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是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 公平公正是其中之一, 对于公平公正都集中入学上面, 很少考虑办学水平的公平公正, 这就是教育资源的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如何衡量和评价教育资源投入和使用的效益, 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 本文从指标设计到如何具体操作, 提出了个人意见, 目的是抛砖引玉, 引起相关部门对教育资源效益的重视。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建议;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a topic of general concern at present, fairness and justice are one of them. For fair and justice centralized on enrollment, there is little consideration for fairness and impartiality in running schools. This i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How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benefit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put and use is relatively limited. From the point of index design to specific 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aiming to attract attention from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word: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Proposal;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及教育资源的内涵
高等教育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实用教育大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将高等教育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苏联百科词典》中将高等教育界定为: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 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本法所称高等教育, 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高中毕业后读的大学, 就是职前的、普通的、学历的,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人们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其分歧表现在办学层次、实施主体、教育形式、人才规格、教育功能、入学条件等诸多方面,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般比较共性的看法, 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初、中等教育而言, 在中等之后所实施的各种专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4个层次, 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的目的有一个历史变迁, 它的内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理解不同, 自然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有差异, 而且高等教育有很长的历史,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 目的也不一样,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长期讨论的问题, 传统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秉持人文教育传统、重视培养完美人格,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技的发展, 使得社会对科技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这种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造成了高等教育目的的分化, 即造成了是继续秉承人文传统培育完美人格, 还是按照科技规格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分化。
为达到高等教育目的, 需要使用具体的方法、手段、政策等,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教育资源之上。本文讨论对于共性的高等教育目的, 普遍使用的教育资源内涵, 包括教师、教学楼 (办公楼、图书馆、实验楼等) 、办公工具、物资 (耗材) 、实验器材 (试剂、耗材、标本等) 、教材 (参考用书、习题、辅助资料) , 体育场馆等,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和家长的金钱、时间、精力投入, 这些资源共性的表现绝大多数都可以用资金 (金钱) 来量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 资金的投入是要考虑产出效益的, 而高等教育的产出效益又难以量化, 通常要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还需要心里边际效益。
二、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主体还是二元化为主, 一是政府, 二是民间, 但是民间投资方式多种多样, 其次部分高校还有负债, 还有企业、个人 (校友) 赞助偶尔也有大笔资金来源。不论资金来自于何处, 最终形成可使用的教育资源。
由于高等教育的层次、目的、分类不尽相同, 为了便于比较从两个方面划分为职业教育 (其实中职也是, 低一层次而已) 和非职业教育 (本科、研究生, 国内本科有部分学校有职业化趋势) 。这样划分的目的主要原因是两者所匹配的教育资源质量、数量差异较大。另外同一类型学校不同历史 (长度、内涵底蕴、传统) 、管理主体、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专业类型对资源的要求、配置、使用也有差异。因为学校数量众多, 差异较大, 我们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规模、政府民办、工文理科不同的三个样本。
表1 部分本科学校
注:1、所有数据均来自本校网站介绍。2、数据各学校都各自为政, 列示不尽相同没有统一格式, 基本都没有列示固定资产。3、由于各学校办学层次多样, 研究生、博士、高职 (专科) 未分开列示, 学生人数没有与层次对应。4、数据访问时间2018-3-14, 2019-2-25。
从数据选取过程看, 不多的几个数据, 要得到全面的数据, 难度非常大。首先各个学校介绍模式不一样, 侧重点也不一样, 同时存在学校合并, 不同校区等问题, 国家层面没有统一要求, 所以样本的选取偏向于能否等到数据。
表2 部分高职学校
注:1、所有数据均来自本校网站介绍。2、数据各学校都自行其是, 数据列示不尽相同。3、由于各学校办学层次多样, 本科、中职未列示, 有的学生人数没有与层次对应。4、数据访问时间2018-3-17, 2019-2-25。
从数据选取过程看, 要得到全面的数据, 难度也是非常大, 相比本科学校, 高职的介绍更是百花齐放, 有的学校根本无法从学校介绍中得出上述数据。介绍基本上都是表扬与自我表扬, 所有学校没有一个自我确认是否有哪些不足, 比如很多高职都介绍本校的就业率, 没有一个学校的低于90%, 为什么现实有那么多大学生失业?所以这些数据的水分肯定是存在的。作为学校教书育人, 缺乏诚信, 如何教导学生诚信, 社会如何诚信和谐?这个打假也应该是国家层面采取措施。
三、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
讨论教育资源“产能过剩”似乎是一个不合适时宜的话题, 几乎全社会都是异口同声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不可否认, 对于教育资金的投入存在问题,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这一目标在2013年才实现, 整晚了10年。既然现在已经达标, 这有限的资金是否都用在刀刃上?如果不是完全发挥了应有的效率, 存在浪费就不可避免, 从相同专业的生均资源耗费和占用上, 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本文的目的就是对有限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投入, 是否该考虑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如何让这些资源效益最大化。对于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是个难题, 因为有些评价无法量化,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不考虑经济效益的理由。既然难以量化, 不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用一些区间指标来衡量, 指标的合理性可以与时俱进, 但是标准制定必须在前。在高职学院的示范性评估以及大学办学能力评估中有些指标是可行的, 但是目的不同, 指标值得大小和要求不同。作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侧重点不同, 指标参数值区间可以随时改进。下面就是指标设想, 不完全成熟, 做抛砖引玉之用。
表3 经济效益指标
注:当年指标是目前状况, 近五年可以反映变化趋势, 因为有部分学校招生人数变化, 也可以增加一个十年指标。
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在于投入产出的比较, 用生均指标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 不论什么学校都可以比较, 但是可能会有不同专业培养成本差异的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 可以统计出所有学校、所有专业的数据, 得出平均值, 用一个平均值可以衡量不同学校专业的办学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及理念、工资分配差距及偏好、办公耗用管理水平、资产闲置及浪费状况, 例如生均办公建筑面积和教学建筑面积, 反映出学校对自身办公重视还是对教学重视;专职教师与管理层的薪酬水平, 反映管理理念是重视教师还是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生均水电费消耗能部分反映出管理水平等, 通过对比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表4 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的评价由于难以量化, 所以许多评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并非无法衡量, 在大数据下的问卷调查, 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要让这个统计问卷调查相对客观, 样本选取必须注意代表性、层次性、区域范围差异。
由于社会效益评价客观性欠缺, 教育资源的“产能过剩”用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可行。通过指标对比可以反映出三种过剩:
1、国内学校不均衡的过剩。
这种过剩体现在投入产出的不均衡, 差距太大。目前由于国家对部分本科和高职院校都有倾斜和扶持政策, 在资金、政策都有偏重,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再次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另外民办院校所有者的投入和对利润的要求不同, 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就是生均投入。可能存在投入多, 学生质量较高, 但很难评价出这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本科和高职院校由于科研能力差异较大, 本科高于高职的投入是可以理解的, 故可比性差, 985、211和一般本科院校之间比, 同样差异巨大, 985、211的院校投入多, 毕业生质量好, 是投入的关系?还是本身生源质量高?目前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 毕业生质量好是投入的关系, 既然没有证据的支持, 为什么在生均教学投入差距巨大?在同样培养一个学生的情况下, 投入多的就存在浪费或者是过剩。个人认为毕业生的质量是学生本身的素质起主导, 其次是工作平台、社会环境趋势以及工作环境机遇的把握, 马云就是一个例证, 不能因为马云的成功就认为杭州师范优于清华北大。
同样道理, 在无法衡量毕业生质量与生均投入的正相关关系, 生均成本费用耗费以及生均资产占用的高的学校就更说明存在浪费或者过剩的问题。
2、外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浪费或过剩。
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 关起门来与自己比是难以进步。收集国外不同地域较为先进大学类似资料, 目的是向高水平看齐, 应该能比较出差异所在, 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工资收入差异不能简单的用汇率换算, 需要考虑换算系数, 否则会得出错误结论。如考虑适龄人口大学生人数百分比、学费收入比等。
3、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比的浪费或过剩。
毕业生要就业, 满足社会需求, 专业技能培养是大学的职能, 但不应该是唯一职能。大学教育目的一直存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 教学方法也存在授之以鱼还是渔之辩,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普及为平民教育, 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这种浪费或过剩的现象更为明显。这种对比分析可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具体表现为:
(1)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虽然说失业可能是暂时的, 但供大于需是实际情况, 实质是高等教育没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之匹配调整。其次还存在学非所用、所学不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或与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另外, 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期间“游戏网吧毕业”未有一技之长。
(2) 学历与岗位的不匹配。大学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现在就连一般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基本不要本科生, 都提出了非博士不要的态势, 就更不用说一般本科和211学校了。对于高职教学, 国家一方面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要求实践专家进课堂, 而实践专家不一定就是高学历;另一方面评估职业院校指标有学历结构要求, 博士基本上是学校到学校, 在职业院校对教学与本科生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高职与本科的科研能力、实际投入和要求等方面实际存在差异, 如果把博士的学历要求理解为用来提高科研水平目的, 换句话还可以理解为博士的科研能力肯定强?这就是相互矛盾的地方。目前我国博士培养本身存在数量过剩、质量不高、创新 (科研) 能力不足等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博士学历要求、中小学教育的硕士学历要求都是学历与岗位的不匹配造成浪费的因素, 极端的例子就是某大学招聘保安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反过来促成学历教育的扩张浪费, 这就是恶性循环。另外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研究生学历, 这个学历是用来证明其研究能力还是体育技能能力?而有些体育老师直接来源于国家、省、市级体工队并没有太高的学历, 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教学、科研能力提出异议。
另外一个相反的现象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学历与能力差异, 众所周知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应该有相当数量的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 我国目前资格考试中, 注册会计师应该是难度最大的之一, 个人认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与取得博士学位难度相当, 虽然两者不同质有不可比的一面, 但这么多年取得博士入学资格与没有毕业的比例, 与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率相比, 从这个角度讲, 注册会计师资格难度高于博士学位的取得难度, 且“水分”小于博士学位, 因为注册会计师是国家层面统考, 很难作弊 (串通作弊另当别论) 。但是在数量众多的事务所里面从事审计工作的是不是都是注册会计师?与其他资格一样都存在挂证现象, 事务所资格是达标了, 是什么层次的人在干不符合“身份”的工作呢?这是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相反例证。
(3) 薪酬与学历、能力的不匹配, 且薪酬逐年下降。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初次就业薪酬处于下降趋势, 一方面经济在增长, 劳动力人口在下降, 企业存在用工荒, 而大学生就业质量却下降, 与经济规律相悖, 工资待遇低于农民工起码说明高等教育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个现象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及早采取措施, 不要“病入膏肓”才大力纠正, 家庭、社会成本就太大了, 一方面会造成国家、社会 (私立学校所有者) 前期投入的校舍、土地、仪器等浪费, 二会让学生家庭的因学致贫投入浪费, 三是教职员工转型的浪费, 四是引起社会集聚事件造成的浪费。
(4) 部分专业办学失控。一些专业办学的成本和门槛低、容易招生, 造成很多学校一窝蜂一拥而上, 如营销、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比如成都地区的大专以上学校, 开办会计类 (含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电算化) 专业的学校90%左右, 其中龙泉驿区的学校基本都有会计类专业, 全国的有会计类专业的学校数量众多, 另外一些函授培训点也有。这些专业本身市场需求大, 专业技能要求高但难以量化, 以至于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用人单位对能力无法界定, 个别学生的坏影响, 造成用人单位对该学校的其他专业及后续毕业生就业影响。有证书的门槛太低, 无法在招聘时鉴别, 最明显是会计专业, 原来的从业证书通过率太高, 以至于没有起到淘汰落后的作用, 对近十五年的会计从业考试试题难度可以看出, 难度在下降。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统计出全国大学开办会计类专业的学校数量比例, 也可以统计每年的毕业人数, 看看是否和每年的会计招聘人数匹配。同理可以统计出在岗会计人数与持有会计从业证的人数是否匹配。
(5) 学历和高学历的易获得性。大学教育进入平民化阶段, 不应该成为降低大学教育质量的借口。精英教育存在严进宽出, 从入口把握质量, 平民教育是宽进严出还是宽进宽出?这与学校主管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有关, 也与政策指挥棒———拨款与招生人数有关, 也与中国目前国情———独生子女和人情社会有关。对高学历的追捧与父母的望子成龙, 总以为高学历等于高能力等于高收入, 其次是国家政策的原因:一是大学扩招, 研究生和博士同样扩招, 研究生班级人数与本科生班级人数相当, 导师数量不足, 无法详细对学生指导造成学生能力下降。二是考核的学历结构要求, 助长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三是过度以经济增长指标为指挥棒, 导致钱权交易的蔓延, 一些贪官都是高学历。可以统计每年的未能毕业人数与当年招生人数比, 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治学严谨程度。有的学校担心, 公布这个数据会影响招生学生的选择, 如果全国学校都一样, 学生自己选择易毕业学校, 社会最终的选择会如何?肯定是两者都被淘汰。
(6) 专业设置及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最近三十多年, 我国经济和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某些专业的进步是翻天覆地, 不是每个大学的专业培养课程和内容上都是与时俱进。这样培养的学生出校门就是“过时产品”, 无论对谁都是浪费。
四、总结与建议
高等教育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 如何衡量其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平民化教育阶段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在一定阶段的数量增长之后, 如何做到质量同步提高,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在目前大学管理模式下, 国家应该起主导作用, 在顶层建立一套方向性明确, 具有前瞻性的评价考核指标, 作为提高效益和办学水平的依据, 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是关键, 同时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整, 决策之前的全面细致调查分析, 可以依托大数据, 为了防止数据失真, 必要的抽查要同步进行。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效果, 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或者按下葫芦漂起瓢。
1、经济效益指标以量化为主, 主要目的是对比衡量。
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校可比性存在差异, 可以考虑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 进行相同层次的可比, 以防止“误伤”, 数据列示出来, 不用评比, 优劣都可以看出来。
2、社会效益指标以大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为主, 目的是评价。
社会效益指标普遍难以量化, 进行等级评价较为合理。要注意对同一事件, 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差异。同时不能对非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避免评价的任意性。
3、指标要粗细结合, 与衡量评价目的匹配。
指标设计针对性要明确, 防止目的与结果南辕北辙。经济指标宜细, 结果才较为准确, 社会效益指标宜粗, 注重影响力和标杆效应, 同时要注意指标的覆盖性和针对性。
4、注意表象和实质结合, 杜绝目的与结果的适得其反。
指标制定出来在执行过程中, 可能会走样。指标作为指挥棒, 制定的初衷是好的, 造成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如过去的高考加分, 目的是增加人才能力的全面性, 结果却成为有权有钱人的高考捷径。又如薪酬与成本的不匹配, 造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不在事务所工作, 反而是无资格人员为主导, 形成劣币驱良币结果, 也是造成目前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5、指标公开, 结果公开, 严格执行。
唯有公开才有公正, 也才会促成“落后”者下一步努力改进的动力, 数据采集可以学校自行完成, 必须要有证据支撑, 同时对非正常及优秀指标进行第三方验证, 以保证真实。
6、国家层面的数据抽检, 严惩数据失真。
首先要制定数据列示要求, 具体计算内容、范围界限、计算方法, 对于难以界定的先请示后决定。建议按专业大类统计数据才有可比性, 比如农业类专业由于存在农作物试验地, 其他专业没有, 这样比面积肯定不合理, 工科有车钳磨铣刨焊铸等机器设备固定资产, 市场营销除了电脑软件基本没有仪器设备, 两者之间无可比性。
经济和社会指标评价, 类似于体育、艺术高考考试, 体育有具体的指标如百米速度、跳高、跳远距离, 部分人可以通过训练或者突击一旦考试当天达标可以万事大吉, 但是作为体育老师的基本素质, 如耐力、爆发力、协调性等只能文字评价, 或许就是这种原因让我们看到一些研究生毕业的体育老师作为体育专业人员, 在日常非自身专业项目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素质还不如一般非体育老师。而艺术高考, 如画画、舞蹈、摄影等, 一件作品的评价可能因人而异, 录取与否取决于当时的考官的“心态”, 典型例子就是梵高成名前的作品。如何避免在衡量和评价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 需要认真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凤岐.高等教育概念:昨天的认识与今天的发展.教育研究.2012 (7) 65-70
[2]杜希民, 尹伟巍, 于东红.高等教育概念的多重解读和内涵.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 (4) 4-7
[3]郭芬云, 李梦洁.高等教育概念解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2) 28-30
[4]李立国, 薛新龙.建立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教育研究.2018 (3) 62-69
[5]田磊.论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与现实目的.教育探索.2009 (3) 6-7
[6]张凤宝.高校后勤运行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研究.高校后勤研究.2018 (1) 22-32
[7]穆彩娇.教育公平视角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 (12) 63-70
[8]张成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智库时代.2018 (51) 46-47
[9]吴英娟, 李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 109-113
[10]袁中文, 兰寒.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7 (4) 29-31
[11]钟惠骊.生均占有资源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计量分析.智库时代.2018 (27)
[12]袁中文.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能分析.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 (1) 49-53
[13]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http://www.eduei.com/zaizhiboshi/7167.html.2018年3-12日访问
[14]李彩彦, 刘方林.教育博士研究能力培养:经验、困境与对策.教育探索.2014 (4) 11-14
[15]赵俊英.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非一致性分析——基于需求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15 (1) 160-166
[16]黄芳.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质量观——基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经验及启示.现代教育论丛.2018 (4)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