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0-03-06 共6204字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发展将在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是国之根本,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环,作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奠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的教育传统与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下面是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第一篇:4—6岁幼儿说谎行为成因与教育方法
 
  摘要:对于4—6岁的幼儿来说,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表现在幼儿有意歪曲事实,造成他人不正确的理解和印象。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分析幼儿说谎的成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指导教育,帮助幼儿改正说谎行为,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说谎; 行为表现; 成因; 对策;
 
  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一书中说:“一个人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的资本。”可见,诚实极为重要。幼儿在成长期间,出现说谎行为是非常普遍的,说谎行为也是幼儿成长阶段的必然现象,对幼儿的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正视幼儿的说谎行为,并且多方引导、教育,培养幼儿诚实的好品质。
 
  一、问题提出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常会出现一些说谎行为,对此,家长和教师都会感到不解和迷惑,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说谎行为,家长和教师如果不及时、尽早地纠正,就会对幼儿日后的成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在幼儿时期为他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在老年时候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可见,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4—6岁幼儿的说谎行为表现,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纠正幼儿说谎行为的有效对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4—6岁幼儿说谎的行为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4岁以后已经可以明确理解说谎,但是只有到10—11岁才能作出有意识的谎言判断。因此,对于幼儿说谎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无意说谎
 
  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常会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时幼儿的说谎属于一种无意说谎。也就是说,幼儿没有要骗人的主观动机,就像他们明明知道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不能拿,但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会悄悄地将东西带回家,并且说谎说是小朋友送给他玩的。在幼儿眼中,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无意识性的说谎。
 
  无意说谎发生在幼儿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经常会幻想,有时会把幻想当现实,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进而出现了“幻想型说谎”。这个年龄的幼儿记忆的精确程度较低,对抽象概念还不能准确把握,如容易混淆时间、方位等,把将来当过去。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事物缺乏理解,无意中说了谎。
 
  (二)有意说谎
 
  所谓有意说谎就是指幼儿有说谎话的主观意愿,并且意识到自己在故意说谎。与无意说谎相比,幼儿在说谎时表现出来紧张、内疚、恐惧等情绪体验。幼儿有意说谎往往是成人不正确的做法所导致的被动行为。有意说谎一般有以下四种具体表现:
 
  1.“否认式”说谎
 
  幼儿年龄小,做错了事情后害怕被家长和教师批评,为了逃避惩罚,常常会说谎;因为在他们眼中,犯了错误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家长和教师都不喜欢“坏孩子”,所以常常会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另外,这种情况也与家长和教师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有关。很多家长和教师发现幼儿犯错误时就会立刻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指责幼儿,这让幼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因此,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幼儿会选择说谎。
 
  2.“隐瞒式”说谎
 
  幼儿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不满意或者害怕他人责怪,不想告诉其他人,通常会采取隐瞒的方式。比如说幼儿某天在幼儿园表现得不好,被教师批评了,回家之后害怕被家长责怪,便选择隐瞒。
 
  3.“吹牛式”说谎
 
  幼儿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编造一个并不存在、并未发生的故事,有的甚至会达到离奇的程度。例如,幼儿园某班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自信满满地跟其他小朋友说:“我爸爸用一只手就可以举起一辆小轿车。”其他小朋友都很羡慕,他也会十分开心和自豪,这种说谎行为就是幼儿一种天真调皮的吹牛,他们想得到其他人的羡慕和关注。
 
  4.“编造式”说谎
 
  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会编造一个谎言。例如,某幼儿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于是就骗家长说自己肚子疼,这种就属于“编造式”说谎。
 
  三、4—6岁幼儿说谎的成因
 
  学前阶段是幼儿的认知定向阶段,幼儿在行为上常常是无条件地服从。幼儿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选择模仿身边的人,主要模仿的对象是家长、教师以及媒体。周围人如有说谎行为,那么幼儿也会习惯性地说谎。因此,本文将幼儿说谎的成因梳理为以下四种:
 
  (一)受幼儿认知水平限制
 
  幼儿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尚未成熟,记忆的发展水平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导致幼儿的实际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常常会出现错觉,会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现实,导致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幼儿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道德判断能力处在主观意图上,做事情随心所欲,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感知事物的能力差,并非有意说谎。
 
  (二)害怕受到批评,逃避现实
 
  大部分幼儿说谎的真实原因都是恐惧,恐惧的主要来源就是成人的惩罚。成人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常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衡量幼儿,成人的这种观念强制的行为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长此以往,幼儿犯了错误就会非常紧张、恐惧,内心产生一种压迫感,进而导致他们用说谎来避免自己受到批评和惩罚。
 
  (三)为了得到奖励而取悦他人
 
  幼儿也是有虚荣心的,希望自己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注意,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为了得到表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会说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家长们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会用物质来奖励幼儿。幼儿为了得到奖励,有时会有意歪曲事情,用说谎来取悦家长。
 
  (四)受家长和教师言行的影响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对行为好坏的辨别能力较低,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常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家长和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权威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如果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说谎,就会让幼儿觉得说谎不是一种错误行为,为他们的说谎找到了正当理由,久而久之,幼儿就不会相信大人所说的话了,在他们的心中说谎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了让自己达到某一个目的可以说谎。也许家长和教师认为自己是无意说谎,是为了幼儿好,但长此以往就会在幼儿的心中失去威信。
 
  四、针对幼儿说谎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帮助幼儿区分现实和想象
 
  幼儿时期的“说谎”并不是真正的谎言,幼儿的说谎行为并不都是有意的;他们认知水平低,想象力十分丰富,常常出现想象性说谎。对于幼儿的这种“说谎”现象,家长和教师切记不要批评、斥责幼儿,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多鼓励幼儿自己创编故事、儿歌,并用游戏的形式表达,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逐渐帮助幼儿区分现实和想象。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区分现实和想象,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象。
 
  (二)正确教养幼儿,奖惩适度,培养良好品质
 
  要正确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犯了错误,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适度,不要给幼儿心理造成一种负担,要注意巧妙地将引导和正确的教育相结合,应该让幼儿明白犯了错误应该勇敢承担,明白只要自己勇于承认错误就会受到尊重。当幼儿主动承认错误时,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急着批评幼儿的错误,要鼓励幼儿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尽最大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也要及时告诉幼儿正确的做法与错误的行为,不能让幼儿在说谎行为中得到好处。
 
  (三)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的好榜样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家长和教师一起度过的,后者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做到言出必行,表里如一,保持自己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反省自己,诚实做人,诚信待人,不要轻易向幼儿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常常会说出所谓的“善意的谎言”,这一行为我们应该改正,让幼儿明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说谎就是不好的行为,无论是不是善意的谎言。在教育幼儿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选择好时机。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幼儿在家和在园情况,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以更好地教育幼儿。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家长要和教师及时沟通,要向教师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教师也应该如实反映幼儿在园里的真实行为表现。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尽快找出幼儿说谎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出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志霞.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发生与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6(2):46-53.
  [2]徐芬,郭筱琳,张佳.3—4岁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特点及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5):449-456.
  [3]祁海芹.儿童说谎现象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11,27(5):90-92.
  [4]展宁宁,刘亮.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08(6):37-40.
  [5]张文静,徐芬,张瑞平.幼儿说谎行为的发展及其与说谎认知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7(3):237-243.
  [6]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1):73-78.
  [7]董会芹,刘倩,张文新.幼儿说谎与问题行为、家庭功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174-177.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第二篇:幼儿期逆反心理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指出了幼儿逆反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的必经过程,属于正常现象,分析了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 逆反心理; 原因; 应对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1]。很多人普遍认为,逆反心理只在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身上普遍存在,然而,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只不过逆反心理,对不同性别、性格和年龄阶段的人群,表现强弱差异不同而已。对处于3至6岁的幼儿而言,其逆反心理有着独特的表现。在我们周围,常常会听到一些父母的抱怨,“哎呀,我小孩不知怎么了,越大越不听话,我们说东他就说西,我们不要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种情况正是幼儿逆反心理的开端。
 
  分析造成幼儿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笔者经过多年的幼教实践,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幼儿期逆反心理是幼儿成长时期的必经阶段
 
  幼儿的成长一方面表现为生理的发育,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心智的发育。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的增强,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眼前的未知世界,并且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对父母的要求和指令不再一味地接受,变得具有选择性,也即开始学会说“不”,而这种选择性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增强和创造性提高的正常表现。因此,幼儿期的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家长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烦恼不已,因为这正是幼儿心智发育正常的表现。幼教专家认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幼儿成长的标志,父母眼中的“逆反”行为,对幼儿来说却是他们迈向自立的人生第一步[3]。
 
  2. 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幼儿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里,幼儿通过图书、电视、网络以及父母的交谈等所获取的信息量比我们幼儿时期要多得多,因此他们表现得对新鲜事物更加敏感,充满了好奇心。然而,有些父母对幼儿的这些言行进行限制或者禁止,因为有些父母对幼儿不断地问重复的问题或者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而感到厌烦,或者因为幼儿损坏了家庭财物而生气,甚至打骂幼儿。事实上,家长的这种行为,限制了他们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幼儿自由发展的权利。而且有些事物被禁止后,反而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各种猜疑和推测,甚至寻根究底,久而久之,幼儿必然会形成逆反心理。
 
  3. 家长缺乏对幼儿的足够尊重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确去爱,不少父母对幼儿的爱更多的是表现出私有或者支配,他们试图把幼儿的每件事情都安排好,或规定好,却忽视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观意愿和选择。即使是幼儿,他们也有自尊心,也希望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赞许,也有自己独立判断和选择的需求。当然,幼儿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对正确和错误的判断能力尚不具备,很多事情并不能自行判断和选择,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完全的包办代替,或者强行要求,只会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甚至自信心,导致幼儿的逆反心理不断滋长。
 
  4. 父母缺少和幼儿的有效沟通或说教过度
 
  幼儿在刺激物强度过大、容量过多、机械重复次数过于频繁的情况下(如父母的反复说教)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又称为“超限逆反心理”,指的是外界刺激超过人的忍受限度之后产生的逆反心理[5]。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说教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而即使明明知道家长说得有道理,但他们也不乐意听,不愿意改。
 
  5. 过分溺爱和过于严格的两种极端表现是造成幼儿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幼儿的爱,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实,其一是过分溺爱。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形成自我、自私、我行我素的性格和行为,而一旦有些要求无法满足他们时,便会大哭大闹不止;另一种是过于严格,家长式的专横作风容易引起幼儿产生对立的情绪,进而形成叛逆的性格,造成亲子关系紧张[6]。因此,父母的这两种极端表现对幼儿的性格养成和行为规范都有不利的影响。
 
  幼儿的逆反心理虽然有利有弊,但是过分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造成儿童的心理缺陷,而且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因此,正确对待并科学处理幼儿的逆反心理现象是我们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和家长应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法,正确对待,合理引导。
 
  (1)正确对待幼儿的逆反心理,合理引导;(2)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宽严适度,让幼儿有所适从;(4)学会冷处理;(5)根据幼儿个体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寓教于乐;(6)老师和家长加强家园联系,统一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辉.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学[J].学前教育研究,1998,(1):16-17
  [2]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00
  [3]文其云,方方.幼儿逆反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153-153.
  [4]王曙光.如何面对幼儿的四种性格缺陷——关于任性、自卑、逆反、依赖的矫正思考[J].家庭教育,2004,(Z1):23-25
  [5]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2000,(5):54-55
  [6]张朝凡.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教育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0,(2):99-104
  [7]董淑珍,蒋波.对幼儿逆反心理的反向思考[J]教育导刊,2002,(Z3):54
  [8]伦秋风,伦健娜.幼儿“逆反心理期”的正确对待[J]科学之友,2006,(6):82-83.
  [9]尤登星.浅析幼儿的逆反心理[J]教育导刊,2006,(6):27-28
  [10]李丹.对顽皮幼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201-205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
第一篇:4—6岁幼儿说谎行为成因与教育方法 第二篇:幼儿期逆反心理影响因素探析
第三篇:幼教职业心理素质评估心理健康维护 第四篇:幼儿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育
第五篇:学龄前儿童沙盘游戏应用案例分析 第六篇: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影响因素与绘本阅读策略
第七篇: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智力 第八篇:不同家庭结构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