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论文第四篇:教育学硕士专业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学习体验是学生对求学期间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校园活动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所得经验的情绪性的体会和回味。通过对所选取的N校19位教育学硕士生的深度访谈, 可以管窥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各种影响因素, 比如专业认同感、导师、同伴、院校环境、社会大环境等, 体现出个体、重要他人、院校和社会四个层次。深入分析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探讨其具体外延和影响机制, 有助于我们从学生视角“自下而上”地分析问题, 并通过完善细节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教育学硕士生; 学习体验;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Postgraduates of Education
WANG Shanmiao CHEN Hefa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what learners feel and reflect upo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mpus activities and personal growth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terviews with 19 postgraduates of education in N school reveal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such as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mentor influences, peer influences,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se factor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four levels of individual, significant others, colleges and society. This factorial analysis helps us analyze problems “bottom-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y improving the details.
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 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早在2016年,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就达到163万。[1]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的目标, 到2020年, 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人。[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 2020年, 中国将建成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 届时我国研究生总体规模将达到290万人。[3]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张, 我国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4]然而,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 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饱受社会争议, 教育满意度不尽如人意。在这些不满中, 来自学生的不满特别值得关注。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消费者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更可以视为高等教育的“产品”之一, 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发展, 应当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的核心。[5]而在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方面, 起源于商业领域的消费者体验也逐渐开始引入到教育领域, 尤其是各种网络教育平台, 更是把追求更好的学习体验当作目标, 通过改善网络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来提高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 关注研究生的学习体验, 也应当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应回避的问题。本研究将以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生为例, 通过访谈来了解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为学习体验的优化奠定分析基础。
一、N校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访谈调查
学习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课程、教学活动、教学交互、学习环境等接触所产生的体验”[6]。“学习体验”与“就读经验”是非常相近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就读经验侧重于对求学经历的展示, 学习体验则侧重于对求学感受的展现。已有就读经验的研究主要是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展现学生在求学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大学学习经验调查”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CSEQ) 和“全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NSSE) , 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NSS) , 澳大利亚的“课程学习经验问卷”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CEQ) , 以及国内引介并本土化的周作宇教授的“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研究、史静寰教授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闵维方教授和文东茅教授负责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等。本文将学习体验界定为“学生对求学期间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校园活动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所得经验的情绪性的体会和回味”, 更侧重主观体验而非客观经历。
学习体验可以用质性方法来研究。硕士生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丰富情感的个体, 影响其学习体验的因素非常复杂。这样的问题适合运用深度访谈法, 通过研究者和被访者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口头交流, 对有意识获得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 然后再开展进一步的探讨。[7]出于可操作性和方便取样的考虑, 本研究以笔者所就读 (工作) 的N校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学硕士生为研究对象。N校是一所省部共建的位于东部地区的“211工程”高校, 其下属的教育科学学院因历史悠久、专业齐全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 选取那些能够敞开心扉、积极主动表达内心感受者为访谈对象;访谈人数以研究资料的饱和度来确定, 最终选出了19名研究对象, 涉及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德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成人教育学8个专业。访谈对象按照受访顺序编号为A1~A19。
经过初步设计访谈提纲, 开展预访谈进行完善, 本研究最终的访谈内容集中于以下方面:“您怎样看待自己的专业?有什么感受?” “您读研期间最大的成就和遗憾各是什么?” “您读研期间受到哪些人的重要影响?有什么感受?” “您对导师有什么感受?” “您读研期间最珍贵的友谊是什么?” “您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什么感受?” “您对学校的学风氛围等有什么感受?” “您对学院的学术和文化活动有什么感受?” “您对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有什么感受?” “您觉得社会大环境是否以及怎样影响您的读研感受?”这些开放式问题, 能够让被访者深入表达读研期间的学习经历与情感体验。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搜集整理, 可以发现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反复阅读, 以及对关键词的搜寻、编码与归类, 本文提取出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五大因素, 分别是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感、导师的影响、同伴的影响、院校环境的影响, 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感。
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好坏, 常常取决于其学习投入的数量与质量。研究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必须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热情, 才能主动探索外在世界, 了解和接纳学术生活, 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在校园参与方面的数量和质量, 对于个人的学业成长和能力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生投入到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的次数越多, 参与活动时的努力程度越高, 相应的学习体验就越积极, 最终的学习质量也越高。
学生对学术生活的投入程度, 首先取决于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认同感是影响学习体验的内部因素, 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特征的认知, 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内心情感体验和行为投入。只有对所学专业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参与有效学习的热情, 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专业认同感的高低影响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并进而影响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质量, 最终带来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的学习体验。
专业认同感的确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契机, 对于教育学专业而言, 接触实践常常有助于增强专业认同。访谈中A18表示, “虽然我本科时读的就是教育学, 但考研以后依然对这个专业很茫然。我觉得我们这个专业搞学术挺没用的, 写这些东西也没人看, 不知道发表那些论文对社会有什么用。但是当我去实习的时候, 参加了教育厅的一些项目。当时邀请了一部分江苏高校高等教育学领域的教授们, 他们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厅组织他们开一个专家座谈会, 他们审核各种资料, 还去现场督察, 实实在在地承担了专家咨询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我突然就发现, 这就是我特别想要的。我特别敬佩那些专家们, 他们在这些方面拥有学识, 当实践中的改革活动需要他们来出谋划策的时候, 他们就会被邀请过来, 切切实实地去做这些事情。我突然就觉得做学术不是没用的, 关键是看你想走哪条路。可以选择只发表论文, 也可以选择跟实践结合去服务实践, 这些选择都是你自己的。当然, 要想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你自己必须要做得比较优秀, 然后你的经验和能力也会越来越好”。A18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专业的社会价值, 是自己对于“所学专业对社会有何贡献”的思考。A18的专业认同感经历了从“怀疑”到“笃定”的过程, 当她看到了所学专业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 便能增强专业认同, 甚至树立了学术理想。专业认同带来专业情感的上升, 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敦促她追求学术梦想。专业认同也增强了教育获得感, 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
跟接触实践相类似, 开展职业规划也有助于增强专业认同感。职业规划促使教育学硕士生思考未来, 通过发展目标的逐步厘清, 保证自己在具体的学习中增强目标感, 做到有的放矢。访谈中A2表示, “读研之前我觉得自己的目标还是挺清楚的, 也还算上进。但在读研的过程中却越来越觉得迷茫, 主要是看不到自己的专业在未来究竟可以做什么。所以读研两年来, 好像完全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平日感觉无所事事, 学习和生活都非常被动”。已经毕业的A12认为, “读研期间应该将自己的专业从概念变成现实, 理性看待所学专业。要早早确立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然后多去做与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事情。比如未来想去幼儿园的, 就用更多的时间去幼儿园进行实践, 了解整个幼儿园的运作;如果将来想要进大学, 那么读书期间就应该多跟老师出去做一些项目, 多参加一些学术活动, 多去听一些学术会议, 至少要知道如何去研究一个东西, 而不是等入职之后再去学习;如果将来想要进入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话, 就要把教育市场的基本运作搞清楚”。可见, 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取决于学习投入, 而学习投入又取决于专业认同, 增强专业认同需要增强学生对于教育实践的接触和感知、需要尽早开展职业规划。专业认同感的增强, 会大大改善教育学硕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 促进良好学习体验的产生。
2.导师的影响。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研究生的学习体验影响很大, 其影响机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难度提高”彰显了导师的作用。与本科教育相比, 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难度更高。即使是“教育学”这样看似简单的学科,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不小。教育学硕士生带有自身的学科特殊性, 其学习体验也受到学科特点的影响。从教育学一级学科来说, 跟那些经典学科相比, 它仍然是一门相对年轻、尚待完善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学的学科门槛较低, 很多研究生具有跨专业背景, 甚至很多学生是因为教育学考研采取的是难度并不太高的统考, 而趋易避难地选择教育学。这部分研究生在进入硕士阶段之初, 对于新专业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考研时读过的几本教材。而很多教育学硕士专业, 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本科专业, 比如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 这就意味着所有入学的硕士生都是某种程度的“跨专业考生”, 区别只是教育学内部跨专业, 还是跨越一级学科。还有一些教育学专业需要跨专业知识的支撑, 比如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等, 与教育学原理等理论性专业相比, 就更需要有一位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导师来引导他们进入学术的大门。
其次, “课程失灵”彰显了导师的作用。研究生阶段强调科研能力和科研品质的提升, 而这种能力和品质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课程就能学会的,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程失灵。而且, 硕士阶段的课程存在着数量缺陷、时间缺陷和内容缺陷。与本科阶段相比, 教育学硕士生的学分要求较低, 专业性课程的数量较少, 学生在课程方面也有较大的选择权。课程数量少的结果, 就是学生的学识不够丰富, 还需要其他途径进行补充。另外, 从时间上讲, 教育学硕士生一般是修完课程、满足学分要求之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这意味着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开始学位论文工作, 都不能在课程学习阶段获得直接的指导, 必须从导师那里寻求帮助。这也意味着, 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基础性, 主要解决方法和原理性问题, 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序曲, 而学位论文更像是基于课程知识的应用开发性研究, 还需要扎实的文献研究、实证调查、论文撰写、反复修改, 这些都需要导师进行指导和帮助。
再次, “一对一示范”彰显了导师的作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离不开专业的指导, 学生要通过专业书籍的大量阅读和行动探索,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体验和反思。这种体验和反思包含很多缄默知识, 常常以一种不可言传的隐蔽形式存在, 也特别需要有经验的前人来言传身教。这个“有经验的前人”就是导师, 他的精心指导对于学生这种学术初学者非常重要, 只有经过一步步的培养, 研究生才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一定学术任务的人。伯顿·克拉克说过:“不是要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对学生进行训练,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依附于一位名师并且看着这位名师工作, 从而来学习他们的学科是干什么的。”[8]这句话表明了导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并不只是程序化地灌输知识, 还要通过申请科研项目、完成项目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 教给学生做科研的方法, 锻炼学生研究的品质, 甚至以身示范地教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最后, “导师负责制”彰显了导师的作用。研究生在校期间深受指导教师的影响, 指导教师除了指导研究生学习及业务工作外, 还必须关注所指导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个人成长, 掌握所指导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导师对学生承担着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责任。比如, 研究生阶段拥有比本科阶段更多的自由, 尤其是时间分配的自由。这也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几乎是“随时随地”的,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和研究生参与一切有意义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说, “导师是否在研究生培养上积极引导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学生生活的方式和质量”[9]。
总之, 正是因为学业难度提高、课程的功能有限、导师“一对一示范”的必要性增强、导师负责制的实施, 导致研究生的学习体验深受导师的影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表现, 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硕士生学习体验的状况。
访谈中, 硕士生们对自己的导师普遍评价较高, 认为导师是三年求学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A1说:“导师是我读硕期间最感激的人。我们师门的同学都很优秀, 基本上都发表了论文, 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但是我自己不是很上进, 也没怎么写论文, 所以还挺自卑的。但导师好像也没计较这些, 他还是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包括在学业上, 他对我的指导也是很详细的。记得有一次, 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写作方法方面的问题, 然后打电话问导师, 导师说我给你推荐一篇类似的论文, 你可以参考一下。挂了电话之后, 他立刻就把他刚才提到的那篇论文发给我了。而且发完之后又给我打了个电话, 告诉我, 已经发给我了。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 但是让我非常感动, 因为导师自己也很忙。导师平常看到和我的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章, 都会在微信上转发给我, 让我觉得他很用心, 我也的确得到了很好的帮助。”类似的评价还有A15, 她说:“我很佩服自己的导师, 我们导师是那种对名利很淡泊的人, 但是对学术很严谨。从她身上感觉到, 作为一个女性, 能够踏实到那种程度, 淡泊到那种程度, 真是很不容易!感觉自己很想接近她, 向她看齐。”对于在学术边缘不断摸索的新人来说, 师德和学识兼长的导师, 堪称学生人生航行的灯塔。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 N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总体是优秀的, 但也有个别导师指导不力, 让学生形成了消极的学习体验。A12作为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 在回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时, 直言最大的遗憾就是导师对自己的指导太少, “有时候我会主动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活动需要我们, 可不可以带我们参加最近的某个活动, 她有的时候会回我, 有的时候就不回。很多情况就是说, 你即便主动去争取, 结果也不是你想要的。不过, 导师这个样子, 我也不是不理解。她其实是刚刚升为硕士生导师, 也没什么指导经验。而且她孩子很小, 估计家里也很忙, 没有时间精力管我们”。A12用“无助”“被抛弃”等词语来表达导师对自己的学业指导, 在学习体验上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不过, 在对导师进行总体评价时, A12还是说:“我导师的人品还是挺好的, 像一个大姐姐一样。记得有一次我在跟导师聊天的过程中, 我说别人都有学姐, 我都没有学姐。后来导师就把她之前带过的一个本科学生介绍给我, 每次我心里迷茫难过的时候都会找那个学姐说一说, 感觉心里舒服多了。”尽管学生能够对导师的各种特殊困难予以谅解, 但是,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讲, 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充实而有效的学术生活, 是他们就读期间最大的期待。毕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 如果硕士生不能得到导师的有效指导, 在校期间的学习体验必定会大打折扣。
3.同伴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研究生阶段除师生关系之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硕士生在校时间的长期性, 以及人文社会学科时间支配的相对自由性, 都使得同伴之间交往非常频繁, 内容非常宽泛。人文社会学科非常强调“同伴的交流”, 良好和积极的同伴关系, 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学术研讨, 增加学术探究的数量与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彼此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增加对学习的投入度, 激发他们参与学术活动的热情, 实践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 不良和消极的同伴关系, 则会让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趋易避难, 最终在不良环境影响下浪费宝贵的三年, 既影响未来的发展, 又带来消极的学习体验。
舍友关系是研究生最主要的同伴关系之一, 对硕士生的影响既有学术的, 也有非学术的;既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对于这种消极的体验, 访谈中A1说:“我受舍友影响挺大的。本来我喜欢早睡早起, 白天学点自己的东西。但是舍友都睡得很晚, 而且整个宿舍都是偏向于毕业就直接就业的, 平时除了上课, 大家都不怎么学习。时间久了, 我也不再泡图书馆了。但其实我心里对于学术还是有一丝丝怀念的, 所以就有点矛盾、有点难受。三年下来觉得学得不尽兴, 玩得也不尽兴。本科时我也是挺好学的, 当年本科和我一起考研成功的同学, 都发表好几篇论文了, 我自己却一篇也没有。每天只是跟着同学们去上课, 其他时间就在寝室里, 摸摸手机, 玩玩电脑, 周末的时候偶尔出去做一点家教, 再跟舍友玩一玩。现在想一想, 如果我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宿舍, 也许也能保持本科那种状态。不过现在这样, 主要还是怪自己太容易受他人影响。”可以看出, 除了个人自制力与学术意志的薄弱, A1在学习态度方面的确受到了同伴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当然, 同伴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学业范围, 被访者们普遍认为, 舍友及同学之间更喜欢聊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A6说道:“我读研以前是一个胆小、内向的女孩, 但在研究生舍友的带动下, 我去尝试了一些以前没有玩过的东西, 见到了很多世面, 非常感谢她们的鼓励和陪伴。”
同门关系也是研究生同伴关系的重点。除了宿舍同伴之外, 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同门师兄师姐更是自己学业进步、人生发展的指路人, 影响了他们对学业的态度和投入程度, 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加积极的学习体验。因为是相同导师, 学长们对学弟学妹充满关爱, 会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 也从中体验到作为“学长”的价值;因为是“学长”, 对学术生活多了一两年经验, 对现实挑战也更有切身感受, 所以对于学弟学妹们的教导往往更趋向于积极上进, 这是“相同视野”的舍友关系难以比拟的。
对于同门关系的影响, A4说:“我考研时第一次没有考上, 觉得很受打击。好几个月都觉得很绝望、很受伤, 整个人都比较消沉。后来认识了一位已经考到N校的学长, 他开导和鼓励我, 而且在备考方法上给了我很多具体的建议。我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就考上了, 而且成了他的同门师妹。在顺利读研以后, 我又是在师兄的帮助下确立了新的学习目标。所以, 我算是在学长的引导下, 遇见了新的人生。学长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给我很多指导。他经常说, 凡事要认真, 不能糊弄导师;对于未来要提前规划, 否则会被社会的残酷打脸。这些话都挺有道理的。” A4用“谆谆教诲”来形容学长的指导, 可见对学长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样在师姐指导下进行学业规划并付诸实践的还有A11, 她说:“我做出的一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奖学金, 这些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我的师姐。我觉得她对我影响还挺大的, 她就像一个引导者一样, 带领我前进。” 同门学长的路跟其他师门相比, 更具有“成功的可复制性”, 所以同门的优秀学长, 往往像一盏明灯, 为迷茫中的“后学”照亮前进的方向。
4.院校环境的影响。
在研究生的求学生涯中, 所在的大学及其学院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求学体验。事实上, 网络中有很多“在…… (学校/学院) 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提问, 一般都能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回答和讨论。其中很多是未入校的新生探听院校环境, 也有些是在校生甚至毕业生想讨论相关感受, 这跟本文的“求学体验”非常类似。但网络提问更强调一些硬件设施, 不容易深入到文化氛围等细节方面。硬件环境往往最先被关注到, 成为“首因效应”的主要依据。所有的环境都具有人造的和自然的两种物理特征, “大学的物理特征影响着学生对大学的第一印象”[10]。新生报到时的第一眼, 如果看到学校巍峨古朴的建筑、清澈碧绿的溪流、宽敞舒适的宿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自然会有积极向上的体验。正因为如此, 很多大学花费巨资来建设现代化校园, 在招生宣传册首页展现优美的校园风景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大学宣传片中也尽力展示虚拟校园的电子影像, 这都表现出人们对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视。
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 读研之前并没有来过这个学校, 但选择这所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有N校具有突出的古典美。N校官网首页上“东方最美校园”中的“最美”二字, 承载了考生们对校园环境的美好希冀与憧憬。当成为校园中的一员后, 那种欣喜与自豪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淡。由于N校老校区地处一线城市的中心地带, 校园主体建设时代久远, “古典美”的背后是校舍、图书馆、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的狭小与破旧, 资源的供需失衡, 与身处大学城的N校主校区在设施条件方面无法相比。很多被访者表示, 老校区只是“看上去很美”, 设施和条件亟待改善。幸好目前N校老校区的宿舍和教学楼等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翻修, 也设置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办公室, 供广大研究生进行相应的意见提交或问题咨询, 增加了他们对于校园环境的接受程度。
除了具有典型物理特征的硬件设施之外, 院校环境还包括各种软件条件的支撑, 比如高校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大学校园内的学风、教风、校风等。以学习氛围为例,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 使其中的研究生保持高远的学术理想、强烈的学术兴趣, 能够以积极心态和愉快的心情进行合作与交流, 享受和谐的精神生活。[11]]访谈中, A19对N校的学习氛围并不满意, 他说:“我感觉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整体上就不是很浓厚, 当老师布置一些需要课下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时, 大家都比较敷衍。弄到最后, 好像并没有体现出合作, 要么是某个人做的, 要么是大家做的拼凑在一起。而且我觉得老师也根本没有认真对待, 总之我觉得研究生期间上课就是老师敷衍, 学生也跟着敷衍, 然后就把时间混过去了。另外, 我还看到有些课程的教师会因为个人问题而调课, 但是从来没遇见他们回来后将落下的课补上, 反倒是老师们经常有提前下课的情况。本来研究生的课就不多, 再加上这么敷衍, 还能学些什么呢?!”虽然A19的表达是基于个人经历, 有可能以偏概全, 却也反映出N校甚至当前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校及其教师可能会出现忽视教学工作的状况。课程是研究生学习体验的主要发生地, 很容易因为“老师糊弄”而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
除了学校或学院的管理制度助长忽视教学, 以及教师因自身态度不端正而产生教风问题, 研究生自身的学风也是院校软环境的一部分。A14说:“我感觉身边的学习风气很怪异。本来学术沙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交流形式, 但是眼下的学术沙龙却出现了异化。比如老师抛出一个主题, 大家也不思考, 而是直接去查资料, 百度一下别人怎么说的, 没有真正去读原著, 然后讨论的时候随便说说, 就糊弄过去了。其实, 真正的学术沙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沙龙的机会太少, 即使有很多同学, 讨论也不是太有深度。沙龙怪异的地方还在于, 像我们这种沙龙不多的, 好像还挺希望开展沙龙的。但我了解到一些师门, 每周定期开展沙龙, 但他们又觉得发言的压力太大, 反而非常羡慕不需要参加固定沙龙的同学。都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事儿, 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 这山望着那山高。”从A14所谈的学风问题可以看出, 研究生并不单纯是院校环境的“接受者”, 他们其实也可以是环境的影响者和改造者, 甚至是制造者。在A14所讲的总体偏于消极的学术氛围中, 学校、学院等外部环境承担有一定的责任, 同时学生个体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能为”“所为”与“有为”。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双方都做出更多努力, 作为强势一方的大学及其学院, 应该首先进行一定的改进, 来推动事物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学生也可以改变自身的态度, 用学术理想来激励学习投入, 在学术生活中走向积极和有作为。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 大学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社会风气早已不可避免地吹到了大学的每个角落, 大学也不再是那个纯洁无瑕的“象牙塔”。大学和社会间“围墙”的消融, 好处是可以让研究生及早接触社会, 及时获取外界的新思想和新事物。但直接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大学,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整个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极端功利主义的不良风气等, 挤占着“学术”这块最后的领地。在这种氛围下, 本该以研究学问为业的研究生, 往往从入学之初就开始为职业发愁。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社会, 使得他们无法安心于书斋, 甘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研究生教育似乎越来越成为就业“蓄水池”, 学生也带着“骑驴找马”的心态, 把读研当作工作跳板, 而不是追求学术理想。大量本科生求职不顺时, 会考虑再读个硕士, 然后在就读过程中焦躁而无奈地等待新的求职和就业机会。在这个意义上, 很多本科生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躲进象牙塔。但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 浮躁和焦虑的社会大环境依然给他们持续加压, 就业问题再次浮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硕士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即将承担高额的房价、婚恋压力、家庭压力、就业压力, 等等。这些压力的客观存在, 导致他们既出于逃避压力而躲进校园, 又急切地想要逃离书斋, 尽早到社会上锻炼自己, 为自己将来找工作增加砝码。正如A3所说:“我们宿舍和隔壁宿舍都是‘人手一份兼职’, 尽管这样会影响学习, 但不做兼职心里也慌, 毕竟毕业求职时, 用人单位还是很看重实践经历的。”
上述逃避就业和逃离校园的状况, 在教育学硕士生中特别普遍。一方面, 教育学研究生相对而言比较好考, 没有很难的考试科目、备考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主要采取统考方式, 所以在本科生逃避就业时, 很容易选择教育学这种看起来难度系数比较低的学科。另一方面, 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求职中专业对口岗位较少的状况, 也促使在校生有了逃离校园的倾向。教育学本科专业包括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12], 教育学研究生专业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法学[13]。这些专业中, 除了教育技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比较强调掌握一些实践操作技能外, 其他专业的实践性并不突出, 而且与就业市场所提供岗位的匹配程度并不是太高。学生在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情况下, 常常应聘的是“专业不限”的岗位。这种就业行情, 使得部分学生早早对所学专业不抱希望。由计算机专业跨学科读研的A9说:“我当初考研是觉得教育学专业好考, 没怎么考虑就业, 但是读了一段时间就觉得, 找工作可能还是要拿着自己的本科专业去找。我的专业是高等教育学, 进来之前我还以为能留在高校工作呢, 读了之后才知道, 即使想当高校辅导员, 竞争也相当惨烈, 不少博士竟然也愿意当辅导员。所以, 实在不知道社会上哪个职业需要高等教育学的硕士, 专业对口的工作非常非常少。”其实, “好考”说明教育学硕士生的入门门槛较低, 专业性不是太强, 但这也恰恰是这些专业就业较为低迷的原因之一, 在人才市场上“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不够彰显。严酷的就业前景使得教育学硕士生们一边忙于学业, 一边想着如何“逃离”这个专业。这种对专业前景的失望, 极大影响了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 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
此外, 娱乐至上、沉迷网络等社会文化也侵染着大学校园。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 既让研究生们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 也带来了一些过度迷恋网络的弊端。不少研究生沉溺于网络, 在各种知识或社交平台浪费了很多时间, 减少了用于提升自身学识能力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自然也很难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研究结论
以上分析了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强调了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感、导师、同伴、院校环境, 以及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平均用力、直接发挥作用的, 而是有层次之分。最影响学习体验的当属硕士生的个体因素, 尤其是专业认同的程度。“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尤其是导师和同伴的影响。学院和学校的影响也比较大, 这二者是硕士生学习和发展的局部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然不可避免。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层次及机制如图1所示。
总之, 学习体验是学生对求学期间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校园活动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所得经验的情绪性的体会和回味。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受到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影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 从了解和理解硕士生的真实感受入手, 反思导师、学院、学校、社会等主体, 在资源支持、制度设计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以求“自下而上”地发现和解决硕士生培养中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2017-12-20].http://www.eol.cn/html/ky/2018report/list.shtml#ml.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2017-12-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list/201407/xxgk-171904.html.
[3]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295344.html.
[4]程光旭, 汪宏, 陈花玲, 等.基于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改革实践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4) :24-27.
[5]刘海燕.美国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模式的兴起与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5) :96-101.
[6]The Nellie Mae Education Foundation.Learning experience[EB/OL]. (2016-04-02) [2017-12-20].http://edglossary.org/learning-experience/.
[7]袁岳, 范文, 陈晓丽.深度访谈:如何结交陌生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8]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44.
[9]李亚飞.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10]马超.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60.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EB/OL]. (2012-09-14) [2017-12-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210/143152.html.
[13] 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年颁布) [EB/OL]. (2005-12-23) [2017-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833/200512/t20051223-88437.html.
点击查看>>教育学原理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