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训练论文

体能实战化训练的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4 共3841字
摘要

  体能训练是提升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当前,军事训练向实战化聚焦已成共识,体能训练也需要向实战化训练转型,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效性,更好地为战斗力提升服务。

  1 体能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及意义

  1. 1 军事训练转型必然要求体能训练跟着转型

  “能打仗、打胜仗”是军事训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军事训练必然向实战化训练转型,突出瞄准未来战场、作战对手、作战任务与作战需求来练兵,从而增强军事训练的针对性。体能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军事训练向实战化转型,其训练指导思想和内容、标准、方法体系,也必然跟着向实战化转变。

  1. 2 体能仍是个体战斗力的核心基础

  体能属于人本战斗力范畴,人本战斗力是以战斗员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所构成的战斗力,而战斗员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它的生物学素质也就是体能来实现。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武器装备如何更新换代,人作为战争决定性因素始终未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的体能是构成个体战斗力的必要条件,而个体战斗力又是构成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必要条件。因此,不管未来遂行什么样的作战任务,都需要良好的体能储备作支撑。

  1. 3 以临战姿态抓体能训练,符合战斗力标准要求

  在我军战史上,从来不乏临战训练的优良传统,而临战训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 “三贴近”: 贴近作战任务、贴近战场环境、贴近身心承受。体能同样需要临战训练,从而更好地为战斗力服务。且应该在思想观念转变、内容标准体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定位、方法手段科学创新上下功夫,从而实现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实战化训练预期。

  1. 4 体能实战化训练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原总参谋长傅全友曾指出: “如果体能素质不行,跑不动,上不去,一切都等于零,就没有战斗力。”未来遂行作战任务,战场环境极其恶劣,战斗激烈残酷,体力消耗大,人体机能下降明显,官兵将经受生死苦累的多重考验。超常的体能消耗和心理压力,需要高素质的体能来支撑,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体能支撑,就有可能 “出师未捷身先死”,难以完成作战任务。而体能实战化训练,具备结合作战任务抓训练、结合战场环境抓适应、结合人员身心抓极限等显着特征,是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任务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有力抓手和举措。

  2 体能实战化训练的现实问题

  2. 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实战化训练难以落 “实”

  2. 1. 1 和平积习影响思想和行动

  受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有的部队准备打仗思想客观上有所松懈,加之消极保安全思想作祟,导致军事训练不敢训、偏训、漏训、人为降低难度标准训等现象时有发生,体能训练亦是如此。如一些部队开展的八公里武装越野,逐渐被五公里武装越野,甚至5000 m 徒手跑 “替代”; 携战斗装具不敢跑障碍; 格斗刺杀等训练很少开展; 遇高危高难课目不敢训、不想训等,都反映出对体能实战化训练认识存在偏差,影响了体能实战化训练的进程。

  2. 1. 2 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在训练指导上,客观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执行标准不便于操作、分类指导性不强、内容设置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考核评价标准偏低等不足; 主观来看,在考核评价标准偏低、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灵活、考核与官兵成长进步 “两张皮”等现实影响下,各级都容易形成 “取法乎下”的惰性思维,只求合格,不求冒尖,从难从严高标准训练的意识弱化,体能训练质量长期在低层次徘徊。相信新制订的 《军事体育训练与考核大纲》在全军推行后能改变这种现状。

  2. 1. 3 训练缺乏 “兵” 味。

  平时训练中,体能训练与实战结合不紧密,特别是训练时与战斗装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实打实备氛围不浓厚。如在开展越障、武装越野、泅渡、无氧训练等高强度高风险科目时, “轻装上阵”,甚至出现弄虚作假,训风、考风不够端正等现象,与真正的实战化要求背道而驰。

  2. 2 方法手段较为滞后,实战化训练难以创 “新”

  2. 2. 1 训练方法单一保守

  对开展体能实战化训练研究不深,办法不多,基层一线部队懂体能训练规律、会抓体能训练的人才短缺,因而在组织训练时依旧是 “老一套”,有的局限在 “大众化体育”标准、简单的跑跑跳跳上,有的盲目蛮干,导致高损伤率而影响训练。

  2. 2. 2 适应性训练成效一般

  部队开展体能训练时,在驻地条件下组织的多,结合作战任务直接赴战场环境、或模拟战场环境练的少。由于体能实战化训练难度大、花费高,需要克服自然气候变化无常、地域差异显着、训练风险增大等因素,组织训练难度大。此外,虽然目前部队都会结合野战驻训开展一些体能实战化训练,但缺乏深入研究,对体能实战化训练规律把握不准,系统性、针对性不强,训练成效很难达到预期。

  2. 2. 3 科研指导训练滞后

  突出表现在科研与一线训练结合不紧,尤其在体能实战化训练上能起指导性、规范性的科研成果不多,或是既有的科研成果,未能深入基层,没有真正运用到一线。加之基层懂训练的人才奇缺,凭经验组训、盲目蛮干现象普遍。如在对训练强度和负荷的把握上,基层组训者很少懂得测体温、量脉搏等科学方法; 在训练安排上,不能有效利用超量恢复来安排训练计划,容易导致训练伤病高发。

  2. 3 各种保障不够充分,实战化训练难以保 “质”

  在训练保障上,器材场地建设相对滞后,有些部队该配发的没配发,该建的还未建,现有场地不能很好满足训练需求。器材损坏消耗得不到及时维修和补给。此外,卫勤、伙食保障按高强度体能训练需求来保障,还不能实现常态化。训练保障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开展。

  3 推进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对策

  3. 1 合理构建内容标准体系

  牢固树立以实战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的体能训练理念,深入研究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官兵身心素质的需求,着眼促进体能训练与作战技能训练的高度融合,突出训练针对性,提高训练难度强度,科学设置训练科目。在训练内容构设上,要区分训练阶段、军兵种 ( 专业) 、人员类别、地域环境等,本着实战实用的原则,突出实用技能项目和军兵种 ( 专业) 特殊环境岗位适应项目的比重,建立基础体能统一规范、实用技能全面多样、岗位环境适应性强的新训练内容体系,更好满足体能实战化训练的现实需要。在考核评价上,着眼全面提高部队体能训练水平,遵循 “实战牵引、分类指导、能级递进”原则,明确不同类别人员的考核课目、计分标准和评价等级,把实战化标准转化为体能训练具体指标,破除现有训练等级评价不够合理的消极影响,灵活采用多种等级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鼓励单位和人员冒尖。在此基础上,把训练质量效益与单位评先评优、个人成长进步挂钩,最大限度激发体能训练的热情。

  3. 2 积极探索科学组训模式

  应从体能生成基本规律入手,实施基础体能、实用技能和岗位适应性体能 “模块化”组训,强调分层次训练和分类指导,并与军事训练全过程紧密融合。一是基础体能模块实施 “阶段式”组训:

  即按基本体育教学 ( 运动生理认知) 、基本技能学习 ( 运动动力定型) 、军事体技能巩固 ( 比武竞赛强化) 、军事体技能应用 ( 具备组训练能力) 四个阶段进行组训,并紧密结合辅助性体育活动项目展开,通过该模块组训,使受训对象军事体育基本技能达到新 《大纲》要求,有充足的体能储备,并具备一定的组训能力。二是实用技能模块实施 “特战化”组训: 即按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两大类,按特种作战的高要求,着力培养特殊体能、特种技能和实战本领。水上训练应突出游泳、潜水、救生、武装泅渡等内容; 陆上训练应突出协作攀登、越障、武装越野、定向越野、格斗、刺杀等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同特种作战、野外生存结合起来,科学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体育训练体系。三是岗位适应性体能模块实施 “任务牵引式”组训: 即着眼满足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区分军兵种专业和特殊环境,设置热环境、高原环境、舰船运载环境等特殊环境多种岗位适应训练课目,结合部队驻训、演习和执行任务等时机开展。

  3. 3 注重加强战斗精神培育

  未来遂行作战任务时,严酷自然地理环境和高强度作战,要求官兵具备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不怕牺牲的胆识与勇气,具备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而战斗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实战化训练的点滴培养。因此,必须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于体能实战化训练全过程,并以之为策动力,破除和平迷信,真正推动体能训练向实战化转型。

  3. 4 着力培养军体专业人才

  开展体能训练实战化训练,必须有懂训练的军体教练员队伍做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任务部队的体能训练得到科学指导。要突出融智能、体能、技能 “三能合一”军体人才的培育,及时补充到训练一线,从而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能充分考虑训练内容取舍、训练强度把握、训练方法创新等关键环节,实现体能实战化训练的最大效益。此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训练伤病预防常识的介绍与学习,使受训对象更好地了解训练伤病的防范措施,消除对体能训练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把握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及时有效开展训练后放松活动,加快代谢物的消除,减轻肌肉疲劳,确保训练持续高效。

  3. 5 努力改善部队训练条件

  在硬件设施上,配套完善任务部队的体能训练场地、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基础体能、实用技能、岗位适应性体能及军事融合体能等内容的训练,改善训练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同时使体能训练更加全面、合理、多样。在卫勤伙食上,加强训练一线跟踪保障,合理安排营养与饮食,满足大强度训练的膳食要求,最大限度地消除训练伤病,确保参训率和训练质量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林建棣,包瀛春 . 军事体育 [M] .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军队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研究论证》课题组 . 关于推进我军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研究 [J] . 军事体育学报,2015,34 ( 1) :23-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