军为履行联合国赋予的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上通道安全的任务,不间断地向印度洋派遣护航编队,这是中国海上力量堂而皇之地进入印度洋的关键一步。

  然而由于缺乏海外基地、补给点的保障补给,中国海上力量进入印度洋即使是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任务,都有些力不从心,若要实现常态化存在,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而且,索马里护航毕竟只是联合国应对特殊情况的临时性授权,一旦未来海盗活动减弱,联合国撤回授权,中国海上力量或许将失去涉足印度洋的理由,这个时候极其需要至少一个立足点在印度洋给中国海权以战略支撑。

  3.2精心布局,将海权向印度洋推进

  考虑到支撑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中国海权必须向印度洋拓展。鉴于我们在印度洋面临的现实形势,这种拓展必须谨慎小心、低调慢行,尽最大努力维持中美印三角关系的相对平衡,确保中国海权的印度洋拓展不会破坏中国和平崛起所依赖的战略环境。中国应采取“精心选点、低调布局、合作为先、缓慢渗透”的策略,逐步推动中国海上力量向印度洋方向发展。

  (1)精心选点。所谓“精心选点”,指的是当前中国海上力量向印度洋发展,必须精心选择几个关键港口建设海外补给点和保障点,才能发挥中国海权应有的战略作用。中国要在印度洋的几个关键性海域各至少建设1个补给保障点。目前,一是在孟加拉湾,中国海权需要对马六甲海峡西口实施有效的战略影响,还要对中缅油气管道实施可靠保护。一个可能的战略支点或许可以建设在缅甸实兑,这里是中缅油气管道的输入口,也是中石油即将建设大型炼化基地的地方。二是在阿拉伯海、波斯湾,中国海权需要确保从波斯湾产出的石油安全运出,保证国家能源供给。一个可能的战略支点或许可以建设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该港由中国支援建设,距离霍尔木兹海峡不足400公里,又是拟建设的中巴油气管道的东部入口,战略价值极高。三是在西印度洋,中国海权需要对苏伊士—红海—亚丁湾航线以及非洲东海岸存在的海盗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应对,可以考虑在红海沿岸如吉布提,或者是西印度洋上的塞舌尔,择地设立一个补给保障点。未来如果想进一步对整个印度洋航线和非洲大陆发挥影响力,或许还应该在航线中心点和非洲大陆设局布点,比如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和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

  (2)低调布局。所谓“低调布局”,指的是当前中国海权在对印度洋进行战略布局的时候必须保持低调,坚持以民用设施建设为先导,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在海外预先设点建设,以民营运作为基础,尽量减轻军事色彩,避免过度刺激既有霸权和印度的敏感神经,加大“中国海军威胁论”的炒作。在海上力量运用方式上要尽量保持低调、含蓄,军事上的动作多做少说或只做不说,小步快跑、迅速发展。

  在海权拓展方式上更要注重“内涵式发展”,勤练内功、厚积薄发、合理拓展,不在规模扩张上好大喜功。

  (3)合作为先。所谓“合作为先”,指的是至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海权在印度洋的存在形式将主要体现在海上安全合作上。一方面是因为在印度洋受制于缺乏战略支点、力量延伸不足等条件所限,中国海权不可能追逐印度洋上控制性海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只有以合作为先导,强调合作应对全球性的共同威胁,中国海权的拓展之路才有可能减轻印度洋上既有的美国和印度海权的猜忌、抵制和反作用力。事实上,当前中国海权在作用范围上的扩展,只要超出了近海范畴,就应该秉持合作为先的基本指导,发挥中国海权这种硬力量的软实力作用,才有可能达到改善中国海上地缘安全环境的最终目标。

  (4)缓慢渗透。所谓“缓慢渗透”,仍然是为了降低印度和美国海上霸权的猜疑敌视,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拓展应该先做基础性工作,不急不躁、待机而动。在设点布局时尽量低调进行建设,在安全合作时尽量高调开展,多做海洋调查、海洋测绘、港口援建、灾害救援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细致工作,尽量先延伸触角、广结善缘、打牢基础、积蓄实力,等待并利用合适的机遇,借类似联合国授权打击索马里海盗之类的机会,以正当的理由和形式介入印度洋,同时高调展现出中国海权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地区稳定的战略作用。

  四、结语

  应该承认,作为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而且至今在陆上方向仍然存在大量矛盾纠葛的情况下,印度与中国一样,其海洋战略本身一直掺杂着海权与陆权的争论和矛盾。然而印度海权战略有其自身特点,它将现代西方海权观念与殖民遗产相结合,在正确判断地区战略态势的基础上,积极追求海洋战略利益、大力增长海上实力的实践策略,对今天我们构建并实施中国海权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印度海权理论相对全面地承袭了马汉的海权思想,因此它也特别强调地缘安全战略中的攻势内涵,富有进攻性的海上地缘安全理论必然产生极具攻势特性的海权战略。

  从印度划定的必须将敌人阻挡在外的“安全区域”以及“控制印度洋,威慑区外大国染指”的海洋安全战略看,印度的海权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强势控制意图的扩张性战略,带有强烈的大国霸权情结,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并认真应对的。

  中国的远洋运输线路途漫长,主要航程都远离中国军事保护能力所及的范围,并且几乎每一条航线都要通过诸如马六甲海峡等国际战略要地,这些战略要地均已被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战略竞争对手控制。中国海权的远洋拓展必须聚焦于维护战略“生命线”这个核心主题上。近年来,中国海军远赴索马里护航,涉足印度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海上通道安全的状况,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到目前为止护航行动还是没有自主补给基地,缺乏战略威慑效能的孤立行动。中国在世界各大洋都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强大战略势能的战略基础架构,以合适的方法措施尽快破解这样的被动局面是中国海权远洋拓展的当务之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