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是指将自然中存在的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色彩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还原成基本色彩要素,而后依据一定的色彩美学法则和构成理论进行组合。在色彩构成中,理性的色彩元素通过设计师感性的色彩实践提升了艺术境界,变得更为科学、更加宽广、更富情趣。从人类生理与心理角度而言,色彩构成指以人类色彩感知与心理效果为作用目标,按照一定组合规律进行搭配的理想色彩关系。
在招贴设计中,色彩可以说是吸引受众注意的最重要元素,因此色彩构成的效果也就直接影响着招贴作品的视觉冲击效果。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并激发其情感上、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是招贴设计色彩构成的最终诉求。除此之外,色彩构成还承担着解释说明招贴作品主题内涵、个性特点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色彩构成既要有效传达设计意图,同时还要给予受众美的感受,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下工夫,在全面把握作品主题的同时,根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面积、冷暖等要素进行协调处理,通过不同色调的组合构成全面把握色彩,以色彩的对比、调和、心理作用实现招贴设计的最终目的。
一、招贴设计色彩构成中的对比
色彩构成中的对比指将两种或多种色彩安排在一起,通过比较来突出各自特性与差别的色彩组合方式。色彩对比是一种相互关系,必须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视域范围内的两种或多种色彩才能实现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种类主要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明度对比和色相对比。
招贴设计色彩构成中的明度对比是对比关系中最为强烈的一种形式。对于参与对比构成的色彩来说,明度对比越强烈,识别度就越高,色彩的关注度和信息传达功能就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饮料类产品的招贴设计中,利用色彩明度对比就是一种很明智的方式。设计师可直接选用饮料本身作为招贴设计的主体形象,通过清凉的饮料色彩与金黄的亮色对比展示出产品的特性,诱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又如,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设计的环保招贴作品,采用了无色系与彩色系的对比展示画面的整体风格,无色系黑色与彩色系黄色形成明度级差极大的对比,二者产生了极强的视觉效果,使得整幅招贴设计主题突出、风格醒目,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实现了招贴设计的最终目的。
招贴设计色彩构成的另外一种主要对比模式就是色相对比。色相指各类色彩所呈现出的相貌称谓,科学解释为色彩所表现出的质的形态,它是区别各种色彩最准确、最基本的标准。色相对比在招贴设计中随处可见,它能够增强受众对于视觉色彩的判断能力,提高招贴设计的信息传播效率。例如,某品牌手机招贴设计,就通过红、黄、蓝等识别度较高的色彩进行主体设计,高度的色相对比效果使得画面整体呈现出活泼、跃动的现代感。蓝色体现了科技与理性,红色和黄色则辅助画面的表现力共同增加了招贴的识别度,成功地实现了设计初衷。
二、招贴设计色彩构成中的调和
通常情况下,招贴作品中有色彩对比就有色彩调和。狭义的色彩调和指两种或多种色彩通过一定规律有机地组织、排列在一起的艺术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色彩调和指通过各个局部色彩的和谐布局实现主观上的整体统一,进而通过色彩组合或排列激发人们心灵感受的美学表现手法。通过以上各门类的色彩调和概念,我们可知,要做好招贴设计中的色彩调和就要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以不同人群的心理考量为出发点进行搭配和融合。一般来说参与色彩调和的颜色差别都不大,和色彩对比不同,色彩调和的色彩之间一般都有较多的共同元素,或是基于一定的明度组合,或是基于一定的纯度组合,又或是基于一定的色度组合,总之能够进行色彩调和的色彩都能给受众带来协调一致的视觉效果。
在招贴设计中,设计师将这些存有共性的色彩加以配置,就形成了画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色彩调和关系。在色彩调和关系中,客体对主体起到烘托作用,二者和谐共生,同样能够呈现出色彩对比所拥有的视觉冲击力效果。色彩调和除了要注意美学规律以及心理学规律外,还要符合招贴的主题和目的。例如,如果招贴设计的传达对象是老年人,那么在进行色彩调和时,就要尽量展示出色彩的柔和配比效果,这样方能符合老年受众群的心理状态。同样,若是针对年轻人的招贴设计,则可以尽量采用色彩调和相对较弱的方式来突出画面的冲击力。
一般来讲,色彩调和的办法主要有三种:同一调和,近似调和,对比色调和。同一调和指两种或多种色彩间的明度、色相、纯度等要素至少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配比组合。
这种调和方式多用于文化主题传达等较为平和的招贴主题。
近似调和指两种或多种色相相近的色彩进行配比的调和方式,这种调和画面柔和,更多用于表现温馨、舒适的招贴内容。对比色调和类似于色彩对比,它是将色彩元素差别较大的对比色通过一定比例关系组合起来的组合方式,更多适用于警示效果较强的招贴设计。
三、招贴设计色彩构成中的心理效应
色彩构成的最终目的是将招贴设计的主题情感传达给受众,再经过受众自身经验与心理感受的加工,触发其兴奋、压抑、悲伤等一系列心理效应。色彩构成的这一作用过程又被称为色彩心理效应。在招贴设计中,设计师依据商品诉求或文化观念,针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对色彩进行组合,进而实现色彩的心理效应。具体来讲色彩构成的心理效应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色彩联想和色彩象征。
1.色彩联想
色彩能够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脑,触发一系列有关色彩的抽象或具象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被我们称为色彩联想。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色彩联想既包括大脑思维出现的具体的画面,还包括由色彩引起的抽象的感知,如情绪变化、心态反应等。例如,在招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用红与黄的色彩构成来表现喜庆意味,促使受众联想到热闹的场面或是欢乐的节庆;用绿与蓝的色彩构成表现清爽或希望,激发受众联想到森林、海洋或是萌芽等物象。
对于色彩构成的心理联想效应而言,它不但取决于色彩构成本身,还取决于受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先天因素以及风俗习惯、生理状况、教育程度、情绪倾向等后天因素。
在进行招贴设计时,设计师同样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努力设计出符合受众特点的色彩构成,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色彩联想,发挥其实际意义。
当然,在运用色彩构成的联想效应时,设计师对于色彩的多重涵义要多加注意。同一色彩既能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例如,上面所提到的红色可以促使受众联想到热闹、吉庆的场面,但也可能会使受众感官紧张,进而引发不良情绪。又如,在运用蓝色进行色彩构成设计时,设计师除了要注意到蓝色所传达出的理智、冷静的情绪,还要注意其可能引起忧郁、悲伤的心理反应。
2.色彩象征
特定的色彩构成能够传达特定的代表性,这就是色彩的象征效应。色彩的这一心理效应建立在受众思维基础上,并根据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色彩象征既有群体共通性,又有个体差异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色彩的象征性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基于一定条件产生的,离开特定的背景条件,色彩的象征效应也就不复存在。例如,我国佛教推崇黄色,黄色代表着无上崇高之意,这是佛教经法里传承下来的色彩象征意义。若将黄色安置于其他民族或宗教场合,就不再具有此类象征意义。因此,设计师在研究色彩构成的象征效应时要注意将色彩构成同受众的理念、情感等主观个体因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的代表性、象征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受众的共鸣,切忌因为不了解色彩的象征范围和象征意义而错用色彩构成,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在进行招贴设计色彩构成时,设计师应从整体出发,一方面注重色彩的对比、调和等组合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注重色彩的联想、象征性等心理效应的运用,努力打造出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色彩构成的价值与招贴作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日]小林重顺,李军译.《色彩心理探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李广元,李黎.《中西色彩比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4]李巍.《广告设计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刚,汪振泽.《广告招贴的视觉语言营造》.美术大观,2004.10.
[7]王兴永.《谈谈招贴的色彩设计》.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8]李征.《论色彩的心理效应》.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