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技术论文

“势”在我国军事战略中的运用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01 共6399字

  三、“势”的战略运用。

  ( 一) 审时度势。

  由于“时势”的不可逆转性和决定性,战略活动的首要环节是审时度势。苏洵认为: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20]孟子也曾说: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21]

  所以,战略谋划者首先要判断历史的发展走向、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然后再分析“时势”对自身和对手是有利还是有弊,从而选择“顺势”和“避势”的战略定位。

  顺势是在“时势”对自身有利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将战略过程嵌入到“时势”发展进程中,让自身之力与外部条件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战略实施的可能性,降低实施风险和成本。“避势”是在“时势”对自己不利的条件下,进行战略搁置或战略转移,以减少损失或者降低风险。“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22],“善用兵者,审国势己力,师武财赋,较于敌以立计”[23]198.这说明对时局和趋势的判断与把握,不仅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战略谋划者的重要素质和能力要求。此外,审时度势是为了要把握最佳战略时机。

  除了准确判断宏观的大势外,还要把握好中观的战略实施的时间节点和节奏,控制好微观的战略实施的速度和力度,也就是孙子所说的把握好“势险”与“节短”,在己方处于最佳状态或对方出现失误,弱点暴露的时机下果断发起攻击,胜敌于敌势未张。

  《兵经百篇》中认为: “势之维系为机,事之转变为机,物之要害为机,时之凑合为机”[23]9,认为时机是战略能否执行和取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战局的转折点。“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24],这就要求战略谋划者要擅长抓住和利用有利时机,《逸周书》认为有六种时机可以利用: “伐国有六时……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25]

  当对方君臣关系疏远时可以离间、敌军犹豫不决时迫使其作战,敌国衰落时对其进行打击,或者在其有危难或者弱小时可以进行帮助,从而使之归附。

  ( 二) 谋势。

  谋势的本质是将战略走向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料性转化为确定性、必然性和可控性。孙子认为: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18]8,“计利以听,乃为之势”是指计谋对“势”的影响是可认识和控制的。“孙子不仅极端重视事先周密地了解情况,而且对能够完美地做到这一点表现得信心十足。在他那里,可以说没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没有战争迷雾。如果有,那也是己方的智谋给敌方造成的,属于精心构设的兵不厌诈。”[19]

  “以佐其外”是指通过对各种有效力的战略因素的布局产生的牵涉作用去影响外部环境和条件,从而创造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略环境,影响双方战略规划与实施效果。

  战略成功的必然性建立在各种效力因素组合成的“势”的有效性基础上。每种效力因素都具有不同的功用效果,各因素之间存在无形和潜在的联系,可以有无穷的组合方式,产生新的功用和效果。而谋势就是要把这些效力因素进行优化配置,合力组合成效力系统,干扰对手的战略活动,限制其战略的可能性,同时助力己方战略实施,产生不可抗拒的势能。许洞在《虎钤经》里列举了战争中各种有效力因素的配置: “用兵之法,先谋为本。是以欲谋行师,先谋安民; 欲谋攻敌,先谋通粮; 欲谋疏阵,先谋地利; 欲谋胜敌,先谋人和; 欲谋守据,先谋储蓄; 欲谋强兵,先谋正其赏罚; 欲谋取远,先谋不失其迩。”[14]18通过“安民”和“人和”来进行战争动员和取胜于敌,通过“通粮”和“储蓄”为进攻和防守提供后勤保障,利用地理优势来排兵布阵,通过“正其赏罚”加强军队纪律与战斗力。

  谋势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布局,通过改变利益格局,比如外交和联盟以及破坏对方的外交与联盟来形成对我方有利的战略态势。比如《管子》中列举了几种谋势布局,上谋伐交的方案: “夫善用国者,因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 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 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26]

  要想称王于天下可以利用大国、强国的势力,去压缩小国、弱国的势力; 也可以联合小国的力量以抗衡大国,总之就是要通过改变利益格局和力量对比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

  ( 三) 蓄势。

  以“力”为本位的战略关注的是在现有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取得成功,重在对存量的运用; 而以“势”为本位的战略则通过“蓄势”,寻求在增加外部效力因素资源的情况下取得战果,更强调对增量的运用。“蓄势”的前提是辨识出那些潜在的以及有可能的、有效力的战略因素,根据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原则去判断和取舍何种因素能成“势”以及能发挥何种效力。比如施永图在《武备秘书》中认为备战需要“粮草足、军士练、城隍坚、器械利、民心固、赏罚明、险可恃、有强援、将善谋、守具足”[27]506,比较全面地罗列了物资、谋划、地利、装备、训练水平、外援等方面的必备战略因素。

  “蓄势”的目的是“待发”,保持一种战略上的张力,通过外部效力因素的积累来建构有利外部战略环境,来影响和改变双方资源对比,形成潜在时的威慑力,双方对抗时则转化为现实攻击力。“蓄势”不是简单的各种效力因素量的积累,而是要对各种因素优化组合,实现最佳配置,使其整体势能大于各因素分散发挥作用的能量。“蓄势”在战略运用时可以在某一局部上通过增量形成的压倒性优势带来全局优势,但更加注重通过全局的牵涉来消解掉对手在某一局部的优势。《投笔肤谈》提出要从“得天之时、得地之利、得敌之情、得士之心、得事之机”[28]149等多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宋代抗金名臣李纲认为战备需要“政事修、仓廪实、府库充、器用备、士气振、力有可为,乃议大举,则兵虽未交而胜负之势决矣”[29],二者均主张从政治上、物质上、思想上、士气上做充分的准备,通过各种效力因素的全面准备来从全局上牵涉对手,用全面优势来消解对手军事优势,从而取得未战先胜的效果。

  ( 四) 造势。

  造势就是运用信息和舆论资源的不对称,影响双方的战略活动。孙子认为“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18]51,即无论敌人多少,力量强弱,都可以善用信息和舆论增强自身气势,形成压力,打压对手。一方面战略谋划者可通过争夺战略实施的道义制高点和正义性的评判权,形成有利于己方的舆论环境,向对手施加压力,降低其战略意志,迫使其最终屈服。

  《六韬》里谈到如何通过造势使对方屈服: “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 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内大偷。”

  如果能成功使用显赫的名号、大势所趋的道理、圣人般的称颂向敌国国君做宣传,使之坚信不疑,在处理国事时自然会不自觉地渗透进我方的意志。

  另一方面,战略谋划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形成信息势差,制造信息迷雾。比如让对手了解或者夸大己方想让其了解的信息,使其在了解己方的实力优势后,迫使其自动退出或者避让。《兵家要领·先声》里提出造势可以取到用最少的力收获最多的成功: “张我军实,震我先声,俾敌闻之,或恐惧投降,谨未战自溃,皆兵之机,所谓用力逸而成功多也。”[27]237或者是散布虚假信息,干扰对手的战略判断,使其错误估计双方力量对比或者误判战略发展趋势,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为己方创造战机。《投笔肤谈》中对此有详细阐述: “故善制敌者,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 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 谬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 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所欲以昏其志; 告之以情以款其谋,惕之以威以夺其气”[28]133 -134; 擅长造势的将领会使用散布假号令和假旗章的方式来迷惑敌人,通过隐藏我军长处,虚假暴露我军弱点使对方疏于防范,从而使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

  “势”所涉及的战略思想和方法虽然难以被全景展示和表达,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经验仍然可以为当前中国的战略活动和中国特色战略学的建构提供视角与方法指导,“势”等中国概念、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必将成为建构基于中国自身文化思想传统的学术体系时的重要素材。

  参考文献:

  [1] 戴维·莱伊。“势”---中国战略思维的精华[J]. 当代军事文摘,2005( 2) : 16 -18.

  [2] 余莲。 势: 中国的效力观[M]. 卓立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亮。 陈亮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74: 14.

  [4] 孙中山。 三民主义[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4: 132.

  [5] 柳宗元。 柳宗元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43.

  [6] 叶适。 叶适集[M]. 北京: 中华书局,2010: 639.

  [7] 韩非子。 韩非子[M]. 北京: 中华书局,2014: 394.

  [8] 王夫之。 宋论[M]. 北京: 中华书局,2013: 335.

  [9]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 中华书局,2006: 545.

  [10] 吴云,李春台。 贾谊集校注( 增订版) [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5.

  [11]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07.

  [12] 承载。 春秋榖梁评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