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忧解难,引帆导航,做学困生心理的支撑者
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也很脆弱,压力很大,有时感到很无助,也很彷徨。教师既为严师,又是慈母,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人替代,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困生,和学困生打成一片,进而准确把脉,诊断与分析学困生特殊的心理需求,然后对症下药,给学困生排忧解难,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引帆导航。
1.与学困生促膝长谈,帮助学困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开学困生心扉,消除其心理顾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3.通过各种活动,创造宽松的氛围,帮助学困生消除对立性心理,加强团队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集体。教师要以爱字当头,使学困生倍感爱的温馨,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克服他们的惰性思想。
4.帮助学困生确定发展目标,标杆导航,均衡发展。只有消除学生心理顾虑,才能使其树立自信,有目标、有支柱。
二、和风细雨,真情打动
学困生的形成与心理因素有如此紧密的关系,那做好心理辅导便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和风细雨、以心换心,用真情打动学生,便会“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使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1.春风细雨化真情,涓涓细流润心扉。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智力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把学困生吸引到教师周围。比如,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增进师生的感情,沟通师生心灵;课后一声轻轻的问候,对学困生来说却倍感温暖;平时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谈心,增进情感,让学生从心底爱老师,亲近老师,自然就喜欢这门课程了。
2.找准病根,寻求病因,对症下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因此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学困生心灵的关键点。比如:离异家庭的学困生最缺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是:家庭的温馨,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成功后分享喜悦的倾听者。因此教师要适时抓住他们的需求点,在班会课上创设亲情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从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放大闪光点,培养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困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才会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因此教师要使学困生真正得到转化,就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激励因素。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成功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奇迹,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自我激励。
4.爱心浇灌,精心呵护,对学困生多点偏爱。俗语说:偏染的花儿不上色。然而,教师对学困生不能和优秀学生一视同仁,要有点“偏爱”,给他们多“染点色”。因为学困生经常会自尊心受损,导致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上进心不强。而教师的“偏爱”可以使学困生成为精神“贵族”。所以,教师应该用“偏爱”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我们关怀的目光要多在他们身边停留一会,对他们多提问,多督促,多鼓励;在批改作业时特别留意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做到面批面改;课余时间常与学困生谈心、多做家访、多做些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取对学困生一帮一的原则。有时,尽管教师做到了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学困生对教师还是有畏惧感。那么教师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让班上的好学生起到好作用,这样使学困生不但学习成绩上去了,而且在心理方面也不知不觉得到了很好的帮助。
总之,学困生心理辅导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放弃对学困生的偏见,用自己的真诚去温暖他们的心灵,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在学困生的心灵深处点燃熊熊火焰,以自己诲人不倦的精神,把他们培养成现在社会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