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本手段,是战斗力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军事实践催生军事文化创新,创新的军事文化更好地促成军事实践最终目的的实现。我军历来重视军事文化建设和创新。抗战后期,我军掀起了第一次全军规模的大练兵运动(简称大练兵运动),军事训练文化创新的作用十分突出,大大提升了练兵的质量效能。
一、大练兵运动中军事训练文化创新的内容
抗日战争中,我军多年进行艰苦卓绝、极端分散的游击战争,极少集中整训。1944 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为适应未来集中作战反攻作战的战略转变,7 月 1 日,党中央指示各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开展一场大规模全军性的练兵运动。新形势、新任务对军事训练提出了新要求。我军以创新军事训练文化为指导,大胆改革训练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集中兵力的运动战、反攻作战是我军不熟悉的作战样式,党中央、中央军委总结我军训练经验,结合晋绥联防军 1943 年练兵运动的成功经验,创新我军军事训练文化,从训练时机、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对全军练兵运动给予全面指导,取得了特别辉煌的训练效果。
军事训练文化的创新探索奠定了大练兵运动在军史上的重要地位。军事训练文化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军事教育训练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心理、情感、意志等,包括指导思想、实施原则、方式方法等观念的复合体,以及军事教育训练赖以进行的体制、规范等等,以培养具有高度政治素质和战斗素质的军事人员为目的[1]102.大练兵运动中,我军注重军事训练文化的指导、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特点鲜明、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主要有:军事政治训练齐头并进;按实战需要设置训练内容;实施官兵互教的训练方法,开展竞赛表彰激发练兵热情;贯彻官兵一致改进部队管理等,从思想、情感和体制等方面调动官兵积极性。大练兵运动因此成为我军创建近二十年间最重要、成效最大的一次练兵运动。
二、大练兵运动中我军军事训练文化创新的特点
1.发挥政治工作优势,凝聚官兵报效民族的正义拉动力。1944年 7 月 1 日,党中央就军队整训作出指示:“整训内容分为军事政治两方面”,“一年整训期内,政治工作须作一次普遍的彻底的有计划的改造”,“必须保证整个整训工作任务的完成”[2]263.军政并重、政工助力成为大练兵军事训练文化的首要特点。
及时的形势教育使官兵人人明了战争前景。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指出,“必须加强部队中的时事教育,提高全体指战员对于时局的认识”,教育官兵“1944 年是一方面光明在望,一方面更加困难”,我们正“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3]967.外国记者称赞我军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显着,“每个士兵”,甚至农民和工人,都知道“盟军进攻西欧”,且知道这对加速反日攻势的影响[4]1057.教育使全体指战员对战争形势形成了清晰的理性认识。
畅通的政策教育使官兵充分领会党的主张。各部队注重对官兵的党的政策教育,提升了官兵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战的意识。外国记者认为我党的政策教育特别有效,以至于这里有一种令人惊讶的政治觉悟,“每个人”都会给你头头是道地讲述共产党进行战争的纲领[4]1060.教育使每名官兵心里都知道为谁作战、为何作战,焕发出无穷的战斗力。
对敌军的透彻研究深化了官兵对抗战正义性的认识。抗战后期,我军对日军的研究理解更为全面,指战员对敌人的了解使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更为充分。外国记者耳闻目睹战士们谈话中的“军事方面的事情,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关日军所已经做到的、正在做的和将来要很可能做的事情”[4]1058.透彻的研究使官兵更加痛恨日军的不义战争,深深知悉侵略者的日渐颓势,深化了积极练兵的理性认识。
2.突出军民关系教育,激发官兵热爱人民的情感推动力。大练兵运动中,我军特别注重军民关系教育,通过融洽军民关系,推动练兵热情。一是把拥政爱民摆在建军练兵的首位。1943 年10 月,毛泽东指示须彻底检查改进“军队方面和党政方面”在“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运动”中“各自存在的缺点错误”,而于 1944 年坚决改正之[5]705.
党的七大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军民关系的战略地位,“八路军、新四军每到一地,应立即帮助本地人民……要把这一工作,放在我们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地位”[3]1088.军地关系、军民关系在练兵中更趋紧密。二是把拥政爱民打造成官兵自发的行动。1945 年初,太行军区政治部指示深入开展拥政爱民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不单纯是自上而下的号召性运动,而成为自下而上的自觉运动,必须把这一工作建立在群众基础上,使拥爱思想成为革命军人最优良的品质”[3]1058.培养自发拥政爱民的军民情感,加强了官兵为民练兵立功的基础。三是将拥政爱民贯穿于练兵运动的全程。大练兵运动期间,毛泽东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拥政爱民,不断融合军民关系。不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不论生产或练兵“,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5]730.爱人民、为人民,打牢了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3.探索官兵互教方法,熔铸部队民主练兵的整体向心力。358 旅是官兵互教法的开创者。随着练兵运动的深入,一批技术尖子脱颖而出。从落后战士主动请教技术尖子,到干部主动向技术尖子请教,发展到各单位请技术尖子在训练正课时间示范讲解,逐步形成了官兵互教互学、传经送宝的训练模式[6]282.这一做法从群众中产生、发展,得到领导肯定并完善推广,后来以中央指示的形式成为全军通行的做法。官兵互教符合练兵实际,成为提升训练效果的“倍增器”.干部技术不精去当“学生”,士兵技术尖子因技术精湛、训练得法成为“教员”[6]282,这是大练兵运动中军事训练文化“求真务实”的产物。朱德同志总结说,我军创造的这一“教学相长的新教育方法”“是适合于我们目前的战争状况的”[7]165.以训练成绩、训练效果而非训练形式和训练时间作为评判标准,成为大练兵运动中军事训练文化的显着特点,大大提高了训练成效,至今仍对我军军事训练有重要影响。
官兵互教调动积极因素,成为激活训练局面的“催化剂”.官兵互教法冲破习惯束缚,解放思想,真正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了起来。
比学赶帮、争当教员,树立榜样、争做模范,战士“学术研究会”等军事训练文化丰富了练兵实践,形成了全员积极练兵的大好局面[6]280.此后,互帮互学、能者为师蔚然成风,训练效果不断提升。
官兵互教体现民主作风,成为熔铸官兵关系的“黏合剂”.官兵互教体现了官兵一致,能者为师的原则体现了官兵平等,官兵互教使官兵融为一体,同时把尊干爱兵发展到了新的境界。各级干部也改进部队管理方式,发扬民主管理传统[6]285,促进了后进战士的转化,提升了管理水平,熔铸了官兵关系,提升了训练成效。
三、大练兵运动中军事训练文化创新的启示
1.发挥政治工作作用,深化官兵主动投身训练的理性认识。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既是构成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又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前,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面临着多元冲击,影响着官兵对军事训练的认识。在军事训练聚焦“能打胜仗”的今天,军事训练文化必须发扬政治工作的优势,适应军事训练外在条件与客观对象的变化,从秉承我军优良传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确保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内在需求出发,引导官兵深刻认识强军目标,深刻认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深化主动投身训练的理性认识,从主观动机入手提升军事训练的质量效能。
2.营造民主练兵环境,细化官兵积极钻研训练的心理情感。环境育人细无声。军事文化创新主体绝不只是军事家、领导干部和科研院所,置身强军实践的全军官兵,都可能为军事训练文化创新作出卓越贡献。民主练兵的环境氛围,既是创新先进军事训练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先进军事训练文化的题中之义。树立尊重军事训练文化创新的理念,营造常态化的能者为师的良好风气,使官兵时刻受到创新发展军事训练文化的精神激励,细化积极钻研业务的心理情感,从内心深处挖掘提升军事训练的潜质潜能。
3.构建鼓励创新机制,外化官兵大胆革新训练的实践行动。思想意识外化为行动。军事文化创新必然经过一个火花创意---组织认可---实践检验---理论修正的循环过程。军事训练文化的创新需要构建呼唤、支持、鼓励创新的机制与平台,形成激励官兵大胆革新的持久动力,把理性认识和心理情感外化为实践行动。只有这样,军事文化创新才能激活深化军事训练改革的全局,为不断提高部队“能打胜仗”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徐长安。军事文化学[M].解放军出版社,200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4)[G].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八路军·文献[G].解放军出版社,1994.
[4]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八路军·参考资料(1)[G].解放军出版社,1992.
[5]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2)[M].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八路军·回忆史料(3)[G].解放军出版社,1991.
[7]朱德。朱德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