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投入绩效评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4452字
摘要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扶贫攻坚以来,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数量"发展为"数量、质量"并重。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成为反贫困的关键,而教育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重视[1].马克思认为: 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Borooah 等研究发现,中国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印度,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并成为贫困减少的关键[3].

  我国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方面对教育扶贫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扶贫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必要参考。

  樊胜根等分析了 1970-1997 年之间的省级数据,认为教育投资的扶贫效果最显着,每增加 1 个单位农村教育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4].汪三贵等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领域将是扶贫资金投入的重要方向[5].庄天慧根据对四川藏区"9 +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研究,认为教育扶贫是可持续反贫困的不竭动力[6].赵茂林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研究中发现,"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累积构成的贫困恶性循环是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7].张锦华用SST 指数考察了我国农村教育贫困的综合程度,发现我国西部成为教育最贫困的地区[8].魏向赤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教育扶贫资金的有效管理、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9].

  以上学者对教育扶贫各方面作了较多分析,结合不同地区开展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均有积极作用。但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我国教育扶贫资金方面的研究较少,教育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教育扶贫的视角,对教育投入进行绩效评价研究。

  大小凉山彝区是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国家把教育作为该区域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发展措施。2010 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教育专规项目实施方案( 2010-2020 年) 》。据统计,该区域 2010-2012 年教育扶贫方面共计投入 5. 69 亿元,大力提高了当地教育硬件和软件水平。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该区域内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贫困程度深、教育事业起步晚水平低,因此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以来,教育扶贫的成效、教育扶贫投入的绩效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基于对小凉山彝区的实地深入调查研究,本研究构建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 3 方面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教育投入进行绩效评价研究。

  1 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1. 1 样本数据

  小凉山地区包括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辖区总面积5 376 km2,含行政村373 个,总人口40.44 万( 其中彝族人口 15. 40 万) .本研究选取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 3 个区县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扶贫与移民局、样本县等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实地调研资料。

  1.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教育扶贫可理解为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从而提高其能力和生产力的投入方式。既然是一种投入,便涉及到投入产出关系。本研究根据小凉山地区在综合扶贫开发中教育扶贫的实际情况,遵循明确性( specific) 、可测性( measur-able) 、可行性 ( attainable ) 、相关性 ( relevant ) 、时效性( time - bound) 5 项基本原则,即通常所称的 SMART 原则,以教育投入为评价对象,从投入、配置、效果 3 方面构建评价指标。此三者能很好地反映出扶贫主体在教育扶贫前、中、后期的情况,整个扶贫过程都可纳入评价体系。为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在参照已有教育投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10],本研究对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作进一步分解,构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 1) .

 

  1. 3 分析方法

  分析之前需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以确保分析有效。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

  鉴于传统方法自身的缺陷,本研究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由萨蒂( Saaty) 教授提出,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进一步分解、排列,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层次分析法将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数据分析的独特优势。

  2 实证分析

  首先,依据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包括对定性、定量 2 种指标的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教育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特点及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本研究运用归一法对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Pi= xi/ ∑xi.其中,Pi表示转化后的无量纲化数值,xi表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转化前的原始数值,∑xi表示扶贫实施前后该指标值的和。

  为计算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需了解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特邀四川省扶贫领域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及其 19 个子指标依据1 ~ 9 标度法进行重要性排序( 表 2) .

  

  确定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关系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的具体数值( 表 3) .同时,本研究检验了指标数据权重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且均通过了检验,其中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 CR =0. 047 6 <0. 1.

  

  将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样本指标数据与相应指标的权重相乘,得到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指标体系中 19 个子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而对教育投入开展绩效研究分析。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 3 区县 2010-2012 年教育扶贫投入的绩效评价指标最终计分见表 4.

  由表4可知,小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投入、配置、产出 3 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表明实施综合扶贫开发以来,扶贫资金在教育方面的运用效率逐年提高,教育扶贫的成效显着。由于小凉山地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区域积贫严重、脱贫困难,因此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呈现出较低的特点。同时,地区之间的绩效差距较为明显,马边县总绩效先降后升,峨边县、金口河区则先升后降,但升幅均大于降幅。具体分析发现,投入、配置、产出在 3 个地区的绩效变化不一,这可能是由于教育扶贫时各自实施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地区着重解决可立竿见影的问题,如补助发放等; 有的地区则着重于需长期建设解决的问题,如基础设施等。因此,各地绩效受到不同类别因素的影响。

  总体绩效由大到小的地区依次为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其中金口河区与峨边县差距较小,而与马边县差距较大。

  这与统计数据中 3 区县教育扶贫资金投入的差距相适应,2012 年马边县投入资金是峨边县的 1. 27 倍、金口河区的8. 83 倍。总绩效的变化与投入类子绩效的变化相一致,因此投入类各项因素是各地区绩效分析的关键之一。统计数据反映,马边县 2010 年投入教育规划专项的各级扶贫资金为1 342. 66 万元,2012 年投入 2 286. 78 万元,增幅达 70. 32% ;峨边县分别投入 939. 70 万、1 806. 70 万元,增幅达 92. 26%;金口河区分别投入 212. 80 万、259. 00 万元,增幅达 21. 71%.

  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总量是投入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幅与总体绩效的提高相一致。

  由统计数据可知,2011 年峨边县、金口河区投入的教育扶贫资金分别为2 387 万、460 万元,均高于2010 年、2012 年,且与两地的总体绩效变化相同,即 2011 年总体绩效达到最高。可见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变化影响着扶贫绩效的大小,因此在整个教育扶贫过程中,要重视资金投入的重要性以及资金投入变化产生的连带效应。

  在配置方面,马边县绩效相对较低,峨边县绩效居中,金口河区绩效较高,这主要是由马边县的生均校舍面积、师生比均远低于其他两地所致。因此,加快校舍建设并引进教师人才,以适应学生人数增长的趋势,成为该县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产出类中,马边县绩效优于峨边县、金口河区。由统计资料可知,马边县的初中学生入学、图书购置、教师周转房建设、寄宿制学生补助、职业教育扶贫学生资助等方面成绩突出,成为该县产出类绩效较好的主要原因。但是,马边县在学前 2 年幼儿入园、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等方面的表现尚不及峨边县、金口河区,这是该县今后教育发展需努力的方向。

  配置类、产出类的绩效对地方总体绩效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教育扶贫的成败,但其变化相对较稳定,各地按照变中求稳、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可提高总体教育扶贫绩效。

  3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综合扶贫开发背景下的小凉山地区教育扶贫为分析对象,实证评价了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 3 区县教育扶贫投入的绩效。综合扶贫开发中的教育扶贫总体绩效平稳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教育扶贫是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影响着整个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工作的成败。

  2010 年以来,小凉山 3 区县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呈增长趋势,成绩显着,但 3 地区绩效仍处于较低水平,各项教育措施有待优化改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配置、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等方面在 3 年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有效改变了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面貌,但由于 3 地区处于传统的彝族"直过区",扶贫基础较为薄弱且扶贫难度较大,该区域教育水平与全省教育平均水平差距仍较大,应协调教育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努力提高小凉山地区的教育水平。区县间教育扶贫绩效差异明显,制定和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小凉山 3 区县间教育扶贫成效不一,绩效差异明显。
  
  马边县绩效高于峨边县、金口河区,峨边县绩效居中,金口河区绩效最低。3 区县虽然都处于小凉山彝族地区,具有很多共性,但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教育扶贫具体措施的侧重点均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3 区县间教育扶贫绩效差距明显。因此,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做到实施、反馈、优化的有机结合,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优化各个扶贫环节,统筹兼顾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教育投入绩效。教育扶贫资金作用显着,应继续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3 年间,小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平稳增长,但仍存在波动。
  
  分析可知,教育扶贫投入与教育扶贫绩效在整体增减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是绩效波动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扶贫资金的投入既是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开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扶贫绩效分析的重要方面,只有科学、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各项目的顺利推进。教育扶贫资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于小凉山彝区等地方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扶贫各项措施有经济保证,同时完善资金监管、项目考核机制,将有助于增强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吴珠华,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8: 195.
  [3]Borooah V K,Gustafsson B,Li S. China and India: income inequalityand poverty North and South of the Himalayas[J]. Journal of AsianEconomics,2006,17( 5) : 797 - 8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