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下,我国企业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同质化的产品机构,在技术、产品及价格已不再是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管理及其它方面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动态能力的提高与发掘是当前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亟待突破的重大问题。但是很多企业不能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本质,往往透过制造虚假财务报告不法获取“眼前”效益,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及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严重危害了市场的安全与秩序。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本位的思想意识也逐渐渗透到企业当中,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对财务报告进行谎报、造假以此偷税、漏税或以此获得某些不法利益。财政部统公布的2013 年对 95 家企业的会计监督检查结果显示:
部分国有企业单位存在着会计核算不实的现象,如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多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24.41 亿元;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多计收入 16.56 亿元、少计收入 9.02 亿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所属五凌电力有限公司少计收入 2.2 亿元;部分上市公司也存在着收入成本不真实的现象,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多计收入 15.64 亿元,多计成本费用 15.66 亿元;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多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 925 万元,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 2523 万元;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未对关联方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进行充分披露。
部分外资、民营企业等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私设“小金库”,如南京市园林实业总公司出租汽车分公司私设“小金库”涉及金额100 万元;东蓝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套取费用 208 万元用于发放职工薪酬,以虚假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941 万元。
二、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原因
(一)对竞争优势本质认识的缺失,片面追求表面性的“利益”
当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机制,很多企业纷纷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由于成本利益的约束,在价格控制及技术上的略显逊色,基于企业领导者的“侥幸”心理,从制造虚假财务报告下手,偷税漏税或者以此获得相应的投资与资助,从而获取表面性的经济“利益”。就财务人员而言,由于在企业管理者的示意下,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报酬,对财政报告进行弄虚作假,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少财务信息披露的思想意识
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及职业道德行为与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人员技术能力越强,职业道德水平越高,财务报表就越是真实可靠。然而,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缺少相关法制观念及职业道德修养,不能有效的履行责任。另外,企业往往看重会计人员的稳定性,不会轻易任用新的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财务的稳定,但是也阻碍了财务工作的革新发展,专业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匮乏,是企业单位虚假报告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老员工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财务相关方面的工作,往往缺少对先进计量、报表方法的引用,更没有财务风险意识,只是硬性地反映数字,大大降低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而且,很对企业缺少信息披露的思想,虽然不出于任何的不法动机,只是对自己相对“不好”的方面进行“规避”和“隐瞒”,但是却埋下了了虚假报告的隐患,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了短期利益,不惜强制财务人员做假账和虚账,并将其引入奖惩机制,迫使会计人员进行信息作假,打消了财务人员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会计法律规范与标准的缺失
当前我国缺少相对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在财务行为的规范及治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企业容易利用会计标准的法律“空白”,制造虚假报告,逃避法律责任。而且滥用会计估计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通过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对折旧费用进行随心所欲的增减。公司总体费用中折旧费所占比重较,特别是基于高固定资产的相关行业,微小的折旧率变化就引起折旧费用的“蝴蝶效应”。固定资产如果长期闲置,或者因为技术已经被淘汰,企业就应该如实地对其做出计提减值的准备,但是,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这一点。[1]。这些一方面基于企业对会计相关法律规范及专业知识的淡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与标准的不完善。
(四)缺少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财务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监管力度疲软是造成企业虚假财务报告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单位内部,在财务信息监管方面是缺失的。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外部机构是相关审计机关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是企业单位财务报告监控管理的第一张“晴雨表”,相关审计机构是监控整个财务环境的“核心卫士”,我国当前注册会计成立的会计事务所在结构、模式及运营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注册会计行业自身就没有一定的法律保障体系与完备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督力更无从说起。另外,我国当前的审计体系尚不成熟,还不能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网络及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对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及其他经济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与防控。企业单位内部也缺少审计观念,没有完善的审计机制,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审计部门及人员,即使有相关的机构也是迫于形势而为之,形同虚设[2]。
二、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对竞争优势本质的认识,以长远利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短期的成本优势,而在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在于各项能力的创新,企业的竞争力是一组动态元素的组合,是一种动态机制。片面的追求“短期效益”虚报财务报告,将严重阻碍企业的长效发展,经济行为及品牌口碑的确立在于“诚”,“弄虚作假”将自毁基本,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转变竞争理念,正确认识财政报告的根本作用,以“诚”为本,打造自己的经营品牌。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企业领导及财务人员应加强自我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从主观意识上扭转对财务报告的认识,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及服务氛围,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能力。专业性高素质的财务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因此,企业单位应不断引入高素质专业人才,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会计信息的整合与计量。与此同时,加强对固有财务人员的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会计信息计量与披露的能力,保证财政报告的真实有效[3]。
(三)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标准,规范经济主体行为
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及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的特点与现状,引入国际会计惯例,创新会计标准体系,保证法律的实效性与权威性。拓宽并细化会计标准体系,保证会计法律、法规的普遍适用性。完善和补充企业单位及政府财务报告的有关法律标准、制度,弥补法律“空白”,建立具有“超前效应”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标准的引导能力和控制力度,减少法律漏洞,杜绝虚假现象的发生。
引入问责机制,细化责任,制度化、规范化财政部门对审计报告的抽查与复查,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优化法律机制,保证财政法规的权威性。加大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民事惩罚力度,增加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成本,对虚假财务给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有关人员及单位,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阻止一切利用制造虚假财务报告获取利益不法行为的发生。
(四)健全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强化“防控治理”力度
从内外两个层面健全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强化“防控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力度。从组织单位内部的角度,加强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从内部建立财政经济行为的健康“屏障”。引入内部审计机制,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真正发挥企业“防火墙”作用,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漏洞,提出解决方案,保证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促进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运行。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加强政府及审计部门的宏观监管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结论:
虚假报告的产生是企业单位内部及社会“诚信”机制缺失的表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平稳运转,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一定的威胁。虚假报告的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引起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法律规范、行政治理、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全面防控,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晓嵩,李一川,张亚超.怎样治理虚假财务报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8:35-37.
[2]阚宝奎,刘志新,宋晓东,杨众.改进支持向量机在虚假财务报告识别中的应用[J].管理评论,2012,05:144-153.
[3]庄志凯.虚假财务报告及其治理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