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弹药专业作为海军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着特殊的要求。目前,海军弹药专业人才主要依靠任职教育培养,学员普遍缺乏弹药专业基础知识。建立和完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能为学员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效环境,摒弃了纯理论教学空洞、枯燥、干涩的缺陷,弥补了学员在部队实际环境中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的不足。从教学设计上讲,它具有传统教室无法比拟的优点,必将夯实学员弹药专业基础,有效提升海军弹药专业人才培训质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弹药专修室的建设需求
1“.理实一体”专修室的建设是开展“理实一体”弹药教学的基础。随着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在军事院校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军事院校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求理论讲授更为精简,对技能训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个别甚至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课时各占一半,相应授课质量要求保持同等水平。“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部队实际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操、考”合为一体,旨在提高学员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结合部队具体工作实例,实现工作任务的根本驱动,据此精心设计理论和实作教学环节,布置近似于实际的教学场景,营造海军弹药专业的工作环境,真正使学员成为教学的第一主体。专业课程的展开主要围绕案例展开,理论讲授主要采用PPT、动画、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实作实操主要依赖实验室弹药实装的分解结合、任务完成、综合演练等手段。要通过这些教学任务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具备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满足功能需求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现有的纯粹用于理论教学的教室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仅仅满足于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又无法对应进行理论教学,这在客观上要求建设能够满足以上功能的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
2“.理实一体”专修室的建设是提高学员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从部队岗位实际来看,海军弹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包含有弹药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要求。院校培养的弹药专业干部,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进行弹药分解结合、引信拆解、弹药收发等实践操作,但作为弹药指挥干部,他们必须详细掌握弹药从生产出厂到退役报废过程中的所有实操活动,才能在今后任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指挥有度。这就要求学员既要熟练掌握弹药理论知识,又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训练、实践,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从理论的学习角度看,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满足理论教学、学员自修、团队工作等要求;从实践教学角度看,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又能开展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综合演练。
它整合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为一体,使学员置身于较为真实的实际工作场景中,有助于拓宽学员的岗位能力,加强学员对课程知识的深入领会,提高学员的岗位综合任职素质,最终有助于对符合“理实合一”要求的弹药专门人才的培养。
3“.理实一体”专修室的建设是整合弹药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方法。目前,弹药专业教学资源点多、面窄,功能单一,布局与功能定位不够科学。“理实一体”弹药专修室的建设,可以有力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谋求科学布局与合理定位,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弹药工程实验室的大框架下,当前本单位设置了弹药勤务室等多个与弹药相关的实作小教室。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实作小教室功能都比较单一,有的仅仅为一个实作科目而设立,有的实作科目设置后多年没有承担教学任务,从整体上看,硬件和软件都难以满足当前海军弹药专业学员的一体化教学需要。学校必须高效整合实验实训资源,加强教室功能定位与科目设计,因此,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海军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建设的要求
海军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的建设,不可盲目开展,不可为建设而建设,必须有一个长足规划,稳妥推进。功能上,它必须满足弹药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考虑到弹药专业技术发展需要;特色上,它要考虑到对专业学员培训能力的要求,满足基层部队对院校指技合一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长远规划上,它还要足够充分地考虑学员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满足其业务提升培训要求。故此,学校对“理实一体”专修室的设计,应当满足以下三个“结合”。
1.功能结合实用。学员在院校进行培训,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操、考”融合为一体,必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交汇。因此,海军弹药专业专修室在布局功能区域时尽量创造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境,以反映出弹药专业的主要工作特色;同时还要便于进行弹药理论知识的讲解、弹药结构原理的展示、弹药工作过程的演示。这就要求在功能规划时做到科学设计、在座位布局时合理适宜,既能保证教员组织教学方便,又能保证学员学习操练顺利,从而建成一座满足弹药教学规模、拥有齐全教学功能、具备充足完善设施、采用科学合理布局的“理实一体”专修室。
2.现实结合前瞻。海军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单位现有弹药实验资源和场地,充分考虑未来二十到三十年弹药专业的发展前景,统筹教研室、院校和上级机关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建设。专修室的建设既要考虑现实,满足弹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又要照顾长远,考虑到海军弹药专业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修室建成后,能够充分满足近期的教学需要,还能保证在未来若干年内满足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的深层次要求,留出专修室将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专业结合综合。海军弹药专业岗位众多,将部队现有岗位与专修室培训功能一一对应不现实。学校必须统一考虑弹药专业任职岗位群的共同培训需求,抽取其中的共同点作为建设“理实一体”专修室的统一要求,合理平衡岗位特色与共同要求之间的差异。这样做的目的,既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整个弹药专业上,以面顾点,不会出现弹药专业某个岗位的需求变化而影响整个专业教室发展存亡的现象。
三、海军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建设的详细布局
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讲解与操演一体、专业讲授与能力培养一体”的“三个一体”的要求,学校对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进行了详细布局:将教室、实验室与岗位环境融合在一个具有浓厚弹药专业背景氛围的教室,又对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资料存贮进行合理区分,形成既能安装理论教学设备,又能安装实验实训装、设备,既能实施理论教学,又能实施实操实作,既能集中理论授课,又能分组讨论的新型教室。弹药专业“理实一体”专修室在教室的墙壁悬挂弹药挂图、专业教室管理规章制度、指导老师职责、实训操作流程、实训人员注意事项等具有强烈弹药氛围和实训氛围的物件,中心区域的布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理论教学区。该区域设置在教室的中心区域,主要功能是用来开展理论教学、案例分析、集体讨论等。它的主要配置包括集成讲台、移动式多功能桌椅、滑动黑板、投影仪、活动幕布等。多功能桌椅可以挪动组合,便于统一授课和分组讨论;电脑、投影仪、内部网络、教学模型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用来满足专业教员进行理论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讲解弹药结构、引信原理、弹药勤务管理、技术处理、信息化弹药等弹药专业知识,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2.实训操作区。该场所主要用于开展课程实验和岗位操作训练,它对提高学员动手能力必不可少。该区域配备有与弹药课程体系配套的教学工具和仪器设备,如摘火引信、教学模型弹、计算机、弹药箱、分析仪、信息化弹药示教模型等。学员按照预定的分批分组,在教员指导下完成引信拆解、弹药分解结合、弹药仓储试验、弹药化试验等各项实训内容,达到理解工作原理、熟悉工作过程、规范操作能力的目的。
3.资料存贮区。弹药专业资料包括教学资料和管理资料,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墙壁摆放资料柜和陈列柜,设置成专门的资料存贮区。教学资料柜主要保存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资料,如作业本、试验记录本、弹药图册、弹药使用与管理相关标准和规章制度、主干课程教材和图书参考资料等,以供需要时查阅。同时,安装连接军训网的计算机,方便学员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提升获取工作所需资料的能力。管理资料包括教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室管理使用规定、具体负责人名单、教室使用安排表、学员花名册、教室使用记录、器材设备使用记录、设备维修更换记录等管理资料。陈列柜主要放置各类弹药模型、摘火引信实物等展示品,以便于开展现场教学。
由此可见,“理实一体”弹药专修室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体现海军弹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弹药专业学员迅速、牢靠掌握弹药专业知识;有利于学员实际感官获得弹药实训实操的经验,提升其综合专业素质;有利于为培养符合部队实际的高素质海军弹药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敬东.教育转型的问题与对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2]姚岚,叶琦.高职院园林专业“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194-195.
[3]姚岚,叶琦.高职院校“理实一体”专业教师建设刍议[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8-41.
[4]李胜军等.充分利用专修室搞好火控装备原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1):29-31.
[5]邓自佑,黄清华,颜学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初探———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专业教室建设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4.
[6]周东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4-106.
[7]秦董会瑜,边伟,余长福.透析军队院校任职教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8]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8-102.
[9]国家中国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