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苏联运动".在学习苏联经验热潮影响下,史学工作者译介苏联历史教学论著,赴苏联考察学习历史教学经验,用苏联历史教育模式改造旧式历史教育;苏联专家也莅临中国指导历史教学;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受苏联史学影响,历史教学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50年代成为中国历史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
一、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传播内容
(一)译介苏联历史教学论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机构出版了一批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论著的中译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50年代多次再版苏联教育家卡尔曹夫的《小学历史教学法》和《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1955年出版费彼·柯罗甫金著《苏联中学高年级历史课提问教学法》和瓦庚著《苏联中学高年级历史教师的备课》。195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赫梅廖夫等的《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活动》。1953年时代出版社出版吉谢列夫讲演集《苏联的历史科学与历史教学》,此后该书还被多次重印。
一批体现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苏联学校教材,也出了中译本。如:50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多次再版米舒林教授主编的苏联学校新教材《古代世界史》,三联书店多次再版谢缅诺夫著《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叶菲莫夫《近代世界史教程》(全2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卡尔庚等著《近代世界史教程》(上册、下册)。天下出版社1950年出版潘克拉托娃主撰的《苏联历史简明教程(初版)》。中外出版社1951年出版了伊格那契伐著《苏联历史基础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了柯瓦辽夫(科瓦廖夫)主编苏联中学五、六年级课本《古代世界史》。
这一时期还引进俄文原版图书,如:1951年引进四年级用多图精装本《苏联历史简要读本》俄文原版,1955年引进《苏联历史简要读本》俄文原版。
苏联史学家的大批名著被译成中文出版,有的成为高校历史系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或被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列为交流讲义,为新中国的高校历史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如:1956年三联书店出版阿甫基耶夫著《古代东方史》;195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格拉德舍夫斯基著《原始社会史》。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委会出版柯斯明斯基著《世界中世纪史》。
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世界史大纲》。中华书局多次出版潘克拉托娃等撰《苏联近代史》、《苏联现代史》。苏联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A.B.阿尔茨霍夫斯基著《考古学通论》是苏联历史系通用的考古学教材。40年代以来多次再版,每次修订,作者都注意到将考古学上最新的重大发现融入教材。1956年中国的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讯》同年刊载了该书第三章。
苏联历史教学强调直观性原则,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中国组织专家翻译出版苏联学者所绘制的历史教学地图。如:1955年地图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内务部测绘总局编制,供苏联中学七、八年级用的《苏联地图集》。50年代地图出版社还出版了苏联博克沙宁著,韩亦琦译,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教研室审定,苏联中学使用的《世界古代史地图集》等一批地图。
50年代,《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新史学通讯》(后改为《史学月刊》)等刊物转载和节译了苏联《历史教学》、《学校历史教学》等杂志的多篇社论和教学论文,涵盖苏联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科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在传播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历史的意义,是历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1959年,哈尔科夫州科罗马克区维索科坡尔学校教师科瓦尔致函苏联《历史教学》杂志说,历史课的实用性质不明显,历史教师要回答"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历史"这一问题有一些困难。应科瓦尔请求,琴库里钦在苏联《历史教学》杂志撰文《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历史》,引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论点,结合苏联学校历史教学的实际,阐明了学校中学习历史的意义。中国的《历史教学》杂志全文转载了该文。
备课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苏联《历史教学》杂志发表题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准备历史课程》的社论,论述了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创造性备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备课的原则、方法等问题。中国的《历史教学》杂志1959年予以全文转载。
苏联十分重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苏联的国家教育科学院教学法研究所,设有历史及苏联宪法教学法分部。苏联史学工作者认为,历史教学法是分科教学法之一,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一门科学。斯脱拉雪夫在回顾自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学校40年的历史教学情况时指出:"苏联历史教师都表现了创造性的极大努力,他们竭力使使本班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各个别的历史概念的形成和整个历史过程的理解、学生独立作业、历史和现代的联系、学生历史知觉的心理学的基础等等这些问题,都作为最重要的问题,在历史教学法中提出来了。"苏联的历史教学法专家就历史教学法的内容和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苏联《学校历史教学》杂志成为教师经验和教学法思想交流的重要园地。该刊登载的历史教学法方面的重要论文有卡尔曹夫的《论历史教学法的任务和内容》、安特列也夫斯基的《论历史教学法教程的任务、对象和结构》、杨柯·特烈尼茨卡娅的《论历史教学法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问题》、贝尔那德斯基的《论历史教学的理论的两大任务》、柯科夫的《论历史教学法的内容和体系问题》等。1957年中国《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介绍了苏联这场关于历史教学法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讨论情况。
1953年《江苏教育》杂志从苏联密尼柯夫教授主编的《初级学校教师手册》节译出历史教学法的部分,供中国的小学历史教师参考。苏联历史课程计划和历史教学大纲被介绍到中国。苏联历史教学有严格的课程计划,1949年苏联高等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国立大学历史系和教育学院的苏联历史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包括课本的基本内容、编著者的组织、编著者最重要的原则等内容。
中国《历史教学》杂志节译的《苏联历史(苏维埃社会史)课本计划书》的序言部分,阐述了课程计划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为中国高校历史系制定课程计划提供了借鉴。苏联的历史教学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执行。1920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即开始组织编写历史方面的"示范教学大纲".1920年的示范教学大纲强调学习阶级斗争史和熟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历史教学大纲被介绍到中国。如:1956年《考古通讯》刊发国立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田野考古工作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大纲介绍了苏联考古学在方法论方面的基本情况,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对确定苏联考古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史学刊物注重传递苏联历史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克服学校教育脱离生活的决议,苏联教育部门按照决议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决定在中学十年级增设现代史课程。苏联《历史教学》杂志以"现代史课程的教养和教育意义"为题发表社论,强调学校历史教学特别是现代史教学对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对于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教学问题》杂志转载了该文。
1959年《历史教学问题》杂志转载阿·斯·卡拉穆尔札和阿·特·金库里金所撰《关于中学的世界现代史教学》一文,介绍了最近苏联建立中学世界现代史教学体系的过程。
苏联中学历史教师巴达波夫认为,苏联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缺点,都是直接因为历史教科书质量的关系,他致函苏联《学校历史教学》杂志,对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特别是苏联通史教科书,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历史教学问题》杂志转载了巴达波夫的《教科书需要改进》一文。
斯特拉热夫依据苏共二十一次大会的精神,针对苏联历史教学的情况特别是历史教学法的情况,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刊登在苏联1959年《历史教学》,中国《历史教学》也予以全文转载。
(二)苏联专家来华传播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956年访问中国,他的名著《教育学》的第三个版本也于同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共印8次,印数达19万多册,流传甚广。凯洛夫在总结他人成果基础上所提出的六条教学原则特别是"直观性原则"、"教学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等,对中国的历史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50年代,苏联的历史教学专家相继来到中国各级各类学校,观摩历史教学并进行讲评,指导历史教学。例如,1953年,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指导工作的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参加了三次历史教学的观摩教学和评议会,这三次历史课观摩教学和评议会,分别在北京市三所中学里举行。
在每次评议会上,普希金教授都从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指导。1953年8月,《人民教育》刊登了《普希金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见》。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行《普希金教授教育学讲演录(内部学习资料)》,被各地文教部门翻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会议编《普希金教授教育学讲演录及苏联专家在观摩教学评议会上的发言》,也被多所学校翻印。5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的苏联专家们在听了部分中学教师与华东师大实习生的历史课以后,在教学法方面都一致认为,"师生共同活动太少",强调要增加历史教学谈话法的运用。
1955年秋至1957年秋,受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承办由苏联专家主持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林志纯等中国教师协助苏联专家,指导进修教师的毕业论文写作。该培训班学员后来大都成为世界古代史学术界的栋梁之材。
(三)中国师生赴苏联接受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熏陶
1956年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苏联,代表团成员与俄罗斯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历史教学法专家谈话,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城市的中学听课,并与苏联历史教师交谈,了解苏联历史教学的先进经验。回国后,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在《历史教学》、《人民教育》等刊物介绍了苏联历史教师在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巩固的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一些重要举措,如: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教材的中心思想,有重点地处理教材,生动地进行讲述。访苏代表团还介绍了苏联建立历史教学小组的先进经验。
一批中国留学生在50年代赴苏联学习历史,直接接受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熏陶。如:陈启能于1954年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他回忆说:苏联的历史教学是相当正规和严格的,也是相当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辅助学科、写作锻炼、史料收集等,哪一方面也不偏废。
1955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的廖学盛也回忆说,苏联的历史教学有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选修课很多;二是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研治能力。
二、中国教师对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与创新
(一)借鉴苏联的历史教科书模式,编写历史新教材
1954年《史学月刊》发表署名文章,号召学习苏联编写新历史课本的经验,根据教学大纲和历史科学的发展水平,编写有新材料的历史课本,争取历史教学的高度科学水平。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杨生茂、李纯武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史(续编)苏联现代史》。1956年北京大学齐思和在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册新教材时指出,新课本是根据解放后几年来关于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并且学习了苏联的先进经验,编写而成的。齐思和说:世界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年代的顺序,通过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授,使学生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史教学明显受苏联历史教学模式影响。早在1934年,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关于苏联各学校讲授本国史的决议中就指示,要按照历史年代的次序讲述历史事件。在50年代苏联新的历史教学大纲的说明中,又明确地指出:"学校历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牢固地切实地学会祖国和世界历史上最重要事件,使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理解社会的发展。"初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册是按照苏联模式编写的当时比较好的教材。1956年时代出版社出版了以苏联教学大纲为蓝本,经高等俄语院教学大纲审订会议通过的《苏联历史教学大纲》。按照大纲,专家编写了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苏联历史教科书。
50年代,中国学者尝试在借鉴苏联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世界史新教材。以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林志纯为例:他首先着手翻译苏联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所翻译的《古代东方史教学大纲》和《古代希腊罗马史教学大纲》,由东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古代世界史》上下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学习苏联教科书的基础上,他与史亚民合作,结合中国高校函授教学的特点,编著了东北师大函授教育教材《世界古代史》,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备好课是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瓦庚著《苏联中学高年级历史教师的备课》,对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中感到最困难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解答,阐述了学校历史教学的任务、备课的意义及原则、教学法的关键问题等重要内容,影响很大。刘寅生在《历史教学问题》撰文指出,瓦庚精辟地提出了备课的意义及原则,学习苏联先进的历史教学理论和经验,研究历史教学法,在现有的译文中,应先从这本书入门。
直观教学是苏联历史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对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有系统阐述。刘海滨引用卡尔曹夫的相关论述,阐述历史教学中直观性原则的重大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口语的直观性即口语形象化、直观教具的运用、地方出土文物的利用及参观等三个方面,谈了自己以加强直观性为着力点改进历史教学的体会。
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关于直观教学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影响很大。例如,湘潭县第一初中历史教师熊才禧在《新史学通讯》撰文,引用普希金关于直观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并指出:直观教学是苏联先进的教学法原则之一,正确地运用直观原则是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这个原则,在历史教学中尤其重要。
地图是重要的直观教具,苏联历史教学非常重视历史教学地图的运用。吕以春引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话说:"用地图和历史地图做演示,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因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和善于阅读并利用它来解答问题,这在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全部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吕以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几种绘制历史挂图的方法。
《普希金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见》,对当时的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松江县一中历史教师吴仲炳引用苏联历史专家普希金教授关于改进历史课教学的意见,阐明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在历史课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利用好历史地图。
历史教师李清波学习《普希金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见》一文后,改进了自己的历史教学,他第一个变化就是开始重视运用地图进行历史教学。他引用普希金教授的话说:"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地点的,因此,利用地图来进行教学就构成历史课的一个特点".
地图这种直观教具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表达孤立的、静止的空间,而不能呈现不断地交互错综变化着的时间。苏联在重视历史教学地图的同时,还重视年表。王璞引用卡尔曹夫《小学历史教学法》的相关论述,介绍了苏联重视年表的经验,并在苏联教学经验的启发下,按照历史年代顺序编绘出"时间带",结合历史地图使用,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韩寿萱等介绍了苏联在教学和研究中重视实物史料的经验,阐述了实物史料的重要性原则。韩寿萱还专门撰文论述了实物史料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在学习苏联关于加强历史教学直观性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历史教师有新的创获。江苏省泰州中学执教"苏联现代史"的高中教师杨本义从苏联历史教学法著作中得到启发,在班级成立历史研究组,让研究组的同学编辑"历史家俱乐部"的墙报。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历史课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复习课程内容。
在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之际,广西桂林二中历史组举办十月革命节历史晚会,用生动、形象、活泼的晚会形式,对学生进行苏联革命史教育。
苏联在历史教学中很重视运用乡土史料,中国教师深受影响,苏联卡尔曹夫在《小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周围尽是过去事物的遗迹。如果能够看到它,那怕是局部看到它,如果能够直接接触它,感觉它,对于发展历史兴趣,对于发展爱护历史,并且主要是爱护祖国的情感,有很大的意义。"安徽教师查全勤引用苏联卡尔曹夫的话,阐明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史料的重要意义,并谈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史料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瑞安县高中历史教师马允伦1956年说:"我在最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曾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结合教材适当地进行乡土教育。"他在高中二年级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尽量搜集和运用乡土材料,把家乡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事件,比较全面地介绍给学生。
《历史教学》杂志在1958-1959年,先后介绍了浙江黄岩中学历史组、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史地教研室、河北涿县一中史地组、广东师范学院李荫农、哈尔滨八中历史组、安徽师范附中历史组、吉林师大附中历史组等单位和个人学习苏联经验,搜集和运用乡土历史材料的收获以及运用乡土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的举措。
三、对苏联史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播的认识
(一)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新中国成立后,旧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被认为是英美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体系而被废除,由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成为理所当然的效法对象。正如北京师大女附中在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时所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只有向苏联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才能摆脱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我们有害的影响,才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学习苏联教育教学经验。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自1951年起,规定各系学生在修业期间有两次学校教育的实习:第一次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第二次在四年级的上学期,每次都用六个星期的时间,这是吸取苏联师范学院的先进经验而规定的。
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经验,成为新中国历史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例如,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1952年在《历史教学》撰文,强调努力学习苏联高等学校历史教学经验的重要意义。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时发表讲话,发出了"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的指示。毛泽东说:"要学习苏联。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他号召大家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并特别强调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
史学界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提出了要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贯彻苏联教材精神和实质的问题。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运动逐渐进入高潮。1957年在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之际,郑天挺在《历史教学》发表文章,指出:苏联四十年来,不但在自然科学方面有飞跃的发展,同样在社会科学方面---包括历史科学在内的成就也是异常重大和惊人的。他表示要坚决地诚恳地向苏联历史科学学习。
1958年"大跃进"运动后,中苏关系有一些微妙变化,中国历史教育界继续引进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注意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但此时已开始强调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经验要结合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А·И·斯特拉热夫依据苏共第二十一次大会的精神,针对苏联历史教学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发表在苏联《历史教学》。中国《历史教学》在转载该文时提醒读者:"在参考本文时,必须结合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分析与阐明历史事件,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防止简单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
(二)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对于提升新中国历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借鉴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建立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学体系。
1.历史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苏联十分重视学校历史教学,认为历史教育在青少年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苏联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历史课被列为重要的必修学科。195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仿苏联教学体系,颁发《中学暂行教计划(草案)》。规定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一贯制,全部开设历史课。每周均为三学时,总学时达720学时,开设的14门课程中,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课外,历史是其他11门知识课中课时最多的。
这充分表明了新中国对历史教育的重视。1953年7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参照苏联的学制,对中学历史课程的科目安排做了调整。中学历史课每一科目的教学时数得到了增加,"要求教师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受苏联影响,中国的世界历史教学力量不断增强。苏联一直重视世界历史教学。1954年苏联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在606个课时中,世界史为328课时,占总课时的54%.1953年7月,中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中,初中世界史增加的教学时数最多。为了避免和高中历史侧重世界近现代重复,初中的世界史侧重讲授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此前,初中历史教师对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教学研究做得较少,研究基础较薄弱。在新的历史教学体系推动下,初中的世界历史教学特别是古代和中世纪史教学研究得到加强。苏联高校的历史教学体系全面输入中国,世界史学科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逐渐形成,世界史的教学与研究力队伍逐步壮大,世界史教研室的设置进一步细化。
苏联把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考古学被列为历史系的必修课程。关于考古学的学科归属,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意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将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被视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另一派意见以苏联为代表,认为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属于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苏联考古学权威吉谢列夫博士1950年来新中国讲学,明确指出:"苏联的考古学已经成为马列主义历史科学的有机的一部分".
在苏联史学影响下,中国高校历史系更加重视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
2.中国历史教学走上规范化道路
新中国历史教学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编著教材、加强教学管理等环节全面学习苏联,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逐渐规范化。苏联强调教学的计划性,"每一个专业全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全国相同的专业必须按照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每一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全都有明确规定"."要有详细的教学大纲,详细的教学要点,参考书章节目录".
中国历史教学学习苏联的历史教学原则,以"计划教学"来替代照本宣科和自由讲学的旧传统,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和组织性。1956年3月,教育部颁布《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包括初高中历史课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大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方法。中国历史教学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指导下,走上规范化道路。
苏联教学原则要求根据大纲编写教材。苏联政府十分重视教科书的作用,指派著名专家学者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编写教材。1952年,中国《历史教学》在介绍苏联新历史教学参考书时指出:每一本新的苏联中等学校及高等学校用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的出版,都引起我国舆论界的重视。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在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编辑中学历史课本,在内容,体例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1952年6月,王芝九、李纯武参考苏联教材和图书,编写出《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史》两册,这是新中国最早的是历史教科书之一。从1953年开始,历史教科书逐步通用于全国,至1956年秋,全国各中学统一采用新的历史教材。1956年的这套教材在系统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达到当时的较高水平,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高校历史系的教材编写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
借鉴苏联经验,中国历史教学的教学组织逐渐规范化。郑天挺指出,在苏联高等学校里,保证教学工作的是教研组。教研组是苏联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是改进教学质量的动力,它和整个苏联高等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1956年中小学教师访问苏代表团回国后,介绍了苏联普通学校建立历史教学小组的经验。各学校仿照苏联,相继建立历史教研组或教研室,以历史教研组或教研室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
3.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得到加强
受苏联影响,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受到重视。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1957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邀请东北师大、沈阳师院、华中师院、山东师院等11所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法教师及上海市部分中学教师,举行了"历史教学法学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大家认为,最近四五年来,由于从事。"历史教学法"学科教学的教师们虚心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努力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获得了不少的成绩。
中国教师借鉴苏联重视直观教学、注重课堂提问等经验,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实物史料,重视历史教学地图和年表的使用,广泛开展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搜集乡土史料,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在学习苏联历史教学法的基础上,一些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新的探讨,包启吕等三人合编的《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法》,就是新中国中学教师独立探索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代表作。
(三)在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倾向
随着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苏联史学中业已存在的历史从属于政治的史学政治化趋势,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运用唯物史观过程中所存在的教条化、庸俗化、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苏联中心论等论调,也一并渗透到中国的历史教学,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例如:1956年新中国颁布的《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突出强调社会发展史、苏联史和阶级斗争史的教学。
随着中国历史教学工作者对苏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接受,教条主义的僵化模式也引进来了,在理论认识上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庸俗化和神化的倾向,在教学方法上,有机械套用苏联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及记分上的"五分制"等做法。在大纲方面,历史教学大纲特别是世界史教学大纲,一开始是机械搬用苏联历史教学大纲。在历史课的课程设置顺序上,沿袭苏联十年学校历史课的设置。苏联中学的历史教学是先讲世界史再讲本国史,世界史又以欧洲史为中心。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组织讨论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教学程序方案(初稿)》、《中小学课程教学程序方案(草案)》,参照苏联的做法,提出:小学教本国史,初、高中一贯"先古后今、先外后中".中学历史教学课程顺序先外国史,再中国史;中国史方面,力求教学系统的完整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教学的实际。这一方案到1953年8月停止使用。新方案对中学历史课的课程设置顺序有所调整,但仍有苏联历史教育模式影响的痕迹。
毋庸讳言,中国在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公式化、教条化的倾向,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总的来看,50年代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对于中国的历史教学工作者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和研究中外历史,有重要引导作用。在其影响下,历史课的课程地位得到攀升,世界史教学力量显著增强,对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教学原则等历史教学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趋于精细化,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得到增强,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为新中国第一代历史教学名师的脱颖而出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