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药物与团体心理疗法对酒精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5 共3422字
论文摘要

  酒是一种饮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成瘾物质之一,近 10 年来,我国过量饮酒及酒依赖问题日益严重,饮酒相关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过度饮酒可导致躯体、心理、社会多方面严重损害,酒精依赖本身是一种复饮率极高的慢性脑病,可导致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损伤,患者常以自我为中心,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减低,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本研究观察院内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6 月住我院酒与药物依赖治疗科的男性患者 120 例,平均年龄为 45. 12 岁,平均饮酒时间为 15. 15 年。入组标准:(1)诊断符合《精神障碍与行为分类(ICD-10)》酒精所致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2)经两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确诊为酒精所致精神与行为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头颅 CT 发现存在严重脑器质性病变;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采取单双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将一般给予常规药物替代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团体心理治疗合并常规药物替代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60 例,年龄(45. 28 ±5. 12)岁;已婚42 例,离婚8 例,未婚 10 例;受教育时间(13. 68 ± 2. 24) 年;饮酒时间 (15. 32 ± 2. 92) 年。研究组 60 例,年龄(44. 96 ± 4. 80)岁;已婚40 例,离婚7 例,未婚13 例;受教育时间(13. 08 ± 2. 52)年;饮酒时间(14. 98 ±2. 82)年。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二、方法

  1.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断酒,给予常规药物替代治疗约 1 周,戒断症状消失后,开始进行团体心理治疗。每周定期举行 3 次、每次约 1 h 左右的团体小组活动,由两名精神科执业医师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嗜酒的危害,树立戒酒的信心,对其暴露的各类心理因素及心理矛盾及时进行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性格上的弱点。疗程 12 周,出院后保持电话随访,统计酒依赖患者出院后的饮酒情况。

  2. 研究工具:(1)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年龄、受教育年限),并调查其酒依赖相关情况(包括患者的饮酒史、饮酒量、饮酒次数等)。(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共 20 个条目,按 1、2、3、4 级评分,主要症状出现的频度,将 20 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为初分,然后换算成标准分,用标准分除以 80 即得到焦虑评分指数。评分指数 <0. 50 为无焦虑,0. 50 ~0. 59 为轻度焦虑,0. 60 ~ 0. 69 为中度焦虑,≥0. 70为重度焦虑。(3) 抑郁自评量表 ( 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3]:共 20 个条目,按 1、2、3、4级评分,主要症状出现的频度,将 20 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为初分,然后换算成标准分,用标准分除以 80 即得到抑郁评分指数。评分指数 <0. 50 为无抑郁,0. 50 ~ 0. 59 为轻度抑郁,0. 60 ~ 0. 69 为中度抑郁,≥0. 70 为重度抑郁。(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共 20 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法,即“不采取”记 0 分,“偶尔采取”记 1 分,“有时采取”记 2 分,“经常采取”记 3 分,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

  3. 资料收集者、收集方法和评定时间:所有资料均由具有精神科中级职称及以上医师收集和整理,实施研究前接受相关量表的集中培训,并经过统一训练。研究者向受试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向受试者承诺资料保密及无风险性。由研究者发放问卷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讲解量表的填写方法,并让其理解量表每条问题的涵义,然后让其在无干扰情况下自己独立进行自我评定。受试者独立完成问卷,答完立即收回,核查问卷并按先后顺序编号。一般情况调查表在患者入组时填写,SAS、S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在患者入组时、第 4周、8 周、12 周分别进行量表评估。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团体心理治疗前后的 SAS、SDS、应对方式评分用均数 ± 标准差(x珋 ± 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出院 3个月时戒断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1. 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理治疗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研究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团体心理治疗前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后 8 周末、12 周末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 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 = 2. 79、2. 68,均 P <0. 05;t =2. 82、2. 43,均 P <0. 05,表1 ~2)。

论文摘要

  2. 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理治疗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研究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入组时也就是团体心理治疗前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评分,其中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后 12 周末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 01、2. 93,均 P <0. 01);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 = 2. 11、2. 17,均 P <0. 05,表 3)。

  3. 研究组与对照组出院 3 个月时戒断情况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出院后 3 个月,两组间保持戒断患者人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保持戒断的人数比例要大于对照组 (χ2=8. 155,P = 0. 004,表 4) 。

 论文摘要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饮酒造成的各种危害逐渐加大,酒依赖住院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昆明市 2005年进行的精神与行为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与行为障碍患病率在所有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当中排第二位。由于云南省的许多州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受地方文化习俗、个人文化背景、职业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酒依赖、慢性酒中毒等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复饮率高,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解决酒精所致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的康复和复发问题。有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自我不和谐,导致患者内心紧张、不安,在无外在诱因的情况下,当感到自我看法与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引起自胁性焦虑。而患者本身应对方式不良,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仅存在人格缺陷和述情障碍,而且可能存在决策能力障碍。因此,酒依赖患者住院,药物治疗仅仅是戒酒治疗的第一步,它只能消除患者的躯体依赖,却难以根除患者的心理依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各类心理干预办法。周朝当等将道家内观思想运用到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小组干预治疗中,并进行一定时间的追踪观察,对降低患者的复饮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颖等则采用家庭心理干预和家庭护理指导的方法,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降低复饮率。因此,对于该类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基础,而同时运用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模式则是预防复饮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入组前 SAS、S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在团体心理治疗 8 周后 SAS、SDS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 12 周末尤为明显,提示通过系统的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酒精所致精神与行为障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国外相关研究也证实,负性情绪与饮酒情况密切相关。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负性情绪,酒依赖患者在戒酒后很容易再次复饮;如不给戒酒患者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戒酒患者在 3 个月后的复饮比例可超过 50% 以上。国内职晓燕等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正确应对生活事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酒依赖的认识。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纠正患者消极的应对方式,加强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进一步增强患者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对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降低复饮率。

  综上所述,酒精所致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团体心理治疗,比单纯运用药物治疗能够较好地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不良应对方式,降低复饮率。

  参考文献:
  1 郝伟. 精神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67,71-72.
  2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41-442,458-459.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 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194-196,122-124.
  4 阮冶,黄悦勤,许勇刚,等. 昆明市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628-632.
  5 刘铭涛,鲁文兴,李福湘.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292 例临床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264-26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