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学校特色发展研究呈现出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的特征。国内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理解表层化、评价研究薄弱化与实践研究经验化的问题。国外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尤其是对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评估与影响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取向”。进一步研究应深化完善本土化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取向。
关键词: 学校特色发展; 回顾; 反思; 展望;
Abstract: Amid education reform,schools are required to pursue development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individuality.Studies on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wo traits,that is theory-oriented and practice-oriented.While domestic researches have serious issues:superficial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s,deficiency in evaluation research,and obsolescence of empirical studies.On the contrary,relevant stud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focus more o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especially on evaluation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in this regard,which is more practice-oriented.Looking ahead,it is suggested to localize studies and theories on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and uphold student-oriented approach as the guidance.
Keyword: studies on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view; reflection; prospects;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注重“个性教育”,学校特色发展日渐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于是一些中小学开展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学校特色发展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研究不足与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促进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为中小学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相关概念辨析
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等常与学校特色发展放在一起讨论,故而厘清三者的内涵与关系十分必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开展了有关特色学校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2016年后又有所下滑。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从2010年起,增长态势明显且有持续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1 学校特色发展研究年度发文情况
特色学校、学校特色与学校特色发展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学校特色是学校某个方面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局部特征。特色学校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学校,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与整体性。学校特色发展“立足于学校发展的过程与结果”,[1]24以学校特色实现学校整体优质发展,“具有过程性、策略性的内涵和属性”。[2]89其次,“‘学校特色'是初级形态,‘特色学校'是高级形态”。[3]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办出各自特色'的统称,它包含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不同的发展层次”。[1]39因此,学校特色发展是个性特征与整体性特征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与结果,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取向的学校内涵式发展策略。
二、国内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
(一)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
1.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的研究
(1)文化发展说。
国内持文化发展说的占多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明春、胡方、龚春燕他们认为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4]邬志辉认为“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标志是独特学校文化气质的形成”。[5]
(2)整体发展说。
这一观点兼顾了学校发展的全局性,避免学校特色发展走向极端,形成具有“多特色”的无特色学校,因而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有学者认为办学特色是学校整体性发展战略,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6]还有学者认为特色学校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着的育人效果”。[7]
(3)独特优质发展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抓住了“特色”的独特与优质内涵,认为这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标志。比如有学者认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重视发展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个性,特色学校是优化了的个性学校。[8]还有学者认为学校特色是其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成果等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优质个性特征。[9]郑友训认为“特色学校是指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在较长时间内、在某些方面具有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之处,形成的个性鲜明,成绩卓着,社会公认的学校”。[3]综上所述,“办出特色”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词,我们既要关照其中的文化要素,又要兼顾学校内部各因素的整体效应和学校间反同质化的个性特征。
2.学校特色发展要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学校特色发展要素的论述主要涉及校长、教师、学生、课程、文化等方面。关于校长的研究主要是从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来论述。在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中很多都提及教师的关键作用,但专门论述教师与学校特色发展的论文很少。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学校宣传不到位、理论准备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师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文化认同。[10]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都提到是为了学生个性发展,是以学生为导向的。而对于文化要素的研究,主要是对学校文化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价值,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文化特色,进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进行论述。课程要素主要涉及学校特色发展与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以及如何以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
3.学校特色发展路径的研究
多集中于以课程为突破点的学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比如范涌峰通过比较中西方对学校特色发展的认识,提出“学校特色发展应以课程作为切入点和核心支撑,以文化为价值前提和沉淀形式,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11]张维忠等人进行了以“课程顶层设计为抓手的学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12]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以文化、管理、教学、优势项目活动等为突破点的学校特色发展路径的观点。
多数学者强调学校内涵式发展,是发挥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要素作用,如校长、教师、课程、管理、文化等,对学校特色发展进行整体架构。李松林等指出“学校自主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质与目的,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办学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优化配置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基础,学校创新主体——校长与教师的培育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外控管理走向自主型校本管理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保证”。[13]龚春燕等指出学校特色发展要“挖掘特色资源、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教学、形成特色建设团队、运行特色建设机制”。[14]还有学者从校长角度提出学校特色发展路径:提炼特色办学目标、培养个性特长教师、创造良好学校氛围、寻求外界支持。[15]
4.学校特色发展模式的研究
从理论视角下构建学校特色发展模式。比如,张熙从“业务流程再造”得到启示,建构了学校特色发展“枣型模型”。[16]有学者从弗雷德·艾根的超循环理论的内在逻辑出发构建了学校特色发展模式:主体自觉—目标生成—过程建构—方法选择—条件整合。[17]还有学者从战略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理论出发构建了:价值澄清—内涵厘清—战略分析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18]此外还有经验总结式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有学者构建了凝聚办学理念—确定特色主题—制定实施计划—强化实践探究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12]还有学者从学校特色发展实践出发建构了:项目突破、全面优化的自下而上模式与顶层设计、系统打造的自上而下的两重模式。[19]
5.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研究较少,且多关注于评价标准的建构。如胡永新采用因素分析法,对与学校特色发展相关因素,包括特色基础、特色理念、特色内容、管理机制、特色科研、特色形成过程、特色成果及其它相关因素进行评价。[20]还有学者依托学校要素——教育教学和领导管理两方面,分别从扎根度、品味度、成熟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21]近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范涌峰的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提出“三维度(适切度、一致度和优质度),七指标(办学理念、方向目标、课程体系、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2]165
(二)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学校特色发展之文化建设;二是以个案研究方式探究学校特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学校特色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学校特色发展理念、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等学校相关人员、学校特色发展成效,尤其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还有学校特色发展存在泛化、表层化、局限化和形式化等宏观问题。总体而言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评价制约,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简单化;(2)学校制约,校长学术身份淡化、缺乏有个性特点的教师、教师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急功近利、缺乏职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缺乏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品格,固守成规;(3)家庭影响,家长片面的教育观和家校合作意识淡薄。因此,在今后学校特色发展中,要凝聚办学理念,塑造学校文化;改革管理模式,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实施校本课程;办学特色扎根教育教学;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主体力量,提高校长领导力与学术水平,调动发挥教师智慧,家校沟通,家长参与;完善学校特色发展评估机制。[22]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推进方式研究主要有:(1)区域性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案例是由重庆市教委牵头开展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重庆市教委实施了“政策驱动,学术引领,学校主动发展”的实践模式,纵横联合推进模式:“纵”——科研机构、教研机构和各实验学校;“横”——不同区域、层次、发展特色学校等组成的各类研究共同体。[23](2)专家学者——学校联合推进模式。专家学者与学校联合推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叶澜教授1994年带头实施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深入学校,共同探究学校变革之路,“创生了‘深度介入'的新研究方式,整体策划与分段实施相结合、日常实践持续开展与关键节点集中交流相结合、重点突破和梯度放大相结合的实践策略,构建了“推进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4](3)学校自主推进模式。此模式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继承学校传统、基于学校发展现状与条件,在变革型校长的带领下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是学校为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目标主动发起的,在现实中也是最普遍、形式最多样的。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规划设计了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制度重建为保障、以组织文化变革为表现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
三、国外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
国外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并不像国内关注概念的澄清、理论的架构,更多关注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尤其是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评估与影响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取向”。国外特色学校以课程为本,学者普遍将特色学校默认为是国家开办的具有指定学科特色的中等学校。但新加坡Clive Dimmock将特色学校定义为迎合学生主流需求,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具有独特(如课程设置、资金来源、自治管理等方面)多样化特征的学校,[25]与我国的独特优质说异曲同工。
(一)国外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
1.英国特色学校发展历程
《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建立一种新型学校——城市技术学院,在企业支持下装备现代化机器设备,开设基础课程和企业相关的实用课程,采用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以城市技术学院为先声,拉开了英国特色学校的序幕。1992年通过的法律《选择与多样化:学校的一个新框架》充分肯定学校多样化,要求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富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计划应运而生。[26]1994 年政府继续拨款35所学校,帮助学校发展特定学科领域,同时特色学校与私营企业资助者结成伙伴关系,筹集资金,提高技术标准,提供学术成功的证据,将指定自愿接受资助的中学转化为技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计划”(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e,简称 SSP)正式启动。在特色学校计划启动之初,只有自愿资助和赠款维持的学校可以申请为特色学校,在1995年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机会公开竞争申请,特色学校计划面向所有学校,并将语言纳入特色课程,随后扩展至体育和艺术课程。[27]
1997年工党上台继续沿用保守党多项教育政策,并将特色学校计划作为其旗舰教育政策继续推行。工党首份教育绿皮书《卓越的学校》要求特色学校与其它学校分享成功的经验,对当地社区做出贡献,赋予了特色学校提高质量的新使命。[28]1998年《学校标准和框架法》允许新的特色学校根据能力选择学生(不超过10%),特色学科扩展到企业、工程等领域。2001年教育白皮书《成功的学校》对特色学校计划做出重大推动,1500所中学成为特色学校,学科扩展至商业、科学、人文、工程、数学、计算机等专业。[29]2003年,教育白皮书《一个新的特色学校体系:改革中等教育》提出将所有中学建设为特色学校,促进学校多样性。学科扩展至科技、外语、体育、艺术、商业、工程、科学、数学、计算机、人文和音乐等10多个。[30]2005年,英国75%的中学都开设了特色课程。2010年,92%的中学成为特色学校,专业涵盖整个课程领域,学校可以选择一到两个专业作为重点。英国政府整体规划、颁布法律与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多元参与,开设特色课程,通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学校改进,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学校多样化发展。
2.新加坡特色学校
新加波的学校体系完整,政府统一管理,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学校体系之一,这一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整体水平也一直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新加坡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特色学校:一种是教育部指定的四所特色学校,在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四大领域广泛设置精细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四所特色学校是各自课程领域的杰出代表,旨在汇集新加坡各地最有天赋的学生、教师和各自专业领域的优秀资源,以培养杰出人才为目的,并且可以挑选学生入学,有助学金,自主收费;另一种是数量较多的学校,这类学校专门从事选定的课外活动,为所有学生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教育。比如利基(Niche)中学,学校可以自己决定发展的领域,教育部根据其专业优势、可持续性、课程教育价值、普及程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评估学校申请,一旦申请成功,学校将获得教育部资助并自行决定录取5%的中学生。[25]新加坡特色学校起步较晚,政府统一领导、给予学校发展自主权,强化精英主义原则,学校形式多样、课程设置丰富。
综上所述,国外普遍将学校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手段,以课程为核心,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以特色课程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政府政策明确,指导办学取向,统一管理,制定标准,提供资金支持;学校自主办学,循序渐进,科学评估,同时开展校际合作。
(二)国外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研究
其一,学校特色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比如有学者根据2001年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数据,控制性别、年龄、学校环境等变量,通过回归方程评估特色学校是否提高了中学生的成就水平。有学者根据2003年全国学生数据库的学生水平数据并以1992-2003年学校水平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构成样本数据),评估英国特色学校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以及特色学校计划对教育的影响,得出原先的GCSE考试分数严重高估获得特色学校资格对考试结果的影响,实际影响较小,但学科间存在差距(科学、技术、商业影响较大,语言、艺术、数学、计算机和体育影响较小)。[31]有学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层次模型(使用多层数据阐述不同层级间关系的统计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检验,得出2001年特色学校的学生比非特色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尤其是早期特色学校的学生;成绩的提高一方面与特色学校自身生源优质有关又与特色学校计划有关。[32]还有学者使用两个YCS队列数据(2002-2004年间16岁及以上青少年行为和决定的代表性样本)结合校级数据,采用匹配法,辅以两阶段控制函数法,评估特色学校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和逃学率的影响以及义务教育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影响。[33]
其二,特色学校是否会导致教育发展两级化。比如,有学者认为有关考试成绩和增加赞助的要求对在招生方面处于劣势的学校不利,特色学校计划将更多资源用于已有招生优势的学校;此外,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其在专业领域的能力选择招生比例(高达10%),这可能使学校的招生倾向于条件更好的学生。[34]有学者搜集了1988-2001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学校的学生组成和成绩数据,用弱势儿童在学校的比例除以弱势儿童在该领域的比例计算种族隔离率,得出在招生和管理上有自主权的学校往往会吸引天赋较高和家庭社会地位较高的学生入学,加大了社会隔离与两级教育体系的鸿沟,同时特色学校政策加大了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35]还有学者建立了隔离比例随时间变化模型,分析特色学校与非特色学校间学生的隔离问题,发现特色学校从贫困社区吸引的学生比例不比公平分配的比例小,也没有从“优势社区”吸引更大比例的学生,反之亦然。[36]
(三)其它
1.特色学校政策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比如有学者评估了英国的两大旗舰教育政策——城市卓越计划和特色学校政策的相对效应和重叠效应,发现两者存在互补性。[37]有学者从特色学校初任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了特色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问题。[28]还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对英国特色学校与非特色学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强调学校自主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环境下,特色学校与非特色学校间的合作存在障碍。
2.国家间特色学校政策的对比研究。
比如新加坡学者从社会公平视角对英国和新加坡特色学校政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国特色学校政策都遵循着“自下而上的倡议,自上而下的支持”的政策演变过程,政府对特色学校的组织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绩效性和新管理主义的理念,即两国政府都将权利下放给学校,采用目标性和激励性措施重新设计和改进实践。期望学校设定目标、承担责任,鼓励学校采用商业管理技术,注重质量和持续创新,与家长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联系。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两国在政府投入、社区投入、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英国将更大的权力给予了地方政府而新加坡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大的教育自由,英国激进、新加坡保守。[25]
纵观国外学者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以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中多为评价研究,实证研究数据充足,方法多样,评价角度以学生为主,同时兼顾学校特色发展政策产生的影响。
四、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1. 概念内涵理解表层化,影响对现实问题的指导。
对学校特色发展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是必要的,但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实践性明显的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需要以具体的实践为基础。从目前对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的研究来看,多是感性经验的描述与演绎。比如,文化发展说将学校特色发展落脚在学校独特文化的形成上,关注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但学校特色发展是针对目前国内“千校一面”,学校发展无特色,学生发展无个性的问题提出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国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作出清晰的界定,而不是对以往学校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感性推理。如果将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于学校文化的形成,难免使学校特色发展陷入学校特色文化创建中,从而使学校特色发展简单化、形式化。因此,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的研究应立足我国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背景,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2. 评价研究薄弱化,影响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国内对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研究关注于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价值论述与评价标准的构建,对具体实践的评价研究较少。在这点上与国外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研究有较大差异。国外对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评价研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如线性回归方程、面板数据分析法、匹配法、两阶段控制函数法等,收集各种实证研究数据,关注学校特色发展对学生的影响,评估学校特色发展政策实施效果与产生的社会影响。国内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较少,实践研究角度单一,局限于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是特色学校,以及对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表层化的问题发现与感性推理。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薄弱,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
3. 实践研究经验化,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比较国内外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多为理论层面的探讨,呈现明显的“理论取向”。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出一些路径与模式,但研究深度与广度欠缺。实践研究经验化问题突出,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
(二) 展望
1.深化完善本土化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从学校特色发展内涵、要素、评价、路径、模式等多个方面对学校特色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与学校特色发展实际相脱离。比如,多数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的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囿于个案研究,缺乏对我国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体审视,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社会环境下,学校发展缺乏自主性与能动性,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特色发展实践。体制改革是影响学校特色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因素。今后的研究应将学校特色发展置于国家学校发展的整体系统中,基于国情进行本土化的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在“点”的经验模式下总结梳理“面”的路径模式,使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更具有推广性与普适性。最后,找准理论研究缺口,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今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1)学校特色发展相关概念的研究;(2)实践基础上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的研究;(3)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4)基于国内学校发展的现实背景,建构区域推进、专家学者—学校联合推进、学校自主推进三种方式的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路径与模式,加大对学校特色发展自主推进方式的研究。(5)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
2.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取向。
“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战略指向是在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千校一面”的情况,并基于学校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背景,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诉求下提出的。西方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多为实践研究,评估学校特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取向”,其研究重心在应然和实然间的问题与差距,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基本取向。而国内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重心在判断一所学校是否进行了特色发展,并归纳特色发展经验,应然与实然间问题和差距的研究较少,学生发展程度和提升范围有限,对其它学校的具体实践指导性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实践研究取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内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从政策到管理的顶层设计。国外普遍将学校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手段,学界认识统一,在具体实践中政府政策明确,指导办学取向,统一管理,制定规划,划分标准,提供资金支持;学校自主办学,循序渐进,科学评估,校际合作。而我国学校特色发展方面,政府政策指向宏观,管理缺位,更多的是基层对国家“办出特色”的响应,多拘泥于个案探索。比如,尚有部分学校对“办出特色”简单理解为建设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等,对于什么是学校特色发展认识不清。而学界对“办出特色”的理解已经趋向于学校特色发展,关注“办出特色”的过程性和策略性。因此,为深化我国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政府应顶层设计、政策保证,助力实践,实践基础上深化完善本土化理论研究。总之,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我们应立足国内学校特色发展实践,汲取国外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的精华,开启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郑志生.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24,39.
[2] 范涌峰.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89,165.
[3] 郑友训.特色学校诠释[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0.
[4] 万明春,胡方.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J].人民教育,2010,(3-4):10.
[5] 邬志辉.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新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12-17.
[6] 李鹰.中小学特色办学:内涵、误区与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34-135.
[7] 楚江亭.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8):32,33.
[8] 赵丽敏.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3-74.
[9] 毛建国.要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有特色的学校[J].上海教育科研,2004,(8):52-53.
[10] 郑志生,邬志辉.学校特色发展中的教师文化认同问题及解决[J].教育科学研究,2017,(2):74.
[11] 范涌峰.课程为本抑或文化为纲?——学校特色发展的中西特征比较及内涵辨识[J].教育科学,2018,(4):40-41.
[12] 张维忠,唐恒钧.以课程顶层设计为抓手的学校特色化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5):43-46.
[13] 李松林.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基本思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0,(1):39-42.
[14] 龚春燕,胡方,程艳霞.创特色学校与创新人才——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8,(2):11-12.
[15] 庞非.创建特色学校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8):33-34.
[16] 张熙.为学校特色发展找一条合适的路径[J].人民教育,2014,(9):11-12.
[17] 蔡宗模,漆新贵.特色学校的内在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22-24.
[18] 张瑞海.学校特色创建的战略管理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3,(2):44-45.
[19] 李淑春,邓成林.特色学校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9):42-44.
[20] 胡永新.学校特色评价的基本属性、功能与评价内容[J].教育评论,2003,(1):20.
[21] 赵茜,冯晋婧.如何认识和评估学校特色[J].当代教育科学,2011,(14):11.
[22] 姚本先,曹前贵.中小学校特色建设中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6,(9):88-91.
[23] 龚春燕,张可,胡方.政策驱动学术引领学校主动发展——重庆特色学校发展模式[J].人民教育,2013,(13-14):65-66.
[24] 叶澜.略论“新基础教育”研究之路的若干特征[J].基础教育,2011,(2):6-12.
[25] Clive Dimmock.Diversifying Schools and Leveraging SchoolImprove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Radicaland Singapore Conservative Specialist Schools' Polici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11,59(4):439-458.
[26] 段晓明.英国特色学校审视[J].教育评论,2009,(3):156.
[27]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A study of the 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me[EB/OL].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30401151715/http://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 Download/RR587/2016-04-18.
[28] Dawn Penney,Barrie Houlihan.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Specialist Schools:potential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003,29(3):236-246.
[29] Rosalind Levacicand Andrew Jenkins.Evaluating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alist schools inEngland[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2006,17(3):229-254.
[30] Arthur Eisenkrast.Active physics[M].USA:It's About Time,1999:77-76.
[31] Jim Taylor.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he Specialist SchoolsProgramme on Secondary School Examination Results in England[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7,69(4):445-468.
[32] Philip Noden and Ian Schagen.The 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me:golden goose or conjuringtrick?[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6,32(4):431-448.
[33] Steve Bradley,Giuseppe Migali.The Effects of the Specialist Schools Education Policyon School and Post-SchoolOutcomes in England[J].Labour,2014,28(4):449-465.
[34] West·A,Hind·A& Pennell·H.School admissions and‘selection'in comprehensiveschools:policy and practice[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4,30(3):347-369.
[35] Stephen Gorard,Chris Taylor.The Composition of SpecialistSchools in England:track recordand future prospect[J].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01,21(4):365-381.
[36] Sonia R.Exle.Exploring pupil segregation betweenspecialist and non-specialist school[J].OxfordReview of Education,2009,35(4):451-470.
[37] Steve Bradley,Giuseppe Migali.The joint evaluation of multiple educational policies:the case ofspecialistschools andExcellence inCities policies in Britain[J].EducationEconomics,2012,20(3):32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