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藏艺文博园规划设计中藏文化的保护传承(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4 共6593字

  3.3 地域文化在文博园规划设计中的传承方式

  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博园的规划设计已在全国各地兴起,但大部分文博园的规划设计并未摆脱景观趋同、业态类似等问题。若能挖掘出本土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加以利用,文博园必将呈现出独特的效果,而如何挖掘并展示地域文化,继而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则是文博园规划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3.3.1 深入解读地域文化

  深入解读地域文化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也是将地域文化纳入文博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文博园的地域性反映了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特征。一个能展示地域文化的文博园应从环境、象征意义等诸多方面进行表达,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独特性不仅仅表现在视觉效果上,更是文化、行为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交融的产物。

  3.3.2 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的核心

  文博园的规划设计应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的核心,体现地方文化、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园区环境景观进行再设计时,应整合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行为习惯及思想意识。

  在物质景观层面,可从地域聚落、建筑等文化实体元素中提炼设计语言,进行空间形态与形象肌理塑造;在非物质景观层面,则可通过对象化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加载到物质实体上,并借助博物馆、纪念馆和民俗街等进行集中展现。

  文博园业态项目的设置应以文化性为原则,将文化元素融入游客的旅游与体验活动中,组织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游赏线路与产业活动,形成文化主题。

  3.3.3 维持地域文化的原真性

  文博园应继承与体现地域文化的原真性。在文博园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对时间和空间的立体规划,即考虑园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渐进式发展以及空间功能的划分,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原真性。

  例如,本次规划在藏艺文博园中设置了不同功能区域与功能单元,根据藏文化不同内容的展现形式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与体现藏文化内涵,通过藏地音像记录、史料展示和藏族生活场景营造等方式,尽量将最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游客。

  4 结语

  藏文化尤以藏传佛教为代表,渗透到西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包括无数形态和复杂哲学思想的文化领域,要厘清其内容与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本文以藏艺文博园概念设计为例,对藏文化语境中的文博园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探。该规划从藏族地区传统民族聚落、寺院与民居建筑的建设模式中借鉴和提炼了空间元素与设计手法,并基于藏文化精神内核的展示进行了园区业态项目的编排,力求打造一个展示、保护、传承与发展藏文化的平台。值得指出的是,与西藏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样,藏文化也有其脆弱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全球文化趋同的现今,如何规避外来文化对传统藏文化的冲击与干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藏文化将是一个迫切、复杂而艰巨的课题。

  [ 注 释 ]

  ①吞米岭·藏艺文博园概念设计的主要设计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邵健教授。

  [ 参考文献 ]

  [1] 何泉。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 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袁建勋。藏密坛城文化艺术研究 [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7.
  [6] 石泰安。西藏的文明 [M].耿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7] 李和平,肖瑶。文化规划主导下的城市老工业区保护与更新[J].规划师,2014(7):40-44.
  [8]汪如钢,俞坚,郭继强,等。中国(铜陵)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4(7):45-5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