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神经质人格、移情、抑郁之间的关系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30 共3242字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日渐凸显。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成长的困惑,心理问题突出,抑郁症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国内一些研究显示,有 27. 9% 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轻度抑郁为 17. 4%,中度为 8. 5%,重度为 2%[2].因此,帮助青少年缓解抑郁症状,研究并找出抑郁的易感因素及成因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个性特质被看成是精神病理学的重要预测因素已由来已久[3],尤其神经质人格是个体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4-7].国内外研究表明,神经质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但也有研究显示,神经质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受某些中介变量的影响,如沉思[5,8]、日常困扰[4]以及身体活动[10]等变量已经被发现,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高移情能力能有效增加其亲社会行为[11-13],并减少个体的攻击行为[14]和暴力行为[15-16].而个体移情能力的不足会对诸如孤独症[17]、精神分裂症[18]以及精神变态[19]等心理疾病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从移情角度出发,探讨神经质人格、移情、抑郁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训练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某两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中生和高中生 400 人,共发放问卷 400 份,有效问卷 321份( 80. 25%) .其中,男生 158 人( 49. 22%) ,女生163 人( 50. 78% ) ; 初中生 162 人( 50. 47% ) ,高中生159 人( 49. 53% ) .

  1. 2 方法

  1. 2. 1 研究工具 ①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 -D) : 此量表共 20 个条目,要求受试者说明 1 周内相应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0 ~ 3 级评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 CES - D 的 α 系数为0. 91; ②神经质人格问卷( FFIN) :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中的神经质人格维度,该问卷中有 12 个项目,0 ~4 级计分,总分越高表明神经质特征越明显。本研究中大五人格问卷 - 神经质分量表的 α 系数为0. 74; ③移情量表( Empathy Scale) : 该量表包括 28个项目,分别测量移情关注、观点采择、个人忧伤和想象 4 个维度。采用 0 ~4 级计分,其中反向计分题有 9 个,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移情能力越强。本研究中移情量表的 α 系数为 0. 71.

  1. 2. 2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测试,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样。测试前表达知情同意,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的同意; 学生自愿选择填答问卷,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问卷完成时间约为15 分钟。

  1. 3 统计处理

  运用 SPSS 16. 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信度检验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 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移情与神经质和抑郁之间均互呈显着的正相关( P < 0. 01) ,并且其中的想象和个人忧伤这两个维度与神经质和抑郁也呈显着的正相关( P <0. 01) ,见表 1.

  2. 2 移情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如果自变量 X 通过影响变量 M 来影响因变量Y,则我们就称 M 为中介变量[20].在本研究假设中,移情是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间的中介变量。根据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 首先,将变量中心化; 其次,建立 3 个回归方程: 移情( M) 对神经质人格( X) 的回归方程、抑郁症状( Y) 对神经质人格( X) 的回归方程、抑郁症状( Y) 对神经质人格( X) 和移情( M) 的回归方程。

  由表 2 可以看出,依次检验中的第三步检验不显着,即 M 对 Y 的回归系数不显着( t = -0. 664,P >0. 05) ,根据温忠麟的检验程序,需要做 Sobel 检验,

  在相关分析中,由于观点采择与神经质人格和抑郁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所以应排除对观点采择的中介效应分析。将从想象、个人忧伤和移情关注 3 个因子进行各自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 3 可以看出,控制想象后,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降低,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中介变量引入前的 0. 545 下降到中介变量引入后的 0. 514,见图 1,说明存在中介效应,由于此时的神经质人格仍能显着预测抑郁症状( t =10. 507,P <0. 001)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21],即神经质人格一方面通过想象对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心理。其中,中介效应所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 0. 3 ×0. 103/0. 545 =5. 7%.

  在个人忧伤维度,依次检验中的第三步检验不显着,即 M 对 Y 的回归系数不显着( t = -1. 24,P >
而移情关注维度的依次检验中,三步均显着,说明移情关注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并且,在第三步中,神经质人格仍能显着预测抑郁症状( t =11. 826,P < 0. 001) ,所以移情关注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 0. 171 ×0. 099/0. 545 =3. 1%.

  从图 2 也可以看出,移情关注是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即神经质人格一方面通过移情关注对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心理。

  3 讨 论

  从研究结果看,青少年抑郁症状与神经质人格存在显着正相关,说明神经质人格可以显着预测抑郁症状,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8].在对神经质人格、抑郁和移情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神经质人格、抑郁及移情均呈显着正相关,即神经质人格与移情得分越高,个体的抑郁症状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移情虽然与神经质人格以及抑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但经过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移情并没有在神经质和抑郁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这与 Lee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可能的原因是取样不同,导致误差较大。在 Lee 的研究中,其研究对象是美国大学生,而在本次研究中,对象是中国青少年,不仅存在地区和文化差异,而且研究对象的思维水平也存在差异,这些极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观点采择与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并不存在显着相关,表明不需要对其进行下一步中介效应的分析。在对移情的其它 3 个维度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发现想象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之间关系上起部分中介作用,此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9],并且想象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 7% .移情关注也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其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 1% .相关分析中,虽然个人忧伤与神经质人格以及抑郁呈显着正相关,但对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发现个人忧伤在二者关系中并不起中介作用,与Lee 的研究结果类似[9].

  本研究中,想象和移情关注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关系中其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神经质人格并不是完全通过想象和移情关注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的,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移情关注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3. 1%,虽然存在中介效应,但占总效应不足 5%,所以,移情关注对抑郁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倾向于想象虚构的人物的情感生活的青少年,会易于造成其情绪不稳定,且拥有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则很难将自己波动的情绪归于平静,所以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或者存在抑郁倾向。

  参考文献

  [1]Pezawas L,Wittchen H U,Pfister H,et al.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vedisorder reinvestigated: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adult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3,33( 3) : 407-418

  [2]刘桥生。 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2009

  [3]Maher B A,Maher W B.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4,103,72-77

  [4]Hutchinson J G,& Williams P G. Neuroticism,daily hassles,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 examination of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effec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 1367-1378

  [5]Roelofs J,Huibers M,Peeters F,et al. Rumination and worrying aspossible mediator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symptoms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linically depressed individuals[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8,46,1283-128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