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关于制定第十个五年规划时首次提出了城镇化建设,这也是在我国官方出现的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此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对城镇化建设的补充。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
(一)现行财税政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动
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财税,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是人口和劳动力之间的调整,同时还是消费的调整,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经济的结构以及运行分配的作用就会导致对税收的影响。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首先是财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财政保证,在财税优惠政策的实施下同时还能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科学的运用财税政策的引导调控功能能有效地加快城镇化建设。
其次,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促使投资加快,能有效促进税收的增长。
(二)财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扩大内需,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新技术的改革以及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新型的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会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在社会改革的同时还需要配套的改革同时进行。
1、税收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财税能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同时还能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职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纳税人是通过收入效应以及替代效应为其经济行为做出反应的,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是微观上的主要形式,而且贯穿在城镇化建设中劳动投入的分析中。随着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革,随之产生很多的新型服务业,税源渠道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税收的增长。税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促进财政收入。
2、税收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新型的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新型城镇化也有新的改革目标,重视提高质量,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7 月 9 日,李克强讲话时这样形容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首先是城镇化发展的工业发展和税收有直接关系。工业化为城镇发展提供动力,但是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制约,同时财税政策还会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新型的城镇化建设需要工业作为支撑,同时还要财税政策的支持,完善城镇功能。
其次是税收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只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城镇化是人口、技术等不断向城镇发展的过程,城镇建设要和城镇化相匹配,我国现在的城镇化建设重心开始向义务教育、教育服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最新的户籍改革的方向倾斜。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住房等社会保证都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财税政策对城镇化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最后就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税收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人口发展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城镇化建设。只有将生态资源配置的税收政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体系进行完善,才能不断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
三、税收在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财税优惠政策小,执行力度不强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财税政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逐渐建立起了支持农业,引导投资和融资以及激励小微企业发展等发面的优惠财政政策,但是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相对零散的,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同时优惠措施落后导致至今还未完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财税政策体系。在财政的调控上力度不大,缺乏实际的执行能力,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二)税收增速过快,调控功能减弱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我国为了追求财政收入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导致了我国目前建筑行业过度膨胀,以建筑为主的税收结构畸形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导致财税政策的调控能力逐渐弱化。我国在财政体制上的格局不够科学,财力与事权的对称格局不完善,致使目前地方财力不断减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又会最终导致财税政策的调控功能减弱。
(三)财税政策在资源环境方面失调
外延型扩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还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向违背。有关部门只是单一以收费形式对资源的浪费进行调控,税收的调控能力没有体现出来,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采用收费为主,征税为辅的原则,我国在相关的资源税收的控制范围太窄,再加上税额低,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恶化。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税政策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财税体制,实行改革试点
根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与之不适应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研究启动新的地方税制改革。建立与现代城镇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根据溢出效应原则以及受益范围原则对政府间的事权进行调整,将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权上移。为了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要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转移制度,使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进行平衡,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对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进行协调。目前,我国城镇化问题仅依靠城市改革是不能解决的,要集中优势资源开展试验区,寻求新的突破口,开展新型的试点区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点。2014年7月,我国本次的改革试点选择人口10 万以上的建制镇,按照城市设置的原则对新型的城镇行政管理进行摸索,优化财政建设结构,提高财政部门的职能。
(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城镇化建设能力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预算是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对一个阶段的财政支出做出的计划,由于政府的财政预算直接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财政活动安排,对社会的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事前一定做好财政预算。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我国的财政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还暴露很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财政预算进行管理,为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财政收支能力。
(三)对融资渠道进行扩展,充分发挥财税引导机制
从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来看,财政的资金投入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2011,2012 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分别是 103,740 亿元和 117,200亿元,2013年财政收入是12.9万亿元,从数字上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深入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加,即使将全部的财政收入用于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在未来三年实现25亿元的资金投入。到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达42万亿元。
因此,要想解决城镇化的资金缺口,要将积极引导民间的资金融入,通过多种融资途径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撑,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财税的引导机制,形成新型的城镇化融资格局,扩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霍志辉近期表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不仅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成本,还有利于拉长债务期限,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期限错配问题,是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体制的核心。2014 年 5 月 22日,财政部印发《2014 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券改革,也意味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从“代发代还”经“自发代还”过渡终于迈向了“自发自还”的新阶段。
(四)完善税制体系,发展特色主体税种
要想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建设深入人心、受农民支持的城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的协调,因为由于我国的各地发展进程不同,各地政府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积极从多角度促进税制的改革,在财税问题上要解决新型农村的文化传统问题,粮食需求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因此各地现行的税制能否有效促进新型的城镇化建设是重点问题。我国现行的税制体制是税收分税制,主要分为三种税制,分别是地方税、中央税与地方共享税和中央税三种。这种体制有很大的弊端,中央税属于中央,地方税属于地方,这种体制就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方财政收入与发达地方有很大的差距,导致财权和事权的不适应。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后要对其进行改革,不断地针对建设过程中问题对地方税种进行完善与培育,构建和完善现行的税种体系。发展地方特色的税种,能对税收的体系进行优化,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有效地促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五)加强财税的监督体制,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
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投入来源是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而财政资金的来源就是税收,但是如何才能将将人们纳税的资金用到实处是每个财务人员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换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的监督机制,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资金进行跟踪审查。通过开展城镇化的财政审计以及公共项目审计,要依法对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审查,是经济部门的责任,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解决,不断提高资金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在流通环节造成的资金浪费。
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不断深入财税的监督体制,是确保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六)加大财税的优惠政策,建设服务型城镇
为了建设服务型的新型城镇,就要加大财税的优惠措施,税务部门要对国家出台的调整政策认真执行,将下达的税收政策做到位,有效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
首先,要加大税收在农村农业中的优惠措施建设,财税的改革要适应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依托特色农业,针对不同的地质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
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合作关系,对社区,城镇为主建立的合作关系进行扶持鼓励,时常开展市场营销以及信息服务等活动,着力建设农业创业园,对农民的创业就业行为进行财政支持,打造绿色环保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元京. 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2.10.
[2]高培勇,张德勇.“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财税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巴曙松,王劲松,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J].中国金融,2011.19.
[4]刘涛,赵志亮.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城市经济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