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本科生与大专生的学校归属感情况比较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5 共2854字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本科生与大专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代言人,其社会认可度大不如前。在积极向上、青春朝阳的时代氛围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现明显分化,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学校归属感的缺乏。反过来,社会大众对于本科生素质认识也呈进一步下滑趋势。本科与专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依据培养目标不同(学术与专业)而形成的一种分类。但多年来,社会关于本科与专科谁强谁弱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本科生的教育水平高于专科,这是因为本科的高考录取线高于专科。也有人认为,专科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更强,因此专科更好。目前,针对本科生和大专生的学校归属感的研究较多,几乎没有将本科生与大专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从选取高等教育人才道德素养中的学校归属感作为研究内容,对比研究了本科生与大专生的学校归属感情况。

  一 研究过程

  (一)对象选取

  随机选取广东海洋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共发放问卷 225 份,获得有效问卷共 220 份,有效率为 97.77%。所选取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 1 所示。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表
  (二)方法

  1.研究方法。通过相关学院的老师,统一组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填写学校归属感问卷;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筛选剔除,并装订。
  2.研究工具。潘发达等的《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评价量表》。该量表共 34 道题,总评分为 1(十分满意)到 5 分(十分不满意),分数越高表明学校归属感越强。其中选取 3 分为临界点,<3 分,学校归属感强,>3 分则表示学校归属感弱。该量表共涉及 6 个评价维度,包括学校认可、自我角色认可、校园同伴关系认可、责任感、安全感、个人地位认可。
  3.统计方法。采用 EXCEL 进行简单数据汇总。采用 SPSS1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科生与大专生的总体学校归属感情况

  220 位调查对象的总体学校归属感情况如表 2 所示。
  本科生与大专生的总体学校归属感情况表
  总体上看,220 位学校的归属感平均分为 M=3.849>3 分,说明样本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校归属感。各指标的平均分也均>3 分,其中由高到低分别是,自我角色认可、校园同伴关系认可、安全感、责任感、学校认可以及个人地位认可。从方差(SD)来看,安全感及个人地位认可的波动较大,说明样本总体的幅值较大。

  (二)本科生与大专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

  结果如表 3 所示。分别选取性别(男/女)、独生子女(是/否)以及家庭情况(城镇/农村)作为影响因素,考察上述因素对本科生及大专生学校归属感总评分的影响。
  本科生与大专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表
  由上述结果可知:(1)本科生与大专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基本类似,且本科生的总评分稍高于大专生。性别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强弱是存在影响的;而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则无影响。(2)受访者中女性的学校归属感显着高于男性(t=2.12,P<0.05)。这一结果与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主流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使得男性的情感表达较为内敛,且自我独立意识较强,理性成分较重,而女性则相反。另外,就本组年龄阶段来说,男性较女性更晚熟,即普遍意义下的懂事较晚。这种情况下,女性依赖、信任等积极情感较男性强烈。梁栋等认为人类情感的出现与存在,其根源在于对个体的情感移植能力。而女性情感移植能力普遍是高于男性的,因此女性的学校归属感高于男性。(3)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的不同并未表现出学校归属感的强弱。

  (三)本科生与大专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对比

  本科生与大专生学校归属感各指标的对比结果如表 4 所示。
  本科生与大专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对比表
  由上述结果可知:(1)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较大专生而言更加强烈(t=2.178,sig.=0.031)。(2)在学校认可、安全感两个指标上,本科生得分明显高于大专生。由于我国本科录取线高于专科,大专生中,部分学生是由于分数过低,退而求其次选择专科专业。他们通常心有不甘,委曲求全。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学习成绩过低,不愿意好好学习。因此他们对于学校的认同感较低。而本科生大部分是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即使是调剂,他们由于分数优势,选择也较大专生多;今后的就业选择面也较大专生广。此外,一些大专生仍有继续深造的目标,需要考虑专升本、考研等,面临压力更大,因此大专生内心安全感较弱。(3)在自我角色认可、校园同伴关系认可及个人地位认可三个指标上,本科生得分显着高于大专生。
  由于本科生学习素质总体高于大专生,且社会认可度高。因此本科生的自我角色及个人地位认可感较高。此外在校园同伴关系认可上,本科教育中更重视全面发展,学生间竞争多集中于学习,且大四之前就业压力较少。另外由于上述原因,本科生的校园生活更丰富,因此同伴关系更加和谐。(4)在责任感上,本科生与大专生无差异。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所受教育层次基本一致,校园生活与学习方式无特别差异。因此两者在责任感上无明显差异。

  三 讨 论

  学校归属感是指就读学生对于学校在思想上的一种认同,并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与义务。这种情感类似于家庭归属感,学生在这一集体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个人价值,充满集体意识,并愿意站在个人角度上为之有序发展而履行职责。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前不论是本科生还是大专生都普遍具有较强的学校归属感。但同时也存在无归属感的偏激思想。其中性别是归属感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中女性的学校归属感是强于男性的,是否独生以及城镇/农村的影响则较小。
  实证发现,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明显强于大专生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本科录取分数线高于专科,社会认可度较高,因此本科生具有一定优越感;二是本科生人文环境优于专科,我校本科生人数远多于大专生,社团活动与社会活动更加丰富。
  因此本科生社会交往范围更广,且以良性互动为主。三是本科生压力小于大专生。优于社会认可度低,就业范围狭窄,大专生往往一入校就开始考虑今后发展。本科生由于学制稍长,课余活动丰富,通常到大三下才开始考虑就业。此外,本科生继续深造较大专生容易。在许多资格证以及研究生考试上,大专生通常有着诸多限制。这也增加了大专生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校园内部,本科生与大专生的学校待遇基本一致,因此责任感基本无差异。针对上述大专生学校归属感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开展教研学创新,积极增强专科培养效果,增强社会认可度。二是积极打造特色专科专业,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缩小生源差异。三是国家应适当加大专科投入,促使本专科的人才类型分类(学术型与技术型人才),而非学位优劣划分。四是适当放宽大专生深造限制。譬如取消专科毕业两年才能考研限制;统一本科生与大专生的评职称年限等。

  参考文献:
  [1]潘岳生.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与建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6):1832-1833.
  [2]潘发达,王琴,宋丽丽,等.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2):255-257.
  [3]迟萍萍.基于 S 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5):213-215.
  [4]梁栋,刘娜娜,王淑华.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1):510-512.
  [5]哈战荣,杨向鹏.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理论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54-75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