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高兹的公正思想研究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6 共5869字
摘要

  作为一名典型的“由红到绿”的理论家,高兹的理论经历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实现了早期理论的政治化和“后马克思”转向,从技术、分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等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从 1965 年到 70 年代初,高兹开始把生态学作为其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新的维度。这一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能力,控制着整个世界的主要资源,对全秋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使得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在这一背景下,高兹具有创造性的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以确立社会主义作为其批判的目标。高兹从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术语和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实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而他的公正思想,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批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文试图从高兹的代表着作以及现当代国内外学者对高兹理论的研究中,寻找其理论所体现公正思想并加以论证,进而从对高兹的公正思想研究中得到借鉴,应用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当中。

  一、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和技术导致不公正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不公正表现

  马克思对劳动分工的研究既指出了它为生产发展带来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进步的积极影响,也明确地指出了其对社会公正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却恰好将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遮蔽掉了。高兹在马克思的研究基础上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结合,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

  从工人自治的观点看,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阻碍了工人主张实现自治。高兹将工人自治最直接定义为实现权力的分散和自主,而资本主义不仅在工厂内部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行分工,也将工厂从原先独立的生产商品的经济单位变为和其他分散开来的工厂共同生产的生产单位,各工厂之间相互牵扯相互依存,工人的自主性化为一纸空谈。

  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观点看,高兹认为实行劳动分工的原因在于资本增殖。”在工场手工业中,就像简单的合作一样,整个的工作团体就是一种资本的存在形式。大量细节化的劳动者构成的机械装置属于资本主义,所以劳动的组合导致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这就出现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工人自主性受到牵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但是资本家们不会放弃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追求,所以就出现了非公正性的强迫劳动。

  (二)资本主义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不公正表现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劳动分工?高兹给出了解释”:……正是工厂的技术,强迫实施某种劳动的技术分工,这种技术分工转而要求有某种服从的模式,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因此技术明显地是工厂里一切事情的母体和最终根源。“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进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中去,更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他敏锐的观察到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正是来自于资本主义技术的意识形态性质。

  从生产技术与工人的关系这一角度看。一方面,在技术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前,具有专业生产技术的工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渗透,原先拥有生产权力的工人不得不将权力交给之前他们所操控的机器,人逐渐成为机器的附庸。另一方面,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被机器取代的同时,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宣告终结。当原先拥有的技能已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工人也就失去了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的机会。

  从统治技术与工人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高兹着力批判”技术中性论“,在他看来当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某种社会当中去时,它就不再是独立于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外的。资本主义技术最终还是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实现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这一终极目标。

  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公正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不公正的表现
  
  1.社会环境的不公正

  一方面,当”更多更好“取代了”够了就行“,人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就成为:人与人之间只留下金钱关系,追逐利润和效率的结果产生了贫穷与富有鲜明的对比和对立,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只能停的重复着僵化劳动,而享受不到任何利益所在。社会最基本的公正已经倾斜。另一方面,人们的自然生存环境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只留下工具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可分的关系被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所掩盖。为实现经济的增长而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揭露了经济理性对于自然的界的破坏。

  2.劳动生产的不公正

  ”作为资本主义合理化的一大成果,劳动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不再受制于基本的必然性,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这就是劳动失去了其界限,劳动不再变成有创造性的了,不再是对普遍力量的肯定,它使从事劳动的人非人化。“”然而工作如果变成以获取薪资的职业,那么就会变成一种时间的贩售、外在的压迫、精神的负担。处在这种薪资工作中,人肯定是不情愿、不自由、不快乐的。“人对劳动的付出受到社会化的影响,成为生产整体的组成部分,不仅失去其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打击了劳动者作为个体的创造性的发挥。

  3.经济领域中劳动分配的不公正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帮助人们节省了大量劳力换来了足够的闲暇时间。但是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追求”更多更好“这一原则并未发生改变,造成对于经济领域中节省下来的劳动时间的不公正分配。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越来越多人被驱逐出经济活动的领域,而留下的一部分具高水平精英阶层则得到更多劳动时间,从事着相对于以前更多的工作。虽然这样一来,社会物质财富确实得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由于劳动分配不公正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在”钱挣得多的人比钱挣得少的人好“这样的衡量标准下,穷人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劳动为富人服务,新的奴隶社会就这么出现了。”这种异化的消费不仅把消费和幸福等同,而且把需求寄托于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各种商品的社会制度,实际上起到了使资本积累和再投资得以持续进行的作用,它必将强化已存在的生态危机。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突破

  1.经济理性应同劳动理性结合

  消除经济理性对劳动的约束和限制。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但在经济理性的束缚下,劳动只体现了维持人基本生存的一面,反而对人的自我发展起到了束缚作用。劳动理性,就是建立起个人劳动不再是以“挣钱”为目的,而是应当在劳动之内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使劳动被赋予新的目标和意义。劳动者不再被蒙蔽---在给付其工资的资本家规定下,完成既定劳动,获得相应的工资就是获得了劳动权利,而是超越经济理性,获得真正的劳动选择和劳动发展权利。

  2.经济理性应贯穿交往理性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矢志不渝提倡和实践的一个理念,此概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他认为他不仅包括人类自身的交往需求,而且展现出对全人类幸福与和平的殷切希望。经济理性的利己主义引发人与人之间严重的交往问题,物质逐渐丰裕的同时,人们却生活在精神极其痛苦的状态下。而交往理性,倡导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互信的良性关系,交往不再是压迫对方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寻求交往的双方权利和愿望的充分尊重。交往理性有利于缓解经济理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避免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作用,同时也传递了高尚的人本主义价值。

  三、生态社会主义设想的提出

  本·阿格尔曾指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由于不能为人们提供缓解其异化所需要的无穷无尽的商品,而维持其现存工业的增长速度,因而将触发危机。”在这一背景下,高兹在对经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作为新的聚焦点,力图为走出危机、寻求真实的社会公正开辟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选择生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高兹认为,生态保护同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没有将利润作为生产动机。所以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可以是: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花费高昂且浪费资源的产品不再拥有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秩序和谐;生产只为满足人民所需,劳动时间减少,人们闲暇时间能够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技之长。所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高兹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同社会主义的生态理性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了其观点。我们所面临的两种理性: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生态理性将“更少”和“更好”结合在一起。即尽可能最小限度的使用资源、技术、劳力,生产出具有较强的耐用性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产品。经济理性始终服从于资本逻辑,即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但是从本质上说是同资本主义相矛盾的,并无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的唯一出路就是彻底打破资本主义原有生产方式,建立以生态理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二)构想生态社会主义的蓝图

  高兹在对苏联社会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设想---“更少的生产,更好的生活”.“更少的生产”是指:第一,生产不再因为追逐利润而盲目扩大再生产;第二,生产的产品更注重耐用性和环保性。“其所带来的结果是”更好的生活“:第一,生产规模控制在人们所需的合理范围内,人们获得大量的自由时间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第二,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保护,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客观内在联系被承认和肯定。第三,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和人与自然间的工具关系被环保理念所替代,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除此之外,高兹还提出了”解放劳动“的观点和具体途径。他说”:解放劳动,使劳动成为自主活动的愿望,内在于真正劳动的本质,并且内在于劳动的异化之中。当劳动被异化之时,真正的劳动使主体把其作为自主活动的能力加以履行。“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争取劳动者的劳动以及非劳动者的劳动性生活都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个人权利的实现,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改变”付薪劳动“,使劳动改变其”一般性“特点,具有特殊的被认可的效用和价值。

  四、高兹公正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处理外部生态威胁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扩大生产,追求利润的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而为了转嫁这一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惜将罪恶的双手伸向边缘国家,不仅对这些国家的资源进行无休止的掠夺,还将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环节转移到这里。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边缘国家生态环境这一基础上。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在全球化这一趋势下,必须能够及时辨别发达国家是否借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交流发展的机会,伺机做出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在发展国际出口贸易时,中国应当珍惜国内资源,严格控制珍惜资源的出口数量,同时加强对于未被法律允许出口的资源进行走私活动的监控和打击力度。在引进国外资本时,不仅要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判断贸易产业是否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时刻清醒没有必要以生态毁坏为代价换取外来资本的短期利益。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否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的积极成果。西方国家通过技术的创新,立法的约束和环保意识的积极宣传等手段,已经逆转了以往以环境的牺牲换取经济发展的旧模式。因此,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化生产结构,制定相关法律,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等手段,缓解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二)对更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1.人与自然的角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除了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 201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水资源方面,全国地表水中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在大气状况方面,全国有 17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低于 50%,京津冀地区超标天数中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此外,中国气象局基于能见度的观测表明,2013 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 35.9 天,比上年增加 18.3 天,为1961 年来最多。

  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向前推进了一步,党的十八大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教训的总结。如今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继续坚持传统工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势必会爆发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最终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人民的长治久安造成致命性打击。因此,”把工业文明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走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道路,实现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这是一条前人和世人从来也没有走过的道路,我们中国人必须把它走通。“我们应当认识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而不是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去追逐利润最大化。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者有机结合,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提高这一物质文化需求的质量必须要靠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2.人与社会的角度

  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在社会秩序的公正程度上,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坚持公平正义。高兹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技术的批判到冲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最终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论证表明,社会主义的先进就体现在公平正义上。

  在政治上,国家应当全面注重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人民应当拥有平等的地位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对人民群众的全部社会权利和责任予以落实和保障。在经济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沿海发达城市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剧。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保障公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权利。

  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个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避免人们被金钱关系冲昏头脑,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里主要指创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闲暇时间,不仅能够激发个体内在潜能,促进个人的特长发挥,还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