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技术论文

数字军工技术下的装备质量监督模式创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1 共7364字
论文摘要

  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积极发挥“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综合功能,是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和“富国强军”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39 年韩亮仙的《中国经济动员论》和 1940 年董问樵的《国防经济论》。 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1988 年开始,每年 1 次连续召开了 10 次“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 出版了一系列论文集和理论专着,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其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方法逐渐多样,评价模型、理论探讨等研究也在不断加强。 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依旧存在研究方法不够深入、研究内容重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和不足,尚未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 鉴于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态势,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将 1988 年来国内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作者分布、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等指标。

  一、文献来源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库对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献进行检索。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收录率 96%,文献收录期数完整率不低于 99.9%, 文献篇数收录完整率不低于 99.9%,因此,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献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检索时学科领域选项设为“全选”,由于 2013 年文献数据存在不完整性,时间选项定为“不限”,截止时间为 2013 年9 月。 国民经济动员在文献中的关键词通常表达为“国民经济动员”和“经济动员”,因此内容检索条件设定为“篇名=国民经济动员”或“篇名=经济动员”。

  检索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始于 1988 年,共计 704 篇。 为了尽可能增加数据的代表性,笔者通过咨询本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和研究人员,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对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 年 11 年文献纸质稿进行了筛选,共获得相关研究文献 242 篇,对公开数据进行补充。 收集到的文献保存在不同年代的文献列表中,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文献数量、载文期刊、相关主题和研究单位等方面对文献进行计量统计。 统计过程中剔除通讯、报道等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不相关和一些质量不高的刊物及文献,有效分析期刊共计 798 篇,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研究态势和状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作者对搜索的文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使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有 Excel 和 SPSS 统计分析软件。
  
  二、国民经济动员文献分析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

  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 1988 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 2013 年 9 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 556 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 556 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 512 篇,博士和硕士论文 44 篇。

  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 年 11 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 242 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 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 3 个阶段: 萌芽期(1988—1993 年 )、 起步 期 (1994—2000 年 ) 和迅速 发展期(2001 年以后)。 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 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 由图 1 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 2001 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 2005 年最高值 82 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 44 篇硕士、 博士论文都在 2003 年以后, 其中硕士学位论文 37 篇, 博士学位论文为 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图1】

论文摘要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

  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 年间所统计到的 754 篇文献分布在 115 种学术期刊中, 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 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 242 篇,186 篇、96 篇和 58 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 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 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 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 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 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 中刊载了 8 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 刊载有 2 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 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

  1988—2013 年公开 发表的 556 篇文献 作者来自于218 家单位②。 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 种类型, 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 篇,占总数的 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 233 篇。 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 67 篇。

  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 85 篇,占文献总数的 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 40 篇和 28 篇, 分别占文献总数的 7.2%和5%。 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 1 所示。 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 17 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表1】

论文摘要

  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 从 1989 年 5 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 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 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 56%。 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 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 35%, 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四)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的提炼, 将 798篇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研究文献分为 8 大内容,分别是:国民经济动员问题与对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与仿真模拟、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 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特征和趋势、其他分散内容。 针对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部门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和提升,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起点,文献数量最多,为 157 篇,占 19.7%。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研究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献数量次之,为 136 篇,占文献总数的 17%。 针对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军事变革等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国民经济动员的健康持续发展,该类文献数量为 118 篇,占文献总数的 14.8%。 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文献数量 116 篇,占文献总数的 14.5%。另外,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研究、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研究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 各类研究内容各时期文章数量如表 2 所示。【表2】

论文摘要

  (五)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总体上,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 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定性研究中绝大多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文献总数的 68%,这些论文多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现状、问题,并针对解决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类描述性研究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另外,经验总结法、模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法也为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者所运用,其中模拟法类研究论文主要源自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三、重要领域研究概述

  以上研究内容划分的八大研究内容涵盖了 798篇文献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本部分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动员能力与潜力、动员模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研究 4个重要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脉络。

  (一)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它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 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1998)回顾了我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前瞻性地提出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需着重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朱庆林(2000)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热潮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内容涵盖了动员的范畴、地位、功能、模式和快速动员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其特征表现为全面性、本土性、阶段性和探索性。 陈德第(2003)从 16 个方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并提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研究框架。 孔昭君(2005)借鉴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理论学派的观点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构建,建议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方面入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 焦智立等(2008)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苗野(2008) 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认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 王欢欢(2009)通过对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概念比较分析,指出“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并不是包含或相离的关系,并表明在现实立法中,应将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分别立法,以满足现实所需。

  (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

  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目标, 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核心内容。 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 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表现方式在不同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经济动员的质量与效率, 应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国家形象的战略设计等方面提升和积累软实力,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邵丹(2005)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 对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赵新海等(2007)研究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从财力动员的体制、财力动员信息建设、财力动员的规模、财力动员的结构、财力动员的时效评价 5 方面构建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评价指标体系。

  禹红霞、甘瑶(2008)在分析军工企业在战备状态、紧急状态和其他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军工企业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

  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指蕴藏在国民经济中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人、财、物资源,是各部门、各单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 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 崔博(2005)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建设, 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完善了整个潜力指标体系。

  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供给视角、产业链视角、战争财力动员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国民经济动员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其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系统整合动员资源,创立了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保障能力的 “宁波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随着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传统的经典动员模式逐渐表现出局限性,促使了敏捷动员模式的产生。 与传统动员模式相比,敏捷动员模式具有动员需求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物资保障的快速性、动员结果的可靠性、动员成本的经济性等优势。 国民经济动员“寓于式”发展模式则是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最佳模式,是指着眼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急时应急”能力和“平时服务”能力,将“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能力寓于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之中。 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民经济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组织模式、财政金融动员模式、行业协会和经济动员机构的“授权-合作”模式。

  (四)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研究

  围绕市场经济、军民融合、信息化战争、网络经济等背景条件, 我国学者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理念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不断拓展自身功能。 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如何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拓展“急时应急”功能的关键,从规划计划、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应战应急资源共享, 有利于促进国家应战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 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军地“融通式”物资应急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国家经济力量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力, 同时也是军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库桂生(1994)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 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动员准备、法律法规、预案和国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国民经济动员的动员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必须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把网络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得更好。 李连宏(2004)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提出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发展策略, 强调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 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形成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 张国权等(2007)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七大新理念:一体化、精确化、快速化、法制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理念,对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同时,许多研究者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 我国军地各领域学者围绕国民经济动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对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进展、 有效指导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 1988 年以来 30 余年间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上公开发表的 556 篇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论文为统计数据,同时考虑到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收集非公开发行刊物 《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 年 11 年间242 篇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献进行补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文献的数量、期刊类型、作者的分布、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对四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具有借鉴意义。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以服务战争为唯一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 未来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应当紧跟实践的发展,抓住时代变化特征,跳出单一视角,以更高层次和更宽视野,从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以保障国家综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重新审视国民经济动员的内涵、功能和定位,构建独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体系。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增强定量研究比重。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研究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低水平重复研究工作较多,缺乏细致的调研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量化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评价体系等领域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第. 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框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4-48.
  [2] 杨兆平,高吉喜,沈渭寿,等. 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国生态服务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6):1-7.
  [3] 国家计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发展历程和重点问题[J]. 军事经济研究,1998(3):53-55.
  [4] 朱庆林. 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综述[J]. 军事经济研究,2000(6):57-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