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大学创业教育中基于知觉三阶段的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来源:科技与创新 作者:许冬梅
发布于:2021-04-22 共5846字

  摘要:“双创”情境下,创业教育渐趋成熟与普及,而作为内核与基础的创新思维培养在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这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业思维,强调面对资源约束、不确定未来时的最佳决策,即培养在创业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摆脱反射脑的定势思维、养成思考脑优先的创新思维习性。创新思维是种感知-反应,通过对感知中具外显性的知觉三阶段施力,创业者可实现抑制反射脑、引导思考脑工作。因而,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可以是以创业活动为抓手,依据知觉层次嵌入适宜的感知思维工具。

  关键词:创新思维; 知觉三阶段; 感知-反应; 感知思维工具;

  1 高校创新思维培养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双创”情境下,《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7》(下简称《报告》)表明,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烈的创业意愿,较2016年上升8%。大学生创业者甚众,但“千人一面”模仿型创业居多,创新严重不足。这恰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如火如荼而创新思维培养的严重滞后相呼应。这也可从创业教育的体系性、标准化与模块化及创业研究的丰富性,对比创新思维培养方式的多样性及稀见的研究可见一斑。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的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求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创造力。创新思维培养显然没有跟上创业教育的步伐,这也不利于国家“双创”战略的实现。

  《报告》还表明,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多属于“机会型创业”。新颖的创业构思(创业机会)是创业个体在基于现有知识结构上进行的联想性、创新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个体创业机会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新思维的存在增大了机会识别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造力越高,其创业意愿越强;创造力测验得分越高,其在未来进行创业的意向也越高[1]。而创造力培养的着力点正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直接的助力。

  “双创”时代呼唤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步。在实际调查中,创新思维培养效果并未获认同,常有学生质疑:怎么能够证明学会了创新思维,用什么来衡量?这种质疑在创新思维教育中较为普遍,这证明在高校尚未能获得有品质认可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这也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不同步的根源。

  2 高校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设计主要包括思维形式、思维力、创新技法等三种类型[2]。思维形式与思维力强调训练思维的活跃性,认为思维活跃后创新创意能力将增强,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创新技法则通过讲述各种已知的创新来印证创新技法,期望受教者再将此类技法用于实践。

  以上创新思维培养的设计依据是在常规思维无以解决问题时的突破,即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有意、不得不为之的被动选择,是在解决问题碰到障碍时,在思维的中、后期导入的技法。基于以上原因,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一般包括两方面:(1)知识讲授,即创新思维培养活动的理论层面,如上述的思维形式、思维力及方法等;(2)实践应用,通常要求学生提出某些创新创意作为训练及考核。

  在实践中,创新是由创新思维的过程所决定的,当下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偏重创新成果的渲染,而较少涉及创新思维的过程。这种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印证式”的培养设计[3]:即学习各种引发创新思维的形式或技法,然后再用已有的案例来证实所用到的知识。当受教者因考核要求而提出创意产品,他很难将之归因为所学到的某种具体的思维形式、思维力或思维技法的作用;所以他们会发出质疑:怎么证明完成这些作品是受了培养学习的影响,而不是他本身就具有这个能力?这可以归因于现有创新思维培养中存在的两大问题。

  第一,以游戏的方式训练思维形式,如发散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这种训练由于无法剖析思维的过程,是以也无法构建受教者的大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培养是可以在训练大脑活跃度的基础上、借助创新技法来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是奥斯本所提出的训练路径。只是训练大脑的活跃度,让大脑更容易产生火花,需要足量的积累与锻炼。此外,大脑活跃度的训练,难以找到持续有效的方式,最主要是难以验证。受教者并不会认为玩一些游戏就具备了创新思维必备的思维能力。

  第二,创新技法以印证式的方式教导,缺乏进行实践的路径。让受教者掌握与理解创新技法是必须的,但是受教者学习的是应用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基于问题解决过程需要而应用工具。或者说,既有创新思维教育的创新技法并不是基于思维过程的组织,而是基于技法本身的讲解。受教者并不能主动用之于工作或生活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也许会偶一用之、被动创新,但由于缺乏工具应用时的思维过程透明化,其实也不会因此就认为自己具有了创新思维能力。

  这两大问题的存在显然不满足“双创”情境下创新思维培养的需要,也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因为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创业思维,即以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为抓手,训练创业者如何思考和决策,目的是提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做正确的事以及用正确的方式做事的能力。一方面,创业思维是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寻找并创造商机的思考方式。创业思维具体包括:利用手头资源快速行动;根据可承受损失而不是预期收益采取行动;小步快走,多次尝试;不断地吸引新人加入行动;乐观看待意外事件;将激情当成行动的动力等[4]。这些均要求以创新眼光来看人待物,创业的本质是创新,要时刻面对不确定性、且处于资源高度约束的情境之中,因而敢于挑战、逆向思考、灵活决策这些具有创新思维特性的素养与特质就变得重要和必需。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中创业关键活动的管理与决策从操作层面来看比较繁杂,但如从思维的视角来看,则都离不开对环境因素的扫描、既有资源的整合及各要素的组合创新。即都遵从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这要求创新思维培养应该遵从思维的过程来组织思维工具。

  总之,“双创”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的不是概念上或印证式培养,而是可以提升创新思维实践的应用式培养。“创业者”不应是面对问题的被动创新思考,而应该是时刻、主动、多视角的思维以寻找最佳决策的创新思维。这要求剖析与透明化思维过程。

  3 创新思维培养的感知过程理论

  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认为大脑是一种感知-反应的模式组织系统[5],即大脑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会自动匹配记忆中的经验并将之纳入某种反应模式。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认为,大脑的分工和协作是三套负责感知和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与储存脑[6]。三套脑在时间上不同步且可以接力工作。未经思维训练的人们在面对问题或刺激时,最先形成的感知-反应就是原始、快速的反射脑的工作结果。因思考脑的感知-反应的形成慢速且需消耗大量能量;而储存脑的工作是在反射脑、思考脑的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这也印证了人们关于大脑创新的认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脑趋向稳定而平衡,思维的目的是废止思维。即大脑思维的目的是寻找到过往经验形成的熟悉模式,这种特性极易引致反射脑的优先行为。(2)创新的障碍源于定势思维。当大脑接触到刺激时,速度快的反射脑工作并进入经验形成的定势模式,同时限制了其他二套脑的工作而产生创新障碍。(3)创新创意通常产生于潜意识的顿悟或灵感。一般人的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也印证了三套脑的接力工作。当碰到问题时,首先是反应快的反射脑进入工作,由于常规模式均无法解决问题而停止;接着,思考脑接力工作,准备期收集整理信息,酝酿期基于信息匹配模式,却也仍然无法解决问题而在显意识搁置;最后,储存脑接力工作,承接并整理准备期、酝酿期的信息,继续寻找可能的模式并获得突破。顿悟期为储存脑整理反射脑、尤其是思考脑的信息引发的创意创新,这也印证了创新创意出现的时间与环境(如半梦半醒、闲暇放松时等)。明朗期的产生源于酝酿期的积累,即储存脑的创意产生源于思考脑的充分工作。这说明如果想要摆脱定势束缚、获得顿悟创新就必须让思考脑优先且充分工作。

  创新思维是外界刺激作用于大脑的感知-反应。感知中唯一具外显特性的是知觉的展露、注意与解释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信息是呈漏斗状过滤的[7],一则信息只有依次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才有可能贮存到个体的记忆中,进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知觉三阶段印证了大脑的组织模式——外界刺激展露于感官,引起注意,形成一定的解释,最终引发可能的反应模式。创造学者亚历斯·奥斯本提出,从应用独创力后到应用判断力前,必须安排相当长的一段思考时间,若是性急地妄加判断,便会使创意所培植出来的幼芽夭折,因此凡事必须三思[8]。奥斯本所说的“应用独创力”对应思考脑的工作,即要进行创新思维就必须让思考脑拥有充分时间的工作。定势存在的原因就是感知的信息比较单一,或者注意力被引导到了熟悉的信息上,从而反射脑在大脑中找到了制式模式。不同的信息引起的注意将可能引导大脑不同的解释,而有效的创新正是蕴含在其中。可见,要想突破定势,就得让思考脑优先工作,更进一步地说,就是要在知觉三阶段施力以拓展感知。

  4 基于知觉三阶段的创新思维培养设计

  德·博诺明确提出创新思维就是在思维不同阶段嵌入适宜的感知思维工具,“思维不同阶段”就只能是思维与外界有交互性的知觉三阶段,创新思维就是在知觉三阶段嵌入适宜的感知思维工具。这其实就是通过思维工具施力于知觉三阶段,避免注意力跟随经验模式,从而抑制反射脑并优先思考脑工作。

  依据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三阶段对应为潜意识、潜意识进入显意识、显意识三阶段。信息展露于感官同时抵达潜意识,其中能唤起注意的信息则从潜意识进入显意识,并经过再次过滤出的信息与记忆中的经验匹配,从而形成显意识的解释。定势思维产生于引发注意并形成解释阶段——反射脑工作。如果想让思考脑优先,首先可以将潜意识中的信息展露显现,即运用思维工具进行信息的拓宽与收集,这样就增加了感知的数量;其次在知觉的注意阶段,导入思维工具针对展露出的信息联系记忆,使信息具有意义,扩大感知;最后在知觉的解释阶段,是对信息进一步加工,验证感知的有效性。这其实就是借由思维工具拓宽与深化感知,以优先并尽量延长思考脑工作时间,进而使得存储脑产生有价值的顿悟。这样,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便转换为围绕知觉三阶段的感知思维工具的学习与应用[8]。

  由于知觉三阶段存在递进的关系,因而关于感知思维工具的培养设计亦存在前后逻辑性与差异。首先是展露阶段要考虑环境中所有相关因素,工具应该是偏重因素列举型或目标相关型的;其次是拓宽注意力,寻找备选方案,工具要能引导出更多的有意注意,可以是延伸型或无中生有型的,以寻求其他的可能;最后是以终为始,寻求对决策更全面的解释或创新,工具可以是经验回顾、推演或总结类。

  尽管不同阶段侧重工具有差异,但并不是制式不变的,完全可以因着个体经验、知识差别选用。最关键是要养成在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决策或解决问题时嵌入思维工具的思维习惯。掌握工具加上有意识的实践,思维主体逐渐从有意识的训练到无意识的习性,让思维工具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润物细无声地嵌入思维之中,最终就能让创新随时随地发生。

  5 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建议如下。

  一方面需要建构“为何”——即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理论,以创新思维的知觉过程与创新思维四阶段的关系、及知觉三阶段的思维内容作为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需要厘清“如何”——即创业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过程的嵌入,这是实践路径,目的是养成创新思维习性。这可以从创业三要素着手,创业三要素指的是创业机会、资源、创业团队,其中包含创新基因的创业机会是首要的。创业的实质是具有创业精神的个体对具有价值的机会的认知过程,包括创意的寻找、机会识别、评价与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创新创业的初始阶段,也是创业活动中最基础与核心的阶段。它为后面的创业实践指明了方向与道路,而这个阶段也是创业思维最重要的体现,也最需要创业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针对创业机会的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创业创意。创业机会都是来源于对宏观环境的趋势把握及微观环境的消费需求的敏感。这可应用要素工具如PEST模型,并结合影响消费者在时间、物质、利益、价值等四方面的需求切入;此时还可以应用专门的创新工具如头脑风暴、强制联想法、思维导图等拓展变化要素。(2)创业机会识别。此阶段的根本是寻找创业机会原型,可用专业的要素工具如手段-目的链模型进行初步定位,也可结合聪明十二法、奥斯本检核法进行注意力引导延伸;然后应用五力模型进行市场竞争分析;还需要结合SWOT模型审视自身的机会;最后在此基础上应用STP模型进行定位,进而制订相应的4P模型的策略。(3)创业机会评估。这个阶段重点考量创业落地的可能要素,此时可嵌入应用要素工具如创业画布模型。另外,还可配合甘特图、PDCA管理循环等对机会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剖析。

  以上三个阶段其实是围绕创业核心活动——创业机会进行思考的思维层层递进,也是知觉的展露、注意与解释三个阶段的逐渐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机会逐渐明晰。创业者在从创意到创业机会识别,再到创业机会评估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在恰当时机嵌入适当的思维工具,从而寻找到有价值的创新决策。这有利于创业者摆脱大多数人看待事情的眼光,从而发掘出创业机会。这种时刻以思维工具来进行决策的方式,即不同阶段不同思维工具的嵌入,实际上就是让思考脑优先工作。同理,对资源、团队等创业核心要素的创新思考亦应当通过知觉三阶段的感知思维工具的选用,以引导思考脑的优先且多视角思维的工作。即,将面对的任何决策都思考工具的选用,从有意识的训练到无意识的习惯,这将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性。

  当创新思维习常化后,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无论是面对于初创企业的生存思考,还是创业过程中的竞争思考,都会自然地循着知觉三阶段进入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秀娥,张坤.创造力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3):67-78.

  [2]许冬梅.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9-22,42.

  [3]陈治仁.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5):171-174.

  [4]任荣伟,方志远,戴欣.创新创业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5]爱德华·德·博诺.我对你错——从岩石的思维到水的思维[M].冯杨,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6] 特奥·康普诺利.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M].阳曦,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7]陈林兴.基于知觉理论的我国企业广告策略的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6(4):173-174.

  [8]亚历斯·奥斯本.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

  [9]许冬梅.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135-140.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许冬梅.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思维培养路径[J].科技与创新,2021(05):105-107+109.
相关标签:创新思维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