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压力,如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压力、抑郁焦虑情绪的困扰、爱情的困惑或就业压力等[1],这些均可能诱发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998 年崔玉华等在首都北京的 7 所重点大学和 1 所普通大学调查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者占 26.4%;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占有相当比例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国家教育部先后于 2002 年、2005 年、2011 年颁布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纲要和建设标准,并进一步细化了相关工作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和国家这些部署和政策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中相继出现的投毒案及多起自杀事件等,警醒我们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分类---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证据
在对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分类和描述中,常用的心理诊断量表存在几方面不足:第一,量表内容关注症状,大学生对症状描述往往"望文生义";第二,量表大多为自评量表,不能排除有大学生刻意装"好";第三,量表使用均较普及,在测评过程中很难测评出更加真实的情况。为提高对大学生异常心理分类的区分度和准确性,本研究试图采用经验效标法[2],自编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分布结果。
(一)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问卷编制与实测统计。问卷编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湖北省 3所高校的 9 名资深咨询师进行焦点组访谈,确定正在咨询学生的异常心理[3].第二步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编码。由另外 3 名未参与访谈内容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访谈核心内容"异常心理"和"咨询原因"进行分类、编码,统计其中大学生异常心理表现并进行整合归类,形成初步问卷。第三步进行小范围施测、回访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本研究对湖北省 8 所高校的 40 余名咨询师进行调查,统计其咨询经历中个案情况。这 8 所学校各具代表性,学生覆盖面为 15 万,每年的咨询工作量为 13000 余人次。请每位咨询师根据 2013年 9 月到 2014 年 7 月的咨询情况,填写有代表性的 10 个及以上个案的详细情况。
(二)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分析本次调查共搜集了 503 个咨询个案,咨询频次共计 1434 次,为全年咨询频次的 1/10,可以有效代表湖北省咨询学生的异常心理分布。研究者共总结出 22 种大学生异常心理,并对各种异常心理在咨询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出大学生异常心理分布结果。结果显示,频次靠前的 11 种常见异常心理,包括自我认识与接纳问题(14.5%)、一般人际关系问题(13.53%)、学业困扰(10.6%)、恋爱问题(10.25%)、家庭问题(8.30%)、性格与人格问题(6.21%)、职业发展困惑(5.86%)、其他情绪情感问题(5.58%)、焦虑问题(4.95%)、压力问题(4.67%)和抑郁问题(4.25%)占所有咨询问题的 80%.
根据全美大学生健康协会 2012 年数据显示,美国大学 学生咨询排 名前 3 的 问 题 为 压 力(30.5%)、睡眠困难(22%)、焦虑(21.0%)。而对湖北省咨询师的访谈中,压力在后期调查中排第 10位(4.67%)、焦虑排第 9 位(4.95%),睡眠困难作为很多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伴随症状,并没有明确作为一个指标来测量。
这一差异与分类标准有很大关系。在全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分类标准中,是以症状作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标准,而本研究统计的严重异常心理,更多是以异常心理来源作为分类标准,在本研究中的"压力"是生活中充满压力的表现,而在美国分类中"压力"则是在个案中某些事件对当事人造成压力[4],美国分类并没有"自我认识与接纳"这样类似的描述。而在中国咨询师的描述中,自我认识和接纳、家庭问题、恋爱问题等都会带来压力,但是为更准确地找到压力产生的源头,所以仍然将这些影响因素作为不同的异常心理类别,而在美国分类中将它们都分到压力这一大类中。这也是由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5]
二、大学生异常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来自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证据
研究者分析了某高校 2010 至 2012 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待咨询的基本情况,3 年间该中心每年平均接待咨询学生 600 余人,咨询人次 4300 多人。通过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在产生异常心理的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高于男生,平均高出 14.33%,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前人研究表明,男性遇到问题更倾向寻求个人解决,而女性更倾向于向外寻求帮助。[6]
从寻求心理咨询学生所在的年级分布看,本科生因异常心理而求助的人数多于研究生求助人数,但是研究生的心理危机严重程度高于本科生,大一、大三因异常心理求助的人数多于大二、大四求助人数。大一学生的异常心理集中在人际关系(32%)和学业(19%)方面;大二学生的异常心理主要集中在恋爱 (23%) 和自我认识与接纳方面(15%),抑郁(12 %)、压力(11%)等情绪情感问题占有一定比例;大三学生的异常心理分布较为均衡,在性格与人格(18%)、人际关系(16%)、职业发展(16%)方面发生率较高,自我认识与接纳(8%)和家庭问题(12%)也占有一定比例;大四学生的异常心理更多集中在职业发展困惑(39%)方面。大一新生刚刚进校,往往带有一些过往的创伤问题、适应问题;而大三学生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的关键期,对于未来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等思考增多。
从心理咨询的月份数据分析得出,每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待心理咨询人数较多的是春季、秋季及每学期期末。综合分析得出:求助群体以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为主,女生占大多数;研究生问题严重程度高于本科生;每年 3 月、5 月、9 月、12 月是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高峰。
三、大学生对异常心理的感知和求助规律---来自学生的证据
研究组自编《大学生求助情况调查问卷》,随机发放给湖北省 10 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发放1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611 份,有效率为 89.5%.
其中男生占 47.5%,女生占 52.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其他学生(研究生及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 22.8%、51.9%、14.2%、10.1%和 1.1%.问卷数量充足,取样分布合理,能够有效反映当代大学生真实的心理感受,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一)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单薄片面,网络是其主要获取途径
在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方面(多选),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主要是通过网络(81.7%)和书本(81.3%),其次是电视节目(66 %)和亲友(56.3%)。
(二)大学生对于咨询机构期望不高,心理求助途径首选朋友或同学
被调查的学生中,25%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哪里;而剩下的学生中,43.3%的学生认为他们即使不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有另外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比如通过看书、网络或电视节目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大学生在选择心理求助对象时,朋友或同学是首选(45.4%),其次是选择独立解决(21.3%),然后是求助于家人亲戚或恋人(9.5%),排在最后求助的是心理咨询机构(2.5%),甚至还有 21.3%的学生选择谁都不说,压在自己的心里。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率低,对心理问题的耐受力差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获取不系统、碎片化
部分学生即使已经心理异常很长时间,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异常属于心理问题范畴,因而没有进行心理求助。同时,有 40.5%学生感知到了自己有异常心理问题进行求助,但却低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
四、对高校的启示与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异常心理的种类多样性、分布变化大、求助多元化等特点和上述研究结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把握规律、适当应对,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机制、疏导机制、帮扶机制和干预机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多点多面相结合,建立多维的心理知识教育机制
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教育预防,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的自觉性。第一,针对大学生获取知识网络化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工具,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报刊等平面媒体大力宣传和推送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第二,针对大学生获取知识碎片化、不系统的特点,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辅导讲座的全覆盖,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习指导等,全面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提高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的针对性,提升学生自我感知异常心理能力、自我调试能力;第三,要特别宣传咨询求助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如实披露心理咨询中心的年接待量、月接待量、成功个案数量及其困扰类型,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告诉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告诉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人数很多,从而降低抵触情绪,提升大学生求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育人育心相融合、构建新型的心理困惑疏导机制
广义的心理疏导,即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7].鉴于大学生排在前几位的常见异常心理问题为自我认识与接纳问题、一般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困扰等,我们要按广义心理疏导的要求,在工作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第一,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与接纳。第二,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学习中的各种利益得失和矛盾问题,第三,要加强学习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对于学习上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应该采取结对帮扶措施或个别辅导支持。第四,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促进育人育心相融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纳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并注意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渠道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新颖性、教育影响的广泛性,将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理念融入其中。将学生的异常心理化解在萌芽之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团体朋辈相配合、创新管用的心理困难帮扶机制
大学生异常心理由于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应对方法各不相同。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发生规律,提供多层次的帮扶办法。从发现---疏导---解决三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第一,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和"如何识别学生异常心理"培训,推动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指导。第二,紧抓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开展朋辈辅导。
第三,做好对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的指导工作,通过心理情境剧、心理健康知识大赛等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第四,将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着眼于高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高校要创新帮扶形式,提高咨询技能,如设计不同系列的团体辅导课程或团体治疗方案,推广团体辅导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加强对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业务考核和培训,重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做到术业有专攻,其擅长领域能够涵盖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各个方面。
(四)分类分时相协同,形成有效的异常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性别规律、年级规律、时间规律。高校要本着"教育为重,预防在先,固本强基,促进成长"的工作思路,摸准时间点,立足年级敏感点,做到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有效的异常心理干预机制。第一,稳守时间点,开展预防教育,筑牢防范基础。院系做好心理月报表,做到每月一报,对院系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心理异常求助高发的月份,院系心理辅导员要提前排查,对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咨询中心要增加临时排班次数,保证心理求助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第二,立足年级敏感点,实施心理培训,做到有的放矢。由于每个年级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心理应激情况也各不相同。立足年级任务和学习、生活规律,开展不同类型的心理疏导讲座。第三,畅通心理网络,做好协同配合,实施早期预警。高校要构建无缝危机预警网络,做好院系---学校---医院---家庭社会的最优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危机干预工作的五大系统(支持系统、治疗系统、阻控系统、监护系统和救助系统),针对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给予最恰当的安排。第四,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加强家长教育,确保生命安全。畅通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与院系合作举办家长学校,并编印家长学校报,让家长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学校配合,做孩子心理困惑的解答者。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加强多部门联动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瑜。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
[2] 郑建民,张璐菲,车洪生。心理测验学技术发展史(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
[3] 张宏伟。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
[4] 王丹英。 中美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跨文化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5] 凌文辁,方俐洛,王崇巍。中美大学生应激相关问题的跨文化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
[6] 严建雯,张红,宋洪波。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与对策完善-----以某高校 1005 份心理咨询案例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7] 寇红江,段海超,王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 [J]. 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8] 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9] 高倩、郭新立,朋辈辅导:能否叩开"90 后"的心门[J].高校辅导员,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