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不足和优化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22-06-29 共4605字

  摘    要: 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既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小学家长协同育人意识较弱,教师协同指导时间少、方式单一,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协同指导的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个性化的协同指导课程,搭建协同指导平台,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     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

  一、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刻地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目标方向。不仅如此,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个家庭教育实验区,指导帮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更是将家庭教育由过去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可以说,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推进家校共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是提升小学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处于弱势。大部分家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训练,家庭教育知识欠缺,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家庭教育面临无助的窘境,亟须教育专业人士的指导。学校协同指导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家庭教育协同指导能够在大量信息中筛选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逐渐淡化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因此,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将满足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二)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是小学家校共育的重要保证

  家校协同育人要求以家校共同体的新视角,针对同一教育对象,打造家校教育命运共同体,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价值、共同使命和共同责任。但是,作为协同育人的家庭端,关注更多的是子女的成才而非“成人”,存在教育方式以经验为主,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等问题,难以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作为家校共育的学校端,不仅要做好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担当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而教师便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实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发挥教师专业团队的力量,共同助力家庭教育,才能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现状

  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是指以小学教师为教育主体,通过对家长进行科学、规范、专业的教育指导,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一系列有关家庭教育的法规政策的颁布,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相关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工作,但目前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不足和优化建议
 

  (一)家长协同育人意识较弱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家长忽视自身学习,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家庭教育主体失位等问题。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有的家长外出务工,忙于养家糊口,缺乏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正确认知,总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是教师的责任。因而,部分家长接受学校教师的协同指导意愿不强烈。

  (二)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时间较少、方式单一

  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是以形成家长的正确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为目的,但是学校和家庭、学校与其他协同主体在时空属性上较少重叠,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以家长会、家访、家长培训等传统形式为主,多以当面语言沟通为主,受到时间空间限制,指导难以常态化开展,学校又没有充分利用好家校社教育资源,难以真正发挥学校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作用。

  (三)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目的是向广大家长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准和技能。科学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有助于父母养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实施科学的育儿行为,但我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实施内容大致相同,缺乏针对性。具体而言,我国小学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主要针对父母育儿观念、教育方式、儿童健康发展等问题展开,但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情感逐渐变得稳定、丰富,身体各器官快速生长发育,入学学习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大转折,学校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应依据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发展特点开展。此外,教师也很少根据家长的年龄、性格、学习经历、家庭类型、家庭结构等因素,为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以此提升家长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

  (四)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尽管国家在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保障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还需进一步落实与完善。首先,在法律保障方面,尽管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但其落实尚需时日。其次,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多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渠道的资助较少。第三,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仍处于探索阶段,家庭教育协同指导还需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从而形成权责统一的组织保障体系。

  三、小学实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策略

  (一)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培养;而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应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往往十分模糊,在功能作用、内容方法上趋同。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家长容易唯学校马首是瞻,家庭教育就是辅助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长此以往,容易使家庭教育依托于学校的文化场域,丧失自己的独立性、独特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此,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显得十分必要。只有正确认识家校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学校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才知道应该达成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家庭教育在空间上亲密、时间上长久的特性,决定了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道德教育特性的发掘,另一方面又要与学校德育保持方向的一致。因此,给家长提供专业指导,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厘清家校教育的责任和边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找到适合各自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二)促进教师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师缺乏,不能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其培训内容和质量都存在问题,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教育素养与家庭教育的要求不匹配。在现实生活中,当家庭教育遇到难题时,家长首先求助的是学校的教师,从而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肯定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价值,增强协同指导的积极性。目前,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工作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而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开展指导工作没有额外的报酬,多出于自身的教育情怀和责任心,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随意性较强,并且不能长期坚持。这就需要教师审视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工作的价值,通过对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过程、内容、结果的总结与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沟通能力。

  其次,教师应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我国小学教师在师范院校大部分时间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主,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所以教师从业后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家庭教育协同指导能力。学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在线学习等。也可以请家庭教育专家、专职人员进入校园,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培训,在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中,帮助教师解决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群体之间创造交流、观摩的机会,如举办“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交流会”或到其他学校观摩学习,以此开阔教师的眼界。

  (三)构建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只有将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构建家庭教育课程,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才有载体,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不同于学科教学,要求课程个性化。

  首先,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家庭类型、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正常的家庭形态,还呈现出单亲、重组、离异等类型的家庭,导致家庭教育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应依据家庭及家长的实际情况,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为各种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课程。

  其次,协同指导课程要根据学校、教师所在地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如面临残障儿童的家庭群体,我们可以为其设计个性化的指南供家长使用,或与医疗部门、卫生部门合作开设相关身体保育课程,再或是为这些特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在身心方面提供针对性的课程。

  第三,课程设计要针对家长的需求和儿童发展的要求,不能只顾家长的需求而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能不照顾到家长的实际情况。因此,协同教育的内容、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四)搭建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平台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时间集中、路径单一的问题,学校可通过搭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家庭教育平台。

  首先,主题教育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形式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儿童身心发展知识普及、亲子关系、感恩教育等活动,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参加的类型,获得参与、学习、分享的机会。在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学习到丰富的教育知识,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长教育履职能力。

  其次,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破除家庭教育的时空限制,建立门户网站,开设公益性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分享专家学者的讲座和研究成果等,搜集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展示学生前后的身心变化,提供一些自测量表,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站记录家访情况,观测家庭教育发展水平。

  第三,困难帮扶平台。利用服务热线、家长委员会、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平台,为困难的家庭提供针对性、持续跟进的指导,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随迁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21,(01):20-25.
  [2]赵东花.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中国妇运, 2012.(11):9-15.
  [3]马骏兵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5);21-23.
  [4]杨宇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8.
  [5]廖沁玥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 20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