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作者:邓丽萍;王昊灿
发布于:2018-11-20 共2094字

  摘要:本文对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切实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心理学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 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 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 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 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 。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 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 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 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 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 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 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 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 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 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 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一, 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 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 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 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 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 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 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 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 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其二, 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 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 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 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 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其三, 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 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 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 甚至是缺失, 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 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其四, 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 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 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 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 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 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结论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 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 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当然, 本文的研究仅供参考, 希望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文礼。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琦, 刘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原文出处:邓丽萍,王昊灿.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241-2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