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是熟练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教育的直接产出是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产出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就是经济的基本投入要素。教育的进行又必须以经济提供资源投入为条件。
豫西地区作为晋、豫、陕三省交界区域,在地域上有着一定的区位优势和政治环境。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省区存在较大差距,高职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西部大开发、豫西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同时,豫西高职教育在加大力度实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然而豫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豫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数量少、规模小,在人才培养数量上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之需
豫西地区两个省辖市洛阳、三门峡仅三所高职院校,除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外,洛阳市虽然有两所但均为新创立的学校各方面都比较薄弱,规模极小,在校生人数均在2,000人左右。
而豫西地区洛阳和三门峡区域土地面积约为 2.5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15.4%,截至 2011 年末洛阳、三门峡两市总人口约为 930 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8.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63 人。显然豫西高职院校发展与豫西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不协调。
(二)豫西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佳,制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截至2011年统计数字显示豫西地区高职院校教师总共有1,500余人,其中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占总人数的50%以上,教师分布极不均衡,且高级职称人数更是非常少,双师型人才也较为缺乏。此外,很多教师理论知识虽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却甚为缺乏,不能很好地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豫西地区高职院校教育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产业不符
豫西地区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较多的专业,但大多数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豫西地方经济服务,而更多的是面向豫西外的较发达地区。从调查中了解到,豫西地区高职院校为了能更多的招到学生,在招生计划中己拟定所设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而这些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豫西地区外的发达地区,这样的专业设置使豫西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无益的。
二、豫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生源不足,招生困难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经济与普通教育的结合部。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具备原材料,同样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原材料”,即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对象。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生源保障,想要发展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豫西地区高职教育长期存在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生源严重不足的状况,成为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豫西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的影响,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实现政府统筹和领导、部门联办,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办学实体,没有体现一校多能的职教办学模式。
地方政府及社会普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而忽视高职教育,洛阳的普通高等教育甚为发达但职业教育却不景气,政府给予的经费投入也不乐观,致使高职院校实验实习设备和办学条件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新兴专业
据笔者调查,豫西地区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合理,不切实际,大多是老专业,缺乏良好的市场前景。在读普通高中的学生认为自己所想要学的专业本地高职院校没有,而选择的新兴专业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也不愿意选择本地的高职院校。
(四)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
豫西地区就业准入制度不严,持证上岗形同虚设,技能鉴定部门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监督。没有培训,没有持证的人进入就业市场,一些企业重视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缺乏用人制度上的鼓励和优惠政策。
三、促使豫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积极加强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
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既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又是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重要举措。为实现高职教育和豫西经济协调的发展。
首先,制定政策要有针对性,根据豫西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其次具有可操纵性,能够实际操作;此外,豫西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应该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思路,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高职特点、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对高职院校的政策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按照我国对高职的政策规范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使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得到提升。政府还应该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制定就业准入制度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且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就业、工资等方面的政策调整高职教育的运营。
2、加大高职教育投入,奠定雄厚的资金基础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投资的数量及其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目前,豫西高职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政府必须在高职教育投资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加大对豫西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缩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距离,为豫西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豫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提供的高职教育经费的能力较弱,所以导致教育投资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的矛盾存在的时间较长,豫西地区的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决定受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来确定高职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另外,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重视并加大对区域经济内高职教育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不仅要重视高职教育的硬件薄弱环节的投入,更不能轻视对师资等软件的薄弱环节。
(二)唱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旋律,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1、以市场为导向,优先设置经济短缺专业,积极培养利于经济发展的重点专业。高职院校应该紧贴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短缺人才,设置紧缺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持的专业群,办好具有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目前豫西以能源、黄金及有色金属工业、食品工业、铝化工、煤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群,此外,还应该考虑地区区域经济的潜在人才需求,也就是说,设置专业必须考虑长远,尽可能的满足当前及未来的豫西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
2、因势因时不断的调整专业结构,进而确保豫西区域经济服务的方向。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做到因势因时不断调整,要满足市场对不同岗位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始终要以为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方向。为适应高职教育专业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互动,让企业参与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当中,这样可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的及时性也能实时的和企业接轨,又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也可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学校有可为企业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脱节,因此达到“双赢”的局面,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深度“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有赖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广泛、密切、直接的参与和支持。豫西地区的上市公司涉及煤炭业、农产品加工、化学原料/制品、造纸、饮食业等上十个行业类目,如海联大酒店、灵宝黄金等,这些大型的上市公司为豫西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企业发展平台。豫西高职院校可以凭借上市公司的优势,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各自的特长,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教学模式。
2、深度“产学结合”。“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基础。高职学校通过给企业输送毕业生、给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而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企业也可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还可为学校提供实习环境和实习条件,这种产学结合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及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又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化解学校办学、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三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豫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共建。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争取企业以协议的形式为学校投资,例如学校的实训室场地、指导教师等上的大力支持,在大中型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车间、工艺和虚拟工作环境,让学生开阔视野。
(四)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
1、学生层次。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体制,高职高专院校可通过期末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和调研的方式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由于教师是一线工作人员,所以面对的对象直接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最了解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2、学校层次。健全的教学管理部门职能,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常规主体作用。而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处),他们是一线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监控中教学质量保证的直接责任者。
3、企业、社会层次。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教育教学评价,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更具科学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的社会压力使用人单位开始以一种战略的目光看待人力资源并对人才质量、素质、能力等更加关注。为了自身利益,用人单位参与教育、人才规格设计及人才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提高。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监控与评价为开放性监控与评价。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茜.湖北高职教育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6.
[3]王玉良.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4]童加斌.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