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卷烟制造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有多年历史。作为工业企业,维修费用是重要的预算管理内容。本文结合 H 公司对维修业务管控模式的变化,探讨公司对下属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由繁到简管理模式的探索
经过长期探索,H 公司对设备设施维修业务的管理方式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司管理导向、管理思路以及管理重心的变化。
(一)繁:相对复杂的管理模式
H 公司是由四家生产厂整合成立,下属四家厂取消法人资格后,经营管理模式由“各吃各的”变为“在一个锅里吃饭”,在这种情况下,各厂出现了盲目争夺资源的情形。
针对此类情形,H 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初期,对四家厂设备设施维修业务采用按明细项目申报的管理模式,以加强下属单位设备设施维修工作的计划性。在实施初期,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下属单位申请维修预算的盲目性。
随着预算管理的逐步深入,H 公司发现此种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由于设备故障的不确定性,导致上报维修项目可能与实际项目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已批准项目不实施、急待实施项目无预算而频繁追加的情况,导致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两张皮”、预算执行率低以及预算频繁调整等情形。其次,一些生产厂为了追求预算执行率,不管维修项目该不该做,都伺机占用预算资源,领用大量备品备件存放于仓库备用,甚至对在用机器设备翻来覆去地折腾,导致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再次,该种方式没有考虑大修费用不均衡性而导致各年费用跌宕起伏,不利于产品成本纵向比较,难以提供合理、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最后,该方式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每年公司的维修项目数量多达几百项,单项预算金额也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公司总部审核维修业务预算要花费约两周时间。
2008 年 8 月,H 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历年各单位维修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发现很多批准项目的预算执行数均为零,但又出现频频追加维修项目预算的现象。经过到业务部门调查、落实,得知由于受预算管理“刚性”的约束,批准项目无法在项目之间调整,导致预算频繁追加。例如:2008 年 A 厂动力车间锅炉烟囱发生开裂、冒烟,影响正常生产业务工作开展,因年初没有考虑该项目预算,导致维修业务无法展开。因此,企业只得采取预算应急处理程序追加该项预算,才得以确保项目实施,从而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二)简:创新管理模式
鉴于以上情况,H 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设备管理等部门,对公司设备设施维修业务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经过充分论证,H 公司大胆创新了设备设施维修业务的管理模式———公司对下属单位从直接管理型向指挥、监督、考核、服务为主的间接管理型转变。改变后的管理思路要点包括:一是贯彻“重心下移、加强基础”的管理工作方针,以基层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二是设备管理实行“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设备维修和设备维护相结合、生产厂全面负责与职能部门重点管理相结合、预算下达与项目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三是采取分类管理,除重点项目(如大修项目)仍按项目管理外,公司按重要因素核定各生产厂设备设施的维修费用预算总额。
二、新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1.取得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是新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要取得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认同新的管理思路。为此,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召开相关研讨会,对相关思路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组织与会人员讨论、完善了实施方案。
2.明确维修业务涵盖范围和内容从维修对象看,H 企业设备设施维修业务涵盖制造、经营和管理环节。从维修内容看,包括除车辆维修、信息系统维护和房屋建筑物维修以外的所有维修项目(公司对车辆维修、信息系统维护和房屋建筑物维修另行采取其他管理方式)。不管是外协修理,还是内部领用备品备件、直接采购备品备件等,只要是与设备维修相关联的作业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全部都纳入该管理模式范围。
3.明确设备设施维修业务相关资产分类为了配合该种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设备管理部门,对各资产类别所包含内容进行了严格规范,并对资产进行了调整,使得下属单位同类资产所包含的内容相一致。H 公司 ERP 系统对资产的分类有 41 类,设备设施维修业务核定的资产分类范围包括除交通、房屋建筑物、土地、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22 类之外的 19 类。
4.明确设备设施维修业务实现方式H 公司规定设备设施维修业务通过 ERP 系统 PS(Project System,项目管理系统)项目进行管理。具体为:
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将预算在 IM(Invest Management,投资管理)模块进行维护、下达,设备管理部门通过 PS 项目管理模块将具体业务计划及其预算进行分解,具体实施部门结合设备维护 PM(Plant Maintenance,设备维护)的管理需要,将 PM 管理维修定单对应到 PS 项目管理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元素上,所有与维修业务有关的领用备件、内部维修、外协维修、日常保养等相关作业,只允许在 PM 维修定单或 WBS 元素上归集,从而实现业务、计划、预算、核算的一体化管理。
公司层面只管分配的资源总额,实施部门在资源总额范围内必须将资源进行分解,针对具体维修业务严格按照项目进行管理。对于改变机器设备性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项目,不管金额大小,实施前必须上报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审批,其他实施项目则报其备案。
(二)核定方式
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和设备管理部门从“单箱维修费”和“万元资产维修费”两个维度入手,对公司下属四家生产厂的设备设施维修费进行核定。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一是维修费取数:四家厂维修费取数含过去四年各厂制造、管理环节维修费的实际数。二是资产取数:资产按各项资产类别分别取出各厂的资产原值。三是产量取数:产量取自过去四年各厂的实际产量以及预算年度的计划产量。四是核定方法:A.某厂年平均资产原值(A)=∑(该厂连续四年年末资产原值)/4;B.某厂年平均维修费(C)=∑(该厂四年的维修费实际数)/4;C. 某厂年平均产量(Q)=∑(该厂四年的实际产量)/4;D. 某厂平均单箱维修费=C/Q;E.某厂万元资产维修费 =C/A;F.某厂年度维修预算核定数 =C/Q*0.5* 该厂预算年度计划产量 +C/A*0.5*该厂年平均资产原值;G. 某厂年度维修预算可使用额 =该厂年度维修预算核定数 *85%;H.公司设备大修理预算=∑(各厂年度维修预算核定数)*15%。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核定出每家生产厂以及公司设备设施维修费预算总额。
各厂年度维修费预算可使用额是核定数的 85%,其余 15%由公司总部统筹,主要用于:
1.应对各厂的设备大修理由于各厂设备的新旧程度不一样,设备大修理周期也不尽一致,为了费用均衡以便可比,H 公司采用集中资源的方式应对其不均衡性。例如:假如 A 厂刚好最近两年需要设备大修理而其他厂不需要大修理,那么就可以集中其他厂的资源供 A 厂使用且不占用 A 厂的年度预算。虽然不占用其年度维修费预算,但实际费用必须根据受益对象由 A 厂承担,并在年初制定标准成本时一并考虑,纳入年度标准成本考核。
2.应对外调设备的维修近年来,随着 H 公司品牌合作生产业务和境外加工业务的开展,设备外调到品牌合作企业与境外加工企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设备外调前,公司必须对其进行全面修理。此类维修费用由原先拥有、但未来不再使用这些设备的生产厂(调出方)承担显然不合适,因此,需要由公司使用集中资源进行维修,虽在会计核算上作为调出方成本费用,但是绩效考核时则剔除该因素的影响。
三、新管理模式的成效和不足
公司实施新管理模式以来,维修费用预算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公司设备管理部门通过维修项目立项审批的方式,重点控制关键设备维护的技术方案;各生产厂根据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情况安排设备维护,在确定维护项目、维修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不用在申报年度预算时绞尽脑汁。二是各生产厂根据企业核定的设备维护预算总额,自行组织设备维护的业务安排和时间安排,简化了设备维修预算的申报程序。三是经过多年实践和修正,设备设施维修费预算趋于真实、合理。结合预算评价,提升了生产厂的经营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调动了相关单位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施运行中,新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未实现设备维修费与资产成新率紧密挂钩,新增设备和陈旧设备核定标准一样,导致核定的维修费预算总额不尽合理。二是对于一些设备相对陈旧、没有来得及更新的生产厂,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足;而对于刚上新设备的生产厂,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相对宽裕、重复投资的现象。三是管理相对粗放,不够精细化,没有与相应资产、机型等对应起来,难免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对于一些产量小、资产少的生产厂,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针对上述局限性,H 公司将继续深化设备设施维修业务及其预算的管理模式,在现有基础上逐步细化到相应的机台或资产上,并与资产成新率紧密结合,更加合理地核定出不同使用阶段资产的维修费所占权重,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关键的业务上,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