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词典》将挫折定义为: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断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正确认识挫折,战胜挫折,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提高幼儿的AQ,即逆境商数。AQ是指理解挫折并战胜挫折的能力,包括四个因素:(1)控制:一个人对挫折的控制程度。(2)归属:一个人能控制挫折结果的程度及改善挫折情况的能力。(3)延伸:对挫折影响生活其他领域的评估。(4)忍耐:对问题持续时间及所造成后果的评估。相对于AQ,我国教育更注重对幼儿IQ和EQ的培养。虽然IQ和EQ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在很大程度上AQ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近些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在校学生自杀的新闻,自杀的原因不是因为没完成作业,就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些事实都表明,中国太缺乏“挫折教育”了。人生不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挫折在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通过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历练,使孩子从小就树立面对挫折后的正确态度、合理得当的思维方法、不屈不挠战胜挫折的勇气、品格及精神,进而培养孩子面对和冷静分析挫折、战胜和摆脱挫折带来负面影响的意识和方法[1].
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如何很好地保护孩子,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如何让孩子保护自己。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增广贤文》有言:“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家长不能照顾、保护孩子一辈子,所以就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困难。
一、当前挫折教育的误区。
(一)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
有些家长和教育者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为没有吃过苦,所以挫折教育就是让他们吃点苦就行了,于是各种“体验式”夏令营就兴盛起来了。体验式夏令营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孩子经历过吃苦体验后,效果却没有预期的理想。有些孩子参加完活动回来会觉得自己“遭罪”了,于是变本加厉的娇气起来[2].这种挫折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还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味的为他们设置障碍,使得孩子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完全是错误的[3].吃苦教育只是让孩子受一些没有必要的皮肉之苦,这对增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不大,如果吃苦教育实施过量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家长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真正能够培养他们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能力的教育。
(二)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失败教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孩子获得更多的资源,家庭、学校、社会都为孩子创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这使得孩子在这条路上很少经历挫折。所以,有些人就认为,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为没有经历失败,于是就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失败教育:人为地为孩子设置失败情境,让孩子不能顺利的解决问题。事实上,如果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过多的干扰,使他们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就会造成孩子的挫败感,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形成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听任摆布的心理状态、行为。他们就不再会相信努力会成功,反而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变低,这样的挫折教育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三)将挫折教育等同于痛苦教育。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通常是六个大人宠一个孩子,孩子在家人的保护中长大: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人就认为这种溺爱使得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于是教育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没有表扬,没有鼓励,甚至在他们努力尝试的时候,家长也要可以打击,设置困难。更有甚者,还会体罚孩子。这种挫折教育只会使孩子对未来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产生抵触与逃避心理,反而会使他们在挫折面前畏缩不前,不会真正享受到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挫折阈限”.所谓“挫折阈限”就是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如果孩子接受到的挫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挫折阈限,教育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但是“挫折阈限”是具有积累性的,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随着自己经历的事情增多而逐步提高。挫折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绝对不是刻意打击他们。家长可以让孩子去感受挫折,体验失败,但是这要在他们“挫折阈限”之内。
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角度。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环境中去,因此,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4].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经历过挫折,那么他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社会的发展使得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人们要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独立性等方面,而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正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现在各个国家也在积极的实施“挫折教育”.比如:日本,他们很注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家长都会领着孩子穿得很少地跑步,就是为了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当孩子遇见困难时,家长不会第一时间出面帮助,而是等待孩子自己解决,等等。相对于日本来说,我国的孩子被保护的太多了,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了国际竞争,我们一定要提高我们孩子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挫折意识。
(二)现实角度。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90年代,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就成了家长的主要投资项目。家长普遍赞同“成才教育”,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可以迁就他们,所以中国教育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其实,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同样的挫折发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乐观、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会很快度过难关,并且挫折也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孩子会很长时间才从挫折中走出来,更有甚者会轻生。而我国的教育就是重视成绩,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挫折教育就是纠正教育的片面性、单一性,矫治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弊端的重要措施,它既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5].
(三)孩子发展角度。
从孩子发展过程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就需要家长培养孩子正视挫折的勇气,不要遇见挫折就想要逃避。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让他们有战胜挫折后的成功体验。有很多家长,当自己的孩子遇见困难时就替他们解决,当孩子遇见不顺心的事情就责怪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任性、脆弱、独立性差的性格。
家长的这种做法属于“代替孩子成长”,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会使孩子的成长环境更为顺利,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对新的刺激产生畏惧之心,遇见挫折的时候会不敢面对,懦弱,脆弱。[6].所以,家长让孩子去正视挫折,自己解决挫折绝对不是“残忍”的表现,而是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三、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措施。
(一)家长要学会“放手”.
美国斯宾塞说过:“培养孩子勇敢的个性,让他们成为自立自强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闯世界。”家长不要为幼儿包办一切事,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处理问题,即便处理的不好,即便会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学到很多事情的。并且成人要懂得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不要抓住幼儿犯的错误不放,要培养幼儿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成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决定一些事。现在有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他们认为,自己见的事情懂得道理比幼儿多得多,如果幼儿听他们的话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是他们不知道,幼儿正是在这些“弯路”中成长的。一个经常受到父母控制的孩子,会失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如果家长为幼儿决定了所有事,那以后怎样让幼儿独自面对社会呢?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实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应付危险的能力。不要为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任何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那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的自立与自信。
(二)客观评价幼儿。
在教育中夸奖和鼓励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夸奖只会让孩子不明是非,过分自负,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一遇见挫折和批评就会很有挫败感。当然家长也不能总是批评孩子,这样幼儿又会过分自卑,不能肯定自己。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在幼儿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时家长鼓励、赞赏他们。但是当幼儿做错事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并加以改正。只有家长对孩子有明确的教育观时,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家长要勇敢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并鼓励他们去改正。所以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做出客观的评价,提出符合他们发展的要求,并给予孩子信心,让他们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及时改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培养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的。
(三)家长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及时舒缓幼儿心理压力。
挫折虽然是人生强制的一课,但不会有人天生面对挫折时能够镇定自若。有时候孩子面对着不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如:没有小伙伴喜欢和自己玩;被比较强势的小朋友欺负;在幼儿园被教师批评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舒缓幼儿的心理压力。孩子有孩子的烦恼,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考虑孩子,认为他们经历的不算是挫折,所以就不去在乎他们的挫败感。实际上,孩子有的时候在他们年龄内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成人少,这就需要成人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并及时舒缓他们的压力。
(四)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的,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仿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其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7].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想法等。家长面对挫折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态度。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要想让幼儿有很好的品质,家长必须先培养这种品质。所以家长就要做到要勇敢面对挫折,不要逃避。只有家长有战胜挫折的心态,才能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金凤。对幼儿成长阶段实施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园地,2008.
[2]卢东启,杨帆。浅谈挫折教育的误区[J].教育探索,2008.
[3]杨帆,彭彦琴。挫折教育的心理解读[J].教育科学,2004.
[4]刘丽英,刘云艳。关于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5]魏青。论挫折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
[6]王娟。浅谈幼儿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7]钟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今日南国,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