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6 共4060字
摘要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诞生经历了从黑格尔的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到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的转变过程。在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劳动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诠释了异化劳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将自己所有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对立的东西”,这就是异化即劳动异化,即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向客体转化,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奴役、支配自己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人的社会属性转变为异己力量,反过来驾驭、奴役劳动者。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颠倒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不断增值,人不断在贬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剥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华丽外衣,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强有力的控诉,并在批判的声音下呼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

  一、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一)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本应该是人们劳动作用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归劳动者所有,为他们的生存发展贡献力量。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对象不依赖于劳动者而存在,独立于劳动者之外。本属于劳动者所有的劳动成果的劳动产品不为其所有,并同劳动者自身对抗,劳动对象成为支配控制劳动者的外在力量。另外,劳动产品应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产品,确定和实现自我。处于异化劳动下的劳动产品虽仍是劳动的对象,但它不是对劳动者的确认。在这种外在、对立的关系之下,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反而对他们自己越不利。

  现阶段,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生产技术也不够先进等因素,社会财富不够充裕,劳动产品仍然是不归劳动者所有的异己力量。市场经济导致企业仍以盈利为目的,在私企中这种目的更为明显。这些企业中的劳动者虽然是产品的生产者,但是产品不归他们所有,劳动者被产品驾驭。劳动者的贡献让企业快速成长,相反,企业的成长却没有给劳动者带来富足的生活。

  (二) 劳动者与劳动本身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不仅仅存在在劳动结果当中,在劳动过程中也存在异化。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与劳动者统一。人们的劳动直接与他们的生存同一,劳动即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生命实现形式,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收获幸福。异化劳动则使工人体力受到摧残,精神受到压制。使劳动者无法在劳动中获得自我、实现自我,无法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

  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使劳动变成工人维持生存的被迫手段,劳动与工人不再统一,劳动与工人发生了异化。在国际普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企业员工劳动时间超过甚至远远不止八个小时,劳动者迫于生计,加班也无可奈何。

  劳动者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企业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功臣们拿到手的财富少的可怜,在积极的劳动也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使得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生了抵触情绪,劳动是一种负担,除了是生存手段,劳动什么都不是。

  (三) 人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指出人是有类本质的,人与一般动物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从某种程度来说,人的生产活动变成了动物的生命活动,他们逃避劳动但又不得不被困在劳动中。人通过劳动来证明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但是劳动的异化剥夺了人类的类生活和类本质的实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根本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一些企业当中,劳动者为了生活被迫工作,劳动仅仅是为了活着。劳动的自由、自主等特性消磨殆尽,人变得和动物一样,只是在维持肉体。除维持生机之外,工作对劳动者来说没有更多的意义,劳动者在工作的过程也无法在工作中实现对自己能力的正式和认可,无法得到自我确认,劳动的幸福感更无从谈起。

  (四) 人与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就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当劳动对象、劳动者与劳动、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三者都产生异化,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异化。劳动产品和劳动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异己力量,那么它们也就不再属于人类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本身都属于资本家,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奴役。从事劳动的工人被劳动和产品支配;不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本家支配劳动和产品。人与人相异化指的就是资本家与工人对立,资本家、工人和真正的人对立。由此可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与人相异化的现象出现,企业的雇佣关系使企业主与工人处于对立状态:企业希望获得更多利润,迫使劳动者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又不给与相应的报酬;而劳动者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自己该得到的财富。这样以来两者关系不得和谐。企业主应为追求物质财富,劳动者也为物质财富而奔波,他们在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离真正的“人”也越来越远。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还是有异化劳动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异化劳动失去生存土壤。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导致个别异化现象的产生。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迫使分工成为异化劳动现象产生的诱导因素。马克思指出分工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可见分工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之一。马克思还指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工人劳动与其劳动条件相分离,直接导致工人与自身的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以及与他人间的关系产生异化。工人为了生存,只好将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占有他们生产的劳动产品,异化劳动随之产生。

  可见,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就包括私有制经济,这就为异化劳动提供了存活的土壤。在分工和私有制的共同作用下,劳动者在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总之,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异化劳动还在中国一定程度存在着,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存在下去,消除异化劳动现象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现实意义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主要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两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的。作为客体的物的客观存在使主体人有劳动作用的对象,并且通过物来对主体人进行自我实现和确定;作为主体的人在劳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他能够在劳动中将自己的劳动能力作用于客体之上,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自由自觉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在劳动中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 重视劳动客体,为消除异化劳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异化劳动产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存在异化劳动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较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展物质基础建设,才能为劳动者提供充裕的劳动对象,在劳动中不受到劳动产品的束缚。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国策。

  (二) 重视劳动主体,是实现消除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和根本目的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丰富还不能全面满足消除异化劳动的条件,我们还必须强调劳动主体劳动者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属于劳动者自身。

  首先,我们要努力把发展成果更多地用于劳动者身上,不断调整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我国目前实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现有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全体社会劳动者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随着经济社会继续发展,我们要不断调整完善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保护功能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之一,现代社会保障是以那些年老、疾病、伤残、事业、生育、死亡、灾害而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为主要对象。因此,实行社会保障对于劳动力来说是一种保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动力在生产、存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劳动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在各劳动行业中自由流动,从而减少甚至是消除劳动行业要求带来的行业限制。从而正真实现劳动者的从面解放和全面发展。

  再次,尊重劳动、重视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我们一直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虽然经济发展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要措施,但是单方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经济之外的人的重要性是不可取的。提高劳动者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人才兴国的基本国策,注重劳动者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最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也是重视、尊重劳动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产阶级剥削工人,是人与人相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大氛围中,必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人与人直接按公正、平等才能使人们在各自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和自由。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了,劳动者之间才能在融洽的劳动关系下实现与社会和谐共荣。

  总而言之,消灭异化劳动需要充分发展生产力,扬弃私有制,“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生命、对象行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占有。”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物质的满足,人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个性也得到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刘丕坤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