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财政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严格把关,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得到有效的转变,财政部自2012年底对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发布,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制度的发布促进事业单位发展,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强化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国家预算收支指标的完成。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目前的事业单位中大多数是以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一项专业会计。然而,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会计要素、会计主体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明确了资产、负债等五要素为新的会计要素核算内容,这五项要素与原来会计制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为事业单位资金运行和管理而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新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都是以本单位的经济业务为主项,对会计主体统一进行会计核算,覆盖性较强,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制度不断与国际单位会计制度相接轨。在实际会计业务操作中体现出不同方面的特点:
(一)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在核算时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是为了满足现行的会计业务需要,而调整的部分科目,例如:
增加固定资产核算中的“累计折旧”科目,是为了反映出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各项有形或者无形的消耗,以及固定资产的价值和现状。同时还增加了“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相关的科目,这些科目的设置是对结转和结余进行单独核算,突出了财政资金对事业单位核算的精细化管理,统一了核算财政补助收入的口径。
(二)会计报表的结构
新制度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要求和体系上都有改动,规定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3个报表为会计报表的主体结构体系,增强了报表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有效运用会计数据,有利于单位财务系统的全面发展。
(三)会计核算信息化质量管理
在新制度的修订里面,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程度增强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常的规范正确,不仅结合了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断更新和健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相衔接,从而为会计信息的正确录入和计算提供基础,保证了财务数据不遗漏。
二、会计制度改革前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差异性
(一)在项目支出中的资金分类有所变化
在实际业务中,发现原会计制度下,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使用中,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分类界定不明确。通常会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在新会计制度下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单位在预算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做到拨款和管理相统一,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的监督和考核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有利于单位项目支出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会计核算管理的形式有所改变
原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的会计核算业务。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主要是根据资金的性质、使用路径的不同进行编制出单位的预算指标,经过核算后,力争做到收支业务间的平衡。特别是实行这种会计核算形式后,可以节约单位的开支,强化了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又可以刺激单位的活力,拓宽了收入渠道,加强市场竞争力。
(三)事业单位支出分类有所改变
旧制度下的事业支出不够规范,分类不合理,影响业务记录和会计核算工作量。新制度下事业支出的分类,是按照资金使用性质划分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相关项目,具有较强的明晰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事业支出的合理性。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所变化
旧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建设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会计岗位的控制点监督不到位。新会计制度下,根据工作范围、性质等多种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同时,还规范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设计业务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等主要内容,更加明晰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核算的重点之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形成一种完整性。
三、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新制度下的会计核算的有利影响
1.有效改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果。如新制度规定了财务报表的内容更细致、更合理,利用简单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公式,使用人员就可以清晰了解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实际状况,掌握资产的流动情况和偿债能力,相比较原制度下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更加有效。
2.有效改进了会计核算方法。如资产项目中的科目设置,核算要求、方式及方法中,在新制度下都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部分经营活动的单位会计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更加完善了会计核算方法。
3.有利于促进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单位日常收支的合法性、效益性在日常核算中得到有效监督,充分规范了预算单位在执行财政经济制度,实际执行情况的行为,从而促进单位在遵守财经法律法规中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