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在当前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1],笔者以为学生军训活动是丰富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益举措。通过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可以使学生提高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学生军训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功能。但由于中小学生军训存在内容与形式的单一化、管理与评价机制的不规范,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军训德育功能的发挥。如何有效开发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军训的育人价值,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缺失的现象分析
(一)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淡化
中小学生军训既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培养目标,培育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与需要。但在中小学生军训实施过程中,军训偏重于军训技能训练,轻视军训育人功能的倾向比较突出,极大削弱了军训的德育功能。目前不少中小学比较重视军训,军训规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军训形式上,譬如统一服装、统一食宿、全封闭军事化管理,但在军训的内容与方式上,却存在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多以军姿、步伐和方队练习为主,而体现国防观念、爱国主义教育、艰苦朴素精神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而且在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军训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显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二)学生军训的实践魅力弱化
学生军训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目前,在不少中小学校都开设有军训课程,但军训活动并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作用与功能。一项关于"中小学生有无必要军训"的网络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军训主要内容仍以"站军姿、齐步走和队列"为主,这些多年不改的项目被社会上戏称为军训"老三样".[2]
更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军训的模式多借用高校学生军训的模式,而反映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军训内容与形式不多,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军训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军训给中小学生的感受似乎除了身体的负累外,精神的洗礼、习惯的养成、行为的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三)学生军训的育人合力分化
品德发展的规律表明,中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和影响于学生的发展。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既需要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也需要借助校外的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来发挥育人作用。学生军训,作为落实国防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就是一种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开展的重要而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要有效达成军训的育人任务与功能,就需要学校全面统筹学校、承训部队、军训基地等三方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军训育人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但现有的中小学生军训活动,在实施环节上存在职责关系不清、组织协调复杂、工作关系不畅等问题,侧重以"军"为主,忽视了学校在军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分化了军训的育人合力。
二、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军训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
军训的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基础,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更核心的价值在于育德,即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等。自1985年开始试点以来,我国学生军训工作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军训价值认识上所存在的误区,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军训育人价值的发挥。对军训价值认识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教育者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军训占用学生学习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二是社会工作者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学生而言,过于艰苦而严格的军训,会削弱军队的吸引力,导致学生因惧怕艰苦而不愿当兵;三是学生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学生不仅不能认识到军训的育人价值,甚至对军训持否定态度。一份有关学生军训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军训中最难忘的不是军训的意义和团队精神,而是痛苦而漫长的站军姿,有将近12%的学生表示:"最恨军训,没什么难忘的。"[3]
可见,加强对学生军训育人价值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校来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军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军训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强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彰显军训的德育价值功能。
(二)军训内容与形式单一
中小学生军训,一般时间在1-2周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军训内容,采取何种军训方式,是影响军训育人价值与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从目前中小学生军训的实施情况来看,军训的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军训内容过于老套。一直以来,学生军训的内容不外乎站队列、喊口号、排方队,加上整理内务等内容,过于老套的军训内容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学习现代军事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二是大中小学生军训内容同一化现象突出。大中小学规范的军训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即能够结合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安排不同学段的军训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内容。三是军训形式单一。循规蹈矩的训练内容、呆板的训练方法、落后的训练手段,不仅会使军训教学缺乏趣味性,而且会使军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优化军训内容,改进军训教学方法,丰富军训教学手段,是增强军训教学吸引力,提高军训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军训机制不健全
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军训对学生在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军训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团队意识,等等。学生军训成果较好体现了军训的德育价值功能,需要从国防意识、国家安全、学生素质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国防教育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确保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需要军训教师队伍的数量与整体质量得到保证;需要军训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得到保证,使学生意识到军训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而非昙花一现的临时之举。但在现有的情况下,由于军训课程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评价与考核机制、教育影响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学生军训教育成果的巩固,导致在军训中学生形成的好习惯、好品质、好意识随着军训的结束逐渐淡化。
三、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的价值认识
(一)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
学生军训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军人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通过基本队列动作及操练、内务整理等基本内容来培养学生军人的气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军队的条令条例、严明的组织纪律、服从命令的大局观念来约束学生,培养学生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顾全大局的纪律观念;通过在作息制度、仪容着装、军事礼仪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调控,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有助于学生更高道德素质的形成。
(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直、勇敢、勤劳、俭朴等优良品质。学生军训的内容是学军,其核心是学习军人之德、军人之美。[4]
军训的教官大多是由现役部队中的派遣军官、优秀军人、优秀退伍军人和学校的军事教师担任,这些教官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教育,在耳濡目染之中,学生感受到当代军人的优秀品质,譬如团结互助的训练氛围,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艰苦朴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忠于党和国家的信念追求,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为了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激发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深厚精神动力,集体主义是人们对集体、对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军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教育是军训的核心与灵魂,军训的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等内容,大多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相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军训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信念和理想。集体主义教育是军训的根本与关键,军训独有的团体性和对抗性特点,使军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互助精神,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
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将群体利益、群体意志、群体责任和群体理想目标自觉融入到个人身心发展之中,并化为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为群体理想奋斗之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
之所以将中小学生军训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军训是公民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重要形式,是公民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在贯彻国家兵役制度,是在肩负国家法律责任与神圣使命。
通过接受军训,让学生懂得积极参加有组织的军训,既是在履行法定的义务,也是在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四、增强中小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加强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军训的育人功能,既是提高军训质量、完成军训任务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中小学校德育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一)强化对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的认识
军训固然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学校素质教育也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中小学而言,加强军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是军训的基本目的,而通过军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核心目的。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强化学校、社会、家庭对军训育人功能的认知。如在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栏,在学校通过学习宣传板报、专场讲座、专场军训动员会等形式使教师、学生、家长明确军训的育人意义,并自觉参与、支持学生军训工作。
(二)科学安排学生军训的内容
《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除大学生外,中小学生也应接受军训。但中小学生军训的内容在安排上应注意:一是必须围绕军训的目的来选择军训内容,并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生军训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基础列队动作、会操表演、唱军歌、打靶练习、国防思想教育、内务整理,以及拉练等项目。军训不应仅重视"训"的内容,更应注重如何以"训"达到育人的目的。二是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军训内容应反映学段的特点,应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军训内容。一般来讲,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军训主要训练基本的队形排列与动作,不宜过度进行军训。
(三)探索学生军训的有效形式
有效的训练形式,既是增强学生军训吸引力的关键,也是军训目的达成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在结合军训的内在特点与规律、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改革军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军训育人质量。学生军训既包括军事技能训练,也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军训强调动作的操作性,要求整齐一致;军事理论知识教育强调观念、意识的培养,重在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应增强动作训练的可操作性与趣味性,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如技能竞赛、技能游戏等;在军事理论教育中,改变集中大课讲解的方式,注重教官与学生的对话与互动,采取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参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增强学生军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完善学生军训的管理与评价体制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军训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负责本区域的学生军训工作。但由于管理职责不清、组织协调机制不畅、评价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军训质量与育人功能的弱化与分化。因此,为了确保军训育人取得实效,应加强和完善如下机制:
一是加强军地合作,注重顶层设计,共同制定《中小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强化军训育人功能;二是统筹协调校内、承训部队和军训基地三方资源,在军训目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经费与后勤保障上,密切配合,畅通联络,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完善学生军训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将国防教育课程和学生军训纳入学校教育的管理体制之中,切实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将军训成绩与学生毕业、升学挂钩,使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长效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徐志芳。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问题和思考[J].中国德育,2007(8):15-18.
[2]兰香子。中学军训项目一成不变 引发有无必要军训热议[N].新京报,2014-08-18.
[3]林成郎。对推动学生军训工作普及和深化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81-82.
[4]李元春。重视学生军训德育功能的开发[J].学理论,2009(18):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