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也都是“一样的”。3-6岁儿童都是纯真的都是无邪的,很多都是未知的,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去指导、去引导。然而现在这个社会,每个家庭的爸爸妈妈对待孩子都比较溺爱,这也为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埋下了祸根,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个体差异是存在的。那就需要我们去用差异教学去让全体孩子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自我服务能力; 提高; 差异教学;
一、现状描述
1.客体:从幼儿自身出发
笔者就对3个年龄班的幼儿进行了观察记录,按照年龄的划分,抽取三个班级中20名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情况。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基本已经具备初步的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各年龄阶段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存在差异,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是慢慢上升的,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调查了多个方面,观察发现:幼儿独自如厕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并且做的比较好的是独自进餐。最后在穿鞋和穿衣服来看,穿鞋是较难。
2.主体:从培养者角度出发
笔者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发现现在大多都是父母亲自带孩子,但少数是老年人,经过比较发现,由老人带的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相要稍微差一点。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
(1)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认识深度不够
通过访谈发现了基本上教师都知道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幼儿园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方式来看,教师们只是注重培养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只是要求孩子们能达到标准,比较注重幼儿知识的培养,他们很少会注意其过程,以及其他的方面。并且不同幼儿需要的培养方向是不同的,要根据平常观察该名幼儿是安全方面还是生理方面来培养,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去观察然后因人而异,也缺少培养幼儿的机会。
(2)缺乏对家长的宣传与指导
很多家长认为教师应该辅导孩子提高其知识水平的发展,每次回家都会问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而不会关心孩子在生活上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比如穿衣吃饭等,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不会穿衣服或者穿鞋子的时候教师应该去直接帮助他们,帮他们穿衣服或者穿鞋子。教师应该指导家长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方法,改善他们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认识与观念。
2.家长的原因
徐舒敏在研究中指出有些家长头脑中存在着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责任分离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幼儿园活动的开展其实是离不开家长们支持与配合的。如,家长会认为把孩子是家里的“掌中宝”应该好好呵护,力所能及帮助孩子完成一些事情,而不能好好引导他们独立完成。有一些家长认为培养幼儿的智力让幼儿学很多的知识是主要的,他们忘记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幼儿自己是不可能完成很多事情的,抱着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的心理。正是因为很多家长存在这种心理才使得孩子自我服务意识薄弱,不愿与他人分享,也影响了幼儿锻炼自己的能力。
3.幼儿园的原因
因为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大部分幼儿园都会检查被子的折叠情况,然而这样一来保育员往往都不会让孩子自己折叠,这样孩子们就少了一次自己折叠被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在中午时因为保育员自己也需要吃饭,所以当教师发现有的孩子吃饭比较拖拉的时候,会直接喂饭或者是孩子不愿吃了就直接倒掉。
三、思考与建议
1.教师角度
(1)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考虑到个别孩子的不足点在哪儿,优点在哪儿
从多个角度培养,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以适宜的方式将教育目的转化到方法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并支持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氛围,坚持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为教学重点,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一步一步坚持下去。当有孩子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对孩子们多一些鼓励,激励并且引导孩子,少用批评的语言,时刻让孩子保持自我服务的意识,多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成功,这样孩子也会有更多尝试的可能。
(2)充分调动家长资源,统筹教育观念
教师为了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同,过度去注重孩子们知识的培养。这样就疏忽幼儿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如今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也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还是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才能让孩子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所以教师应该统一家长的教育理念,在家里家长更应该好好利用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在一些老师培养不到的地方发挥家长的作用。
2.幼儿园方面
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自我服务的机会,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主动参与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开展丰富的活动或游戏,让娱乐的氛围带动幼儿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鼓励教师用不同的“爱”对“不同”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朱耀荣.小班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140.
[2]蔡锋锋.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6):12.
[3]杨婕.幼儿自我服务提升路径探讨[J].新校园(上旬),2018(0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