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改革开放的深化,使得我国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大变局之中.一方面,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非农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尤其是廉价劳动力.城乡差距促使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但在这一过程中,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身份制度以及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农民家庭往往不能随之而动,以致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留滞在农村的家中.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其中,又兼具在校学生身份的称之为"留守学生".主要是指留守儿童中6岁到16岁的那部分正在上学的人群.它的产生是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并且是一个具有地域独特性与时间独特性的整体概念.据全国妇联统计,201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的留守学生估值超过1000万.其父母外出后,对子女的教育既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缺乏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就成为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外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子女的物质生活,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学生固有的社区、家庭等微观环境.随着我国改革的深人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学生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留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数千万少年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事关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使更多的人更有效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和学习,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湖南省Y乡的留守学生.该乡属于丘陵地带,群山绵延,山路盘旋,去往该乡的唯一公路正在修建,交通十分落后.该乡中』L}距离县城有5小时的车程.该地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水稻、橘树以及油茶,但由于主要是出产农作物等初级产品以及乡、村级经营管理不善,可获得的收人十分有限,村民人均收人普遍低下,纷纷外出务工,遍布广东、浙江、福建和长沙等地.以致十户农家中有七、八户有外出人员,留守学生的比率相当高.本次调查集中在该乡唯一的一所综合学校,该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附设有学前班.初中部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来自全乡各地,11个教学班共有565名学生.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在社会学视角下研究家庭教育缺失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问卷中大体包含的变量有: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类型、教育状况、监护人现状等方面.考虑到调查目的和填写问卷需要,主要调查对象是初中生,在抽样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法.同时笔者的合作调查人对该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故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教师、村民和村干部进行访问.
数据分析方法主要为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首先清理、编码、录人,然后利用SPSS软件加以处理.比较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此外,对收集到的定性资料采用了定性资料分析方法中的连续接近法,即通过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纷繁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体概括的综合分析结果.
二、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80份.其中男性47名,女性33名,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8.8%, 41.3%(见表一).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在12岁至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处于初级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阶段.其中七年级45人,八年级17人,九年级19人(见表二).
(一)农村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留守学生孩提时父/母就外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调查发现,该乡父母双亲中至少一方在孩子8岁之前外出打工的高达调查总人数的80%,在孩子刚出生一岁时,就有10%的父母出去打工,(详见表三)他们大多把孩子交给祖父母辈照看,从这样惊人的比例可以看出,现阶段很多的留守学生从小就缺少完整的父母关爱,父母与他们的亲情联系在与父母挣钱供养他们,改善物质条件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父母出去过早,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到位.
[案例一」初一学生小萍说她刚出生十一个月时,父母就去浙江打工,她幼年时对父母没有什么记忆,懂事后和父母的交流也较少."我从小就和外婆外公一起住,爸爸妈妈过年时会回来看我,他们带礼物回来给我,每次他们回来我都好高兴的!
爸爸妈妈管我,他们打电话问外公外婆我的情况,让我好好学习、听话,我从小读书没有人辅导,底子不好,读初中了,有好多学习都更难了,我不知道怎么办,爸爸妈妈就让我问老师,但我不敢问老师.很希望父母从小就可以辅导我."
2.亲子间交流严重缺乏,内容涉及面窄,留守学生心情疏导渠道不畅通
从问卷结果看出,尽管有31.3%的外出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会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两年以上探家一次的比例高达20%.父母与子女的主要沟通方式是打电话,没有选择信件沟通、上网沟通的.但介于长途电话的费用和工作闲暇时间过短以及亲子之间的时间差,电话中往往只能粗略谈一下相互的近况,打工者的电话大多打给孩子的监护人和孩子两个对象,这样,和孩子的交流更少.孩子能和父母沟通心理状况的时间太少.
农村的生育偏好男孩,但在调查的对象中,鲜有男生会和父母沟通心理状况.对于现实生活中有情绪郁积,男孩不愿和他人交流,父母在其生活中的主动影响又很少,导致留守学生中的男孩大多很寡言.女孩子大多数还是喜欢和同伴交流,情绪疏导较好,但不排除内向的女孩越来越内向的情况.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调查有25%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和他人交流.这和王东宇等人(2003)对福建省284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似,其调查显示: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有30.3%的中学留守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和八年级女同学交流时,她们反映,她们班女生大多关系非常好,但是也有一两个和她们不合群的,每次都是一个人玩,有一个女生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好,她有很多非常漂亮的衣服,有比其他同学多的先进的东西,如mp3,电子辞典,她不喜欢和同学交流,本来他父母带她去深圳读过书,在深圳的学校她不合群,而且她爸妈完全没有时间管她,就又送回农村外婆家,在农村她也没有很好的伙伴,也不适应农村落后的教学方式,每天不开心.同学们也不愿主动和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同学深交,彼此很陌生.另一个女孩家境非常贫困,父母出去打工好几年都不回来,她不愿和同学交流,但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
3.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甚至增添孩子负担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高达77.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
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因为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而无精力监护.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于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案例二】小娅妮,14岁,上初二,性格开朗,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告诉我们"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现在她和弟弟由爷爷奶奶看护,学习的事情只能在学校解决,回家就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做饭、洗碗、打扫卫生,还要辅导弟弟学习.爷爷奶奶都60多岁了,奶奶身体不好,爷爷喜欢坐茶馆,爸爸妈妈每两个月寄钱回来,奶奶生病时,我和弟弟有时还要照顾奶奶.""那你和弟弟生病了怎么办?"她说"跟老师请假,自己上街看医生叹,好了就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要管好多事,没有办法,父母在外面打工也很辛苦,为的是挣钱给我们读书.所以我要好好读书!我和弟弟都很想爸爸妈妈,想他们照顾我们!"对于以后,小娅妮说没想很多,要抓住读书的机会,初中毕业后走出这群山."我还没有去过县城呢!一定要出去!"
(二)家庭与学校间沟通不够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多数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包括老师责任心不够、路途远、交通差等原因),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机灵"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发展.根据调查,30%的留守学生表示他们有过退学的想法.而学校老师表示:这群孩子在数量上占了总体学生的大多数,家长不上心管,我们也不好管,真是危险啊!
[案例三]小昌,13岁,初一,属于独生子女,他是班上有名的"小霸王",父母很早在浙江打工,学了技术,现在虽然辛苦忙碌,但收人颇丰,每年回来都给小昌爷爷奶奶两三万元,爷爷奶奶给孙子的零花钱多,孙子大了也管不住了.丁全昌对我们说:"我再怎么玩,爷爷奶奶都不会打我,反正爸爸妈妈又不知道,爷爷奶奶不会告诉他们的,甚至会帮我掩护.现在我有很多玩伴,他们都听我的!"捣蛋而机灵的丁全昌很有优越感.他数学老师评价他说:'他很聪明,头脑很活,但家里没人管教,老师也不好管、管不住,唉,玩下去就只能初中毕业去打工了,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学习上."
三、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建议
学生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学生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深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着手.宏观上主要是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加速期,社会体系(就业体系,分配体系等)不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屏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缓慢;教育体制不完善等.但在此,本文主要从微观层次来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从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角度分析
1.家庭整体教育水平的限制
根据调查所得,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历中没有超过高中的,高中毕业的亦为鲜见.如图一所示:(图1略)
低学历层次预示着留守学生父母多数在大城市中只能从事体力活或简单的技术活.很多留守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非常辛苦,没有时间和家人联系.
另外,农村留守学生养护人绝大多数都属于老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更低而且精力有限.
2.家庭溺爱、放纵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外出后,在家的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容易对孩子非常溺爱.这些留守学生在家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任何人都难以干涉他们的言行.即使犯了错误,长辈们也会迁就他们.如前面提到的小昌同学,在家俨然是随心所欲.
3.长辈文化水平与教育认识的消极影响
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大多是我国解放前后出生的人,他们当时生活条件差,所受的文化教育相当有限,在所调查的这些老人中,只有小学或未完成小学学业的占到了80%以上,这样的文化水平,想要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谈何容易?何况他们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现在的独生子女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这些老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往往是力不从心.孩子的功课无法辅导,孩子的思想教育也由于"隔代"认识的差异难以沟通.
同时长辈们由于教育意识的缺乏,管不了留守学生,便认为:我让你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也算尽力了.至于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与我无关.有的甚至认为:孩子的父母当年没人管,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不是照样挣钱?等这些孩子长大后,说不定比他们的父母还更有出息呢!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本身就存在偏差,在长辈处又难以找到感情共鸣,就只好寄托在同学交流上.于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帮结派,不想回家,有的甚至抽烟、赌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农村的留守学生,让他们摆脱父母不在身边的阴影,健康成长,任重而道远但不得不为.(1)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和就读学校要站好第一把岗.监护人与留守学生接触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抓好了监护人这一环,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家长要善选监护人,有条件的要适当督导监护人用心教管.学校可以召开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会,通过会议清楚地了解留守学生的在家情况,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监护人在教育管理留守学生方面的态度.会上,教师可以针对留守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监护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监护人对他们不能过分溺爱、放纵.在监护人如何教育留守学生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适当作方法上的引导,或让监护人交流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另外,教师可适当家访,并认真接待监护人来访,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与监护人沟通,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改进教育方法,与学校一道,共同教育好留守学生.(2)留守学生的父母教育留守学生.学生教育专家王东华认为:父母教育如同母乳对于婴儿一样重要.由此可见,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父母虽然不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随时都没有中断.通过电话或写信,父母经常都会以自己在外面的境况影响、教育孩子.因此,父母更要因为不能随身的给与子女关爱而更加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多用心多留意小孩的言行和心态.多向监护人和学校与老师了解小孩的近况,及时合理有力地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家长和社会应该给与学校和教师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一起协力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他们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从农村留守学生的学校和社区角度分析
农村地区教辅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学校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之后很难有余力去给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机会.教师不够,使每位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教学之后也无心去管学生.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难以吸引到较为优秀的教师,素质的偏低也让教师意识不到全方位的学生教育.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地似乎凝漫着一股强劲的"读书无用论",大家对读书以及教师都不是很尊重,肤浅地追求着金钱.市场形态对农村的参与让农村在某种程度上畸形化了.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照顾留守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欲,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深人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发现和鼓励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多一些忍耐和宽容,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课程,还应在生活上给他们以指导.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本身具有的智力资源和优势,通过老师或组织学习小组,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上的帮助,减少留守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同时成立心理辅导机构,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多心理方面的指导,及时排解孩子心理上的问题,让留守学生有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的关爱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教师适时家访,上门嘘寒问暖、辅导功课;同学间相互协作,结"对子"互帮互助,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留守学生感到"父母未在身边,胜过父母在身边"的家的温暖,让他们孤独的心有所依靠.同时遏制"读书无用论"下的不利影响,让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和知识"有用",让读书的利好在老百姓心中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不健康的同辈群体和生活环境使社会教育形同虚设.同辈群体对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大影响,留守学生从长辈那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就更渴望朋友间的友谊.他们首选对象是同学,由于自卑,他们在内心深处希望与成绩好的同学靠拢,但由于成绩好的同学不愿和他们交往,留守孩子只有把目光转向和自己一样不受重视的群体身上,在那他们才觉得和周围的人是平等的.同时,不健康的周边环境也易影响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农村闲暇的方式单一,赌博风行.一些家长或监护人甚至让孩子参与,再加上许多留守学生没人管制,这种耳濡目染之下,许多留守学生从小就赌博成性,也就无心学习了.
此外,在改革深人、社会转型继续的情况下,政府应改革原有体制,让所有国民享受国民待遇,为所有学生提供同等就学机会.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必须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做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制度保障.尽快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降低打工子女进城读书的门槛,为更多有条件的农民工把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创造条件,从而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三)从留守学生本身分析
留守学生由于远离父母时普遍年龄较小,自我认识与生活经验的不足很容易让其迷失方向.长期的缺乏关爱和无人管教也让其习性散慢和对周围缺少信任.为此留守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端正自己的态度,磨练自己的意志,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强自我约束,学会自我成长,自我成才.尽量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爱心,变父母的压力为动力,努力做好该做的事.从内心里为改变现状和实现自我社会价值而奋发图强.
四、小结
综观前人研究和本次调查,留守学生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极其严重.父母的外出,自己的留守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及社会化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这种典型的农业地区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更加严峻.毛主席曾说:未来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是你们的.试想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农村学生,其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如何去建构我们的和谐社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留守学生在没有完整的关爱、监督和教育的情况下,其早期的社会化存在很多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其一、留守学生容易形成人格问题,内心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其二、留守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思想品德健康得不到保证,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体魄,并导致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增加;其三、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在没有正确的安慰和开导下,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形成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
在研究留守学生时,笔者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把他们置于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独特经验和主体感受,进而解构既有的、主流的、成人中心的理论和视角.在留守学生教育缺失的现实情况下,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顺利地进人社会化阶段,光靠家庭和学校教育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心和支持.因为留守学生现象是在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不完善下产生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宏观经济社会结构,让农民及其家庭就近择业或因业就近居住生活、工作,留守学生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l]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学生状况研究田.人口研究,2005, 8,30-37.
[2]苏萍,我国留守学生研究综述山,现代教育科学,2007,12, 6.
[3]谢晓怡.全国留守儿童超5800万监护状况堪忧[[N],人民日报,2010-12-22.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究川,中国学前教育,11, 56-60.
[5]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附会科学版),6,26.
[6]孙晓建.关于留守学生的调研报告川,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4 , 7-8.
[7]殷世东,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山,教育导刊,11, 23.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